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蒙古族三大非物质遗产」

时间:2022-11-22 12:29:10 来源:格尔木宣传

大家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蒙古族三大非物质遗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格尔木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顾名思义,这儿生活着很多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我市的蒙古族群众就地取材,用木料制作蒙古包、木床、桌椅、木匣、挤奶桶、器皿等生产生活用具。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他们将木材加工制作,并进行艺术化,在木板、木桌、木柱上雕刻各种花纹,由此演变成蒙古族民间木雕艺术。2009年9月,海西蒙古族木雕作为一项民间艺术,被申报为我市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并得以传承和保护。

11月9日,记者来到我市“海西州蒙古族木雕项目州级传承人”白克和市级传承人早日格图的蒙古包,感受木雕之美 。走进蒙古包,记者看到蒙古包的顶篷和骨架都是纯手工木雕,生起的火炉让蒙古包温暖且舒适。十几平米的蒙古包各种生活用品齐全,两张木制小方桌做工精致,颜色鲜亮。桌子上的果盘等器皿也都是一件件木雕工艺品,均被刻上了漂亮的花纹。

“这些木制家具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现在城市生活很方便,但我们不想把这门技艺丢掉,所以闲暇之余将草原上的生活用品制作成了一件件工艺品。”一台简易的锅台上摆放着一个三格的木匣。早日格图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木匣在草原上每家都有好几个,用于盛放粮食、酥油、茶叶、盐巴、干粮等。 “这个木匣是纯手工打造的,木板之间连接处没有用螺丝和专用胶水去固定,而是用小刀削好的木钉固定,再将牛皮或者羊皮用水煮过后,经过几道工序制成胶再进行粘合。”早日格图说着拿起一个木制的小圆桶,小桶的内壁和外表光滑如新,桶腰由一根小皮绳做装饰,桶盖把手的地方用一块与桶身颜色相近的羊骨节固定,既方便使用,又极具民族特色。

在这个蒙古包里,记者看到牛、羊、马、骆驼、兔子、老鼠等造型的木雕艺术品栩栩如生,一个方形的小烟灰缸,一双靴子样式的牙签盒,一只在牛角上雕刻的小老鼠,纹路清晰,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56岁的白克自小跟家人生活在草原上,跟着老一辈的艺人学习木雕,至今已有20余年。在白克的记忆中,家里吃饭的碗、挤奶桶都是用木头做出来的。白克说,柏木、红柳、松木、沙枣木、红木都可以用于木雕的原材料。不一样的材料可以做出不一样的工艺品,可以说在草原上想刻什么就刻什么。现在的牧民很多都搬迁到了城市生活,但是依然保持着对草原生活的美好回忆,所以欣赏木雕作品也成了他们体味草原生活的一种方式。

白克向记者介绍道,蒙古族木雕艺术是蒙古族民间艺人在长期观察生活得来的,蒙古族木雕以其浑厚、简练、精致、构思精巧而内涵深刻,做工力求精巧,整体形态精致优美,在造型和纹饰上表现出一种丰满朴实的风格,形成了一种蒙古族粗犷奔放而不失优雅的独特风格。

谈起他的雕刻工具,草原上的牧民需要宰牲口、吃肉、防身,蒙古刀是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这也便成了主要的雕刻工具。牧民自己制作了大小不一的雕刻刀,凿子、锉、锯子、刨子等。而木雕创作的构思大多源于生活,洋溢着自然之美。每一件工艺品经过工匠们反复细琢精雕后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观赏把玩。

41岁的早日格图是从父亲手中学习的木雕技艺,而86岁的父亲又是从他爷爷手里传承下来的。早日格图一家三代人都是技艺精湛的木雕手艺人。

早日格图说,为传承这门技艺,他自己收了几个徒弟,现在蒙古族中学习木雕的人逐渐增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景桂珍 谭丽 罗进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