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两本最会掉书袋的小说 读完能认识一百位作家吗「抄书流小说」

时间:2024-01-06 08:36:59 来源:搜狐

我曾经以为《过于喧嚣的孤独》是史上最掉书袋的小说了,直到我遇到了《巴托比症候群》。

先来说说前者,我大概在两年前读过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极其深刻的场景:一位老工人,在巨大高耸的废纸堆里,找到并抽出一本本珍贵的图书,用自己皱巴巴的双手抚摸书的封面,并将它们从被碾碎的命运中拯救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情节的设定,在小说中,这位废纸打包工不断遭遇优秀作家笔下的各种金句。

老实说,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我曾对它充满期待,因为直至如今,它在豆瓣的评分都高达8.8分。

而事实上,这本小说不过是在众多作家的名字中穿插了一个故事罢了。在我看来,作为小说而言,它的艺术价值是被高估的。

如果不是因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这个书名在今天听来,颇能得到文艺青年的喜爱;如果不是因为小说中引用的大量句子,可以被用来二次装逼,我不认为这本小说可以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

和《过于喧嚣的孤独》类似,西班牙作家马塔斯的小说《巴托比症候群》也大量引用了其他作家的生平故事和金句名言。

不同的是,《巴托比症候群》的文学性更强,切入角度也更有趣。

“巴托比”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作者)笔下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拒绝型的人物,他认为“无为”要比“有为”更深刻,也更重要。

而小说题中的“巴托比症候群”,正是指那些忽然意识到“不写”比“写”更重要的作家。

比如法国的天才少年诗人兰波,自15岁开始,就不断因为笔下的诗歌而受到各种物质与荣誉赞赏。

兰波最后放弃了写作,不是因为他写不出来了,而是因为他觉得写作不再有意思,没有什么是他写不出来的。

王尔德曾说,“真正有天资的人,活着便是为了无所事事。”后期的王尔德也是个典型的“巴托比症”患者,他的朋友都曾劝他写出点东西来,并且把他的无所事事归结为懒惰。

对此,王尔德反驳说勤奋是一件很丑陋的事,再说了,天才如他,其实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

为了证明这一点,王尔德把自己脑海中一部喜剧的灵感卖给了他的朋友,而这位朋友就靠着这个点子赢得了成功与财富。

这也充分证明了王尔德并不是在故弄玄虚,他只是停笔不写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再是天才了。

《巴托比症候群》整本小说都在描写那些最终放弃写作的作家,这样的作家除了王尔德、兰波、塞林格等大牌外,还有一些在国内读者看来较为陌生的名字,比如法国作家朱利安·格拉克。

当然,你们一定要小心这本小说。因为除了真实作家之外,作者还偷师博尔赫斯,在作品中穿插了一些虚构的作家与作品。

最后,正如标题中所言,如果你真能读完这两本小说,必然能从中认识一百位作家。

关注《有书有影》,只推送我看过的书。你要是喜欢,就多了一本可看的书;你要是无爱,就避开了一本讨厌的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