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当当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2021年新出版的好书」

时间:2023-12-26 08:36:55 来源:搜狐

01

《索拉里斯星》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2021年是波兰科幻泰斗莱姆的百年诞辰,想要了解他,可以先从他的代表作《索拉里斯星》读起。

这部科幻小说篇幅不长,讲述了三位科学家探寻索拉里斯星的经历。没有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千奇百怪的外星人,书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索拉里斯星上的“神秘海洋”。这片海洋本身是一个由胶质构成的庞大生命体,具有高度智慧,能够洞察人类的所思所想,并重现个体最隐秘的记忆。

这片海洋存在多久了?它的内部机理是怎样的?如何与它进行对话?种种疑惑,科学家们越是苦苦探寻,就越感到迷茫和无力。在索拉里斯星面前,人类的全部知识和技术都失效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总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去揣测偌大的宇宙。

“我们想寻找按我们的样式理想化出来的图像;我们寻找一颗星球,寻找一种文明,比我们的星球、我们的文明更完美,我们希望在其他星球找到的,是以我们的蒙昧过去为原型的东西,它也许已进入更高的进化阶段,但它也一定是基于与我们文明中一样的进化原则。可是另一方面,对那些我们不能同意的东西,我们就会奋力反击,最后就只剩下了我们从地球上带来的纯粹地球的纯粹美德,人类的英雄主义的功德碑!”

莱姆的笔触细腻而充满诗意,关于海洋奇观的描写,天马行空,瑰丽绝伦;关于人类与宇宙的思考,则是冷峻深刻、近乎残忍的。海洋本身是什么,我们得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海洋不在别处,在每个人的脑中、梦中、血液中。

02

《幻影书》

[美] 保罗·奥斯特

保罗·奥斯特是我今年读到的一位宝藏作家,他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幻影书》被视为他最具戏剧性的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的奇妙相遇。

比较文学教授戴维·齐默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却在一场空难中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足不出户,放任自己沉溺于无尽的悲哀、愧疚与空虚之中。

海克特·曼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喜剧演员,作为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神秘失踪,从此杳无音讯,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

偶然的一天,齐默教授被海克特·曼的默片所感染,他这才发觉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并没有放弃生活。于是他克服飞行恐惧,辗转多个城市的博物馆观看海克特留下的十二部默片,为海克特写书也成为他唯一可以专注的事情。书籍出版后,齐默教授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这促使他踏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海克特的电影绘声绘色的描写,非常热烈的文字,比影像更有力量,在作者笔下,电影与现实世界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电影模拟现实世界模拟得越像,它表现现实世界的能力就越弱——世界不仅仅在我们周围,同时也在我们脑中。”这也正好道出了作者奥斯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观:小说与其模拟现实,不如创造另一种现实。

如果你在读完《幻影书》后,不禁怀疑那些电影是否真实存在,那么恭喜你,被奥斯特的魔法所成功俘获了。

03

《有如走路的速度》

[日] 是枝裕和

读是枝裕和的随笔,就像在看他的电影一样,平实和缓的叙述中,带着融融暖意和星点幽默。谈电影,谈家庭,谈人生,谈自然,一篇一篇看下来,慢慢解答了“为什么他能拍出如此细腻的家庭电影”这个疑惑。极具人文关怀的是枝裕和,能敏感地捕捉到那些无限接近生活本质的瞬间,而没有任何“道德性的批判”。海边遇到的螃蟹、冻过更美味的乳酸菌饮料、父亲的胡渣蹭在脸上的触感、长满波斯菊的破旧屋子……这些生活细节大抵都是他电影作品的灵感来源。

“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突然变得美好的瞬间。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紧牙关的勇气,而是不自觉地向他人求助的弱点。缺陷并非只是缺点,还包含着可能性。”

“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在创作电影时,我也希望利用类似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依靠观众的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让他们参与到电影中来。”

书名起得很熨帖,有如走路的速度,正如读这本的节奏,每一篇随笔都很短,读来不费时间,寥寥数语却带给人诸多感悟,值得经常翻一翻。以及,合上书,想把导演的电影都补全。

04

《消失的13级台阶》

[日] 高野和明

一本非常精彩的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高野和明的出道作,一举斩获日本推理小说至高荣誉江户川乱步奖。

监狱管教官南乡与刚假释出狱的年轻人三上受陌生人委托,携手调查一起抢劫杀人案,试图帮助死刑犯树原亮洗清冤屈,而树原亮恰好丧失了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只记得自己出事前正在上台阶……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层层反转,一气呵成,“13级台阶”的隐喻贯穿始终。

这本书更引人深思的,是故事背后对法律及死刑制度的拷问。可以留心一下两位探案主人公的设定——

一个是监狱管教官南乡,他执行过两次死刑,这些经历让他的精神备受折磨,他认为自己处死了正在改过自新的好人,背负着深深的罪孽,无处言说,只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

另一个是刚假释出狱的三上,他由于过失杀人而服刑两年,出狱后想要回归社会重新做人,却因为前科这个沉重的包袱,遭受着着社会上的种种偏见。

“我和你都是无期徒刑,永远没有假释。”

“人在正义的名义下审判另一个人的时候,所谓的正义并不存在普遍的标准。”

刑罚的目的应该侧重报复犯罪者,还是以教育改造犯罪者、消除社会威胁?当法律没有予以公平公正的判决时,个人复仇是否有其合理性?对真心悔过的死刑犯有必要执行死刑吗?如何消解行刑人的心理负罪感?

《消失的13级台阶》将思辨融入推理之中,有悬疑,有温情,值得一看。

05

《巴菲特传》

[美] 罗杰·洛温斯坦

在有关“股神”巴菲特的书籍中,这是颇受好评的一本传记,生动而客观地讲述了巴菲特从一个奥马哈报童到投资大师的成长经历。

“巴菲特的成就其更令人瞠目之处在于,他是依靠传统的长线投资起家的,当代华尔街的一些金融家之所以能暴富,是因为他们对手里掌握的公众财富进行巧取豪夺。巴菲特并不玩这种把戏,华尔街的投机商向来因为这种低级的手法而臭名远扬。实际上,巴菲特重新挖掘了纯粹资本主义的内涵,这是一种冷血的投资艺术,但却是一场公平的角逐。”

对于投资者来说,《巴菲特传》绝对可列入“必读书目”,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巴菲特独特的投资理念和管理经验;即使不投资,也可以从巴菲特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中得到些许启示:原则至上、极度专注、终身学习、坚守道德、重视关系而非物质……我们或许无法成为巴菲特,但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价值投资。

06

《克拉拉与太阳》

[英] 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的新作品,讲述了一个温柔又惆怅的科幻故事。

克拉拉是一个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专门为陪伴儿童成长而设计,她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经过在商店橱窗中的等待,克拉拉被人类女孩乔西挑中带回家,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这本书是以克拉拉视角进行讲述的,她用AF的单纯与无私,来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以及人性与爱的复杂。在陪伴乔西成长的过程中,克拉拉慢慢发现了自己肩负的一个“残酷”使命,由此也引出本书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吗?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我渐渐看清了人类,出于逃避孤独的愿望,竟会采取何等复杂,何等难以揣摩的策略。”

“我问你: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与其说是对“人心”的追问,不如说是对“自我”的追问,石黑一雄柔软的文字背后,细品却是无尽的苍凉。

07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英] 马修·沃克

我们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莎士比亚曾说过睡眠是“人生筵席上主要的滋补品”。美国科学家艾伦·赫特夏芬说过:“如果睡眠没有提供绝对重要的功能,那么它将是进化过程犯下的最大错误。”

正是出于对睡眠行为的浓厚兴趣,这本书的作者——英国神经科学家马修·沃克对睡眠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在书中他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的科学突破,告诉我们睡眠的运行机制、睡眠不足的坏处、睡眠与做梦的有益功能,以及睡眠对个人能力提升的影响。

作为一本科普书,在严谨缜密的同时还做到了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之前对睡眠的认知。比如关于梦的产生和作用,作者将快速眼动睡眠的做梦状态比喻成一种完美设计的夜间修复膏,能够磨平我们日常生活中情绪的锐利边缘。

这是夜间治疗的理论,它假定快速眼动睡眠做梦的过程实现了两个关键目标:1、睡眠会记住那些有价值的、突出的经历中的细节,将它们与现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置入自传景观中;2、睡眠会忘记或去除先前萦绕在这些记忆周围的内心深处的痛苦情绪负荷。俗话说:“时间可以治愈所有伤口。”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本书太适合睡前阅读了,不仅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吸收新知,还提供了很多助眠小贴士,更重要的是,每翻过一页,你都会提醒自己——不早啦,该睡觉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