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究竟有多美丽「乾隆时期」

时间:2022-11-27 13:57:18 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大家好,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究竟有多美丽「乾隆时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凉亭 梁平/摄

从乾隆三年起而后的三十余年间

皇家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累计1500余公顷

皇城内的御苑

三海(西苑)、建福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离宫御苑

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行宫御苑

静宜园、静明园、熙春院、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钓鱼台行宫、滦阳行宫、盘山静寄山庄等。

乾隆不仅亲自过问重要的园林工程

甚至直接参与规划事宜

他是把园林当作一种艺术创作看待

其造园的美学思想

充分体现在造园艺术诸方面的成就里

台榭参差金碧里

烟霞舒卷图画中

乾隆在《静明园记》中写道:“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静明园 玉峰塔 海阔天空之海/摄

乾隆这种造园艺术见解,大概是因为他从关外入中原,还保持着祖先的山野骑射传统,加上他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而且皇家的特权可把大片天然山水林木据为己有,所以乾隆主持兴造的大型天然山水园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展现出气势恢宏的皇家气派。

北京西北郊区泉水充沛,西山参差逶迤,形成许多原始池塘湖泊,造园的条件好。从清初至乾隆时已建成“三山五园”,西面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形成小西山东麓的风景区,东面为万泉河水系内的圆明园、畅春园等人工山水园林,之间系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再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之间的20平方公里的园林环境,串连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清代皇家园林代表——“三山五园”

在这个集群中,西山层峦叠嶂成为园林的背景,其旷达的景深打破了园林的界域,同时三山五园之间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亦得到虽非我有而为我备的境界。

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圆明园,其布局是大园中包涵若干小园,即园中有园的“集锦式”园林。其原因是因为平地造园,地形起伏很小,人工筑山的高度与五千余亩的面积是无法谐调的。为防止松散空旷,总体规划园中为若干小景区,每个小景区自成体系,均因地制宜由小比例尺度的山水空间与建筑、花木结合成独立小园,并把众多的小园连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园艺审美为人造曲折岗坡,把园林空间分隔得迷离扑朔,山重水复,花明柳暗,无尽无休,具有深邃的艺术魅力。

避暑山庄(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占地广阔,山区、平原区和湖区分别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的风景名胜荟萃于一体,以恰当的比例(山岭占五分之四,平原、水面占五分之一)构成巨幅山水画中堂。这里,磬锤峰是借景的主体,山庄外围仿蒙、藏地区著名庙宇形式兴建了外八庙,如同众星拱月,成为山庄背景烘托的又一层景观。园林之景与周围崇山峻岭环境美浑然一体,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层次清晰、野趣横生的艺术感受。

山无曲折不致灵

室无高下不致情

乾隆时期皇家园林是以建筑为主体,不论建筑呈密集式还是疏朗式布局,都是构成“景”的主体,建筑追求形式美的意念,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园体的总体而言,建筑的作用在于点染、补充、剪裁、修饰天然山水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而臻于画意,但建筑的构图美却始终是协调、从属于天成的自然美而不是相反。乾隆在《塔山四面记》文中,阐述了这个设计原则:“室之高下如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有高下,故因山构室者其趣恒佳”。

圆明园“万方安和”遗址 方涓涓/摄

圆明园是以建筑造型的技巧取胜,显示了人对一般形式美法则的熟练掌握。园内15万平方米的建筑中,个体建筑的形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一百余组的建筑群的平面布置也无一雷同的,可以说是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但却又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传统的院落作为基本单元。

避暑山庄航拍 图片来自网络

避暑山庄以利用地形的技巧取胜。乾隆在《食蔗居诗》中阐述:“石溪几转遥,岩径百盘里;十步不见屋,见屋到咫尺。”即指在山岳区经营建筑,要保持山野趣,按照自然地貌尺度,仅在山脊和山峰的四个制高点上建体量较小的亭子,略加点染。北京西郊玉泉山的建筑布置亦是如此。然在万寿山则以密集式建筑布局来弥补、充实山形的先天缺陷。乾隆十分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彼此糅合、烘托,使雍容华贵的皇家建筑亦不失朴实淡雅的文化气质。

一树一峰入画意

几弯几曲远尘心

乾隆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他曾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足迹遍及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胜地。乾隆以他的特殊地位与文化素养,一是欣赏,二是占有。故他在“眺览山川之佳秀”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外,还将许多宠物携归内府,如文房四宝、扬州九峰园的太湖石峰、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内的梅花石等。此外,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携园而归”,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提高北方园林的技艺水平。在客观上乾隆促成北方与南方、皇家与民间造园艺术的融汇,使皇家园林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圆明园“坦坦荡荡”遗址

具体表现在: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甚至到具体仿建名园。众所周知,圆明园内“坦坦荡荡”景,吸取杭州西湖“玉泉观鱼”主题。清漪园的长岛“小西泠”一带,则是模拟扬州瘦西湖“四桥烟雨”的构思。避暑山庄湖区主景金山亭、西苑琼岛北岸的漪澜堂,均是再现镇江“寺包山”格局的金山与北固山的“江天一览”胜概。颐和园的谐趣园之前身,即是效仿无锡寄畅园。

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皇家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不仅丰富了园林技艺的领域,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绘江南丝竹之情应视为艺术的再创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建帝王营建宫寝、坛庙、园林等,均是利用形象布局,通过人们审美的联想意识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的目的。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就是以上观念的典型代表作。

颐和园佛香阁 图片来自网络

盛清时期,尽管皇权已扩大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仍运用园林艺术手段,间接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圆明园“九洲清晏”以及周围布局

圆明园的中心名“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无非是“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到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范围的缩影。

圆明园福海 刘士斌/摄

除以上有限的具体形象,造园者又求助于无限的抽象概念——数字的时空含义,如皇帝亲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七十二景是附会道教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乾隆将圆明园二十八景增为四十景 (5×8=40),五是五行、五德,代表时间概念;八是八方、八卦,代表空间观念,故四十总括了宇宙一切。

园林里五花八门的“景”,组成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如:蓬莱三岛、仙山琼阁,方壶胜境;正大光明、坦坦荡荡;淡泊宁静、香远益清;夹镜鸣琴、武陵春色等等,都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皇家园林的“意境”核心,也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但无可非议,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章来源]

《论乾隆时期的皇家造园艺术》

[作者]

陈 宇

周 武 忠

[编辑]

赵 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