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郭家聚手语歌「郭郁汀」

时间:2022-11-22 17:09:18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大家好,郭家聚手语歌「郭郁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郭家聚

1996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经选拔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人舞蹈演员,手语歌视频作品《大中国》获得武汉市国家通用手语视频比赛一等奖。


1996年初冬的武汉,郭家聚呱呱坠地,没有普通家庭迎接新生命时的热闹,安静的房间里,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传递着父母的喜悦。小小的郭家聚望着父母围着他团团转的身影,耳边却没有一丝声响。这个五彩缤纷、有形有色的世界让他有些应接不暇——他不但要用一双眼睛,去“读”懂父母对他比划的各种手势,还要去理解这个手势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郭家聚的父母都是聋人,作为一个“聋二代”,他注定终生要与寂静相伴。


“我的母语是手语”


在学习汉字之前,郭家聚就已经在家打下了扎实的手语基础,无论什么样的事物,都能被他那灵活协调的双手和丰富多彩的神态描述得栩栩如生。手语就是郭家聚的母语。


2012年11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来到武汉第二聋校选拔小演员,活泼开朗的郭家聚被老师一眼挑中。带着一点对首都的期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他来到了北京。性格活泼的他,很快适应了艺术团的生活,也结交了许多伙伴。从电视机前的一名观众到能站在舞台上表演,郭家聚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实地走着。在将近十年的学员与演员的经历中,他感受到了特殊艺术的魅力。在他的心中,涌动着一个小小的想法——既然舞蹈与手语都是肢体语言,那么,将艺术与手语结合起来,会如何呢?“手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那么如何通过艺术,来让我们的母语更加有生命力呢?”郭家聚一直在思考着。


从小,郭家聚就非常喜欢文学,在他看来,健全人的文学以口语(以声音符号为基础)或文字为媒介;而手语(以视觉感知的符号为基础)文学,则是利用视觉、空间和动态特征,使其成为与书面语言文学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手语文学本质上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作为中国手语文学奠基人和发起人,倪大炜把手语文学艺术和表演培训从欧洲带到中国,他将中国手语文学定义为用手语描述故事、诗歌、戏剧作品、民间故事和歌曲。手语文学最常见的是用手语直接创作作品,但也可以将其他文学作品翻译成手语来表达。2020年,他指导了以快手为平台的第一届中国聋人文学手语大赛。


因此,手语文学本质上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中国手语文学的创作者将手语作品更直白地分为手语VV(视觉白话Visual Vernacular)、手语诗朗诵、手语诗、手语歌、手语故事、手语搞笑这几类。和自己的职业相结合,郭家聚把目光转向了“手语歌”。


国内学者高宇翔、石李梅在“指尖轻吟30年:中国手语歌的文化演进”一文中曾对手语歌做了描述:将吟唱的歌词用手势形象地表演出来的一种聋人艺术形式,以聋人手语的舞蹈特性为基础,通过手语和舞蹈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和渗透并融为一体,因此也被称为“手语舞蹈”。郭家聚说:“流行于听人群体中的手指舞、手势舞、手势操不等同于手语歌,并不属于手语文学。虽然聋人不能像听人一样,百分之百地享受有声艺术,但聋人也有享受艺术的权利,所以必须有满足视觉的手语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手语的艺术性,也是对手语文化的一种保护。”


“我们的舞蹈一直都是用余光来看手语老师的指挥,但手语歌的话,眼睛需要一直正视摄像头,用余光来看指挥所以总是卡不准节奏、对不上词儿。”在拍了几部手语歌之后,郭家聚发现了聋人演员最头疼的问题。但他没有向困难妥协,更多的是“不甘心”。曾有队友安慰他:“我们本身就有听力障碍,像节奏这点小差错,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不会追究这么细致。”但他的头却摇得比拨浪鼓还果断:“不,不能容许丝毫的差错,听力不好不是理由,办法总会有的。艺术是神圣的,我们对它要有敬畏之心,没有理由敷衍。”


对手语歌的热情让郭家聚越来越自信,接二连三地创作出作品——无论是艺术团的手语歌还是个人的作品,他都看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用手语绽放艺术之花


为了心中完美的表演,听力损失120分贝以上、习惯于无声世界的郭家聚,戴上了平时不常戴的助听器,买了大功率耳机,把设备的声音调到最大,用心感受歌曲里的“律动”。可他总感觉听得不“痛快”,为了更好地把握节奏的动律,他又成了助听器维修中心的“常客”。“我觉得声音不够洪亮,不够清晰,帮我调调吧,把声音再调大些……”“试试吧,保证能听清楚音乐的节拍就足够了。”每一回调试郭家聚都要求达到最大音量,直至维修中心的师傅说再大声音就会外溢了。坐在调音室椅子上的他,将手机音量调到最大,闭上双眼,任凭歌曲在整个调音室里回荡着,皱着眉头一边使劲感受节拍,又一脸沉浸享受的表情。


光感受到节拍还不够,郭家聚在网上发现了两个“新大陆”——乐理和歌曲简谱。对于聋人而言,掌握乐理和简谱简直就是夜里行船——摸不着边。他却兴致勃勃地开始上网自学,能够独立读谱让他瞬间成就感爆棚。现在,只要给他一首歌和一张简谱,他就能准确把握手语的速度、节奏的起伏。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独立”,他发现了另一个工具——节拍器。根据歌曲简谱中提示的节拍找到准确的拍子后,即使没有歌曲,光凭伴奏,郭家聚也可以准确地配合手语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郭家聚的家乡武汉开始蔓延,他也因此滞留在北京。每天望着确诊人数节节攀升,他无比心痛。看着无数名白衣天使拼尽全力将一个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情景,他也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经过几天时间的酝酿,郭家聚的处女作《平凡天使》手语歌出炉了,那些发自内心的语言和感动,让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化作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他的心情传递给所有观众,“都说聋人很难掌握音乐,但我做到了!”


对手语歌的热情让郭家聚越来越自信,接二连三地创作出作品——无论是艺术团的手语歌还是个人的作品,他都看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无论作为聚光灯下的手语模特,还是幕后的手语舞创编者,他都尽力发光发热。在赞扬面前,他始终保持着自我,一心只想着如何在推广国家通用手语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语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力求将手语歌演绎得更深入人心。


冬季

初雪


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现场布置和后期剪辑,郭家聚向灯光师请教基础的灯光和定位、向盲人演员请教复杂节拍的规律特点和音乐制作方法,还自学了视频编辑。他走进排练厅,根据作品的需要布置好现场之后,安置好摄像机,调好灯光设备、打开节拍器,连上音响。就这样,一场没有音乐的手语歌只用他一个人就可以录制完成。2021年10月,郭家聚的手语歌视频作品《大中国》获得了武汉市国家通用手语视频比赛一等奖,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郭家聚一来到这世上,就行走在寂静中,可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将跳动的音符演绎得淋漓尽致,用手语舞动音乐,“唱”响寂静。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丨刘柳

图丨受访者提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公号

编辑丨张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也“在看”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