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中国古代文学屈原与楚辞笔记「屈原的诗句」

时间:2022-12-02 17:17:07 来源:大叔在写诗

大家好,中国古代文学屈原与楚辞笔记「屈原的诗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引言

笔者将在本系列文章中对楚辞,特别是屈原的作品开展学习研究,本系列文章为四篇,相关研究内容的大纲如下:

之一:楚辞基本概念及产生的地域,背景概论

之二:屈原作品《离骚》解析

之三~之四:屈原作品《九歌》解析


之一:楚辞基本概念及产生的地域,背景概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具有三重含义:

1. 指战国时代,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诗体;

2. 指屈原,宋玉等作家用这种诗体写成的作品;

3. 指这些诗歌选辑而成的一部诗集。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楚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处于童年时代的全部天真和绚烂,而屈原的出现则是其集大成者。在学习讨论屈原之前,我们先对“楚辞”这个词进行深层分析:

“楚”即楚地,表明了地域及其文化深层背景的点点滴滴,战国时代的楚地地处南方,这里生长着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强有力的巫术宗教使这种文化浪漫,激昂,绚烂且鲜丽,最适宜于以诗歌的形式进行琴瑟相和的表达。

“辞”则富有一定的技术特色,如果说楚地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种子,但一棵大树的成长还需要精心地栽培和浇灌,借助于“辞”,对形式美的要求终于应运而生。得益于屈原耀眼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楚辞在辞的方面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特点:例如大量的楚国方言,语气词“兮,些,只”的应用,尤其是兮的应用成为了楚辞的一个显著特征,并表征了一首楚辞的节奏变换。相对于唐朝的律诗和绝句,楚辞更动人的是那份自然美,由于大量采用了民歌的自然韵律,楚辞的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双声叠韵,连绵词,大量比兴手法的独特运用使屈原的诗歌呈现出情感和外在景物水乳交融的显著特征。当比兴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学观点,被比喻的事物终于体现出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在这种条件下的比兴,不再像诗经的比兴形象那样相对单纯和静止,屈原笔下的比兴形象,带有独特的深层探索和醒目的个人化特征。

抛开狭隘的地域化分类,“楚”字在另外的层面上还代表了那个战国群雄争霸的年代,生逢乱世的大诗人屈原,其崇高的个人人格和乱世漂泊的思想碰撞,可以说是楚辞作品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在对楚辞诗歌文本进行研究之前,笔者想首先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综观历史上的几大古老文明,在人类的起点处可谓都创造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辉煌诗歌艺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埃及的《亡灵书》,印度的《罗摩衍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以及中国古老的楚辞艺术,无不闪耀着耀眼的诗意之光。法国文艺理论家斯塔尔夫人曾对此进行了精到的分析,她通过论证诗与情,诗与思的关系。对古代巫术和玄学盛行的神秘主义氛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进而探索了文明和文化的非等同性,关于这个主题,解释学哲学大师加达默尔也在著作中另有不同角度的阐述。

在赞同以上观点之余,笔者意欲添加一点小小的补充,对艺术的自发性和自觉性展开讨论:

自发性来自于人的情感世界,多由于无知和渴望而引起。混乱且呈离散性的文化涌动尚没有来得及形成系统。这种混乱带有的突发性质顺应了艺术的规律,但是还不够严谨,尚需文化体系的完善。

自觉性则是自发性顺理成章的结果,当一种文化体系刚刚按照儿童的原则,新鲜而奇妙地得以完善,便会带来艺术的有意识性,这种有意识性仍欣喜于突发性质,脱胎于神秘主义的渴望,自主意识和突发性的神妙结合带来了艺术腾飞的可能。

诗歌,恰恰是顺应了这种神秘主义氛围的艺术门类;而诗人作为最初的立法者,当他既承接巫师之灵,又有意识地系统思考时-伟大的诗歌就这样应运而生。

这个天才而幸运的诗人也许是荷马,也许是但丁,也许是莎士比亚,而这一刻,而这泱泱5000年的华夏文明里,是屈原的天赋顺应了时代的安排,使缪斯的天空上那耀眼的星座更臻完美和绚烂。

诗人是重要的,而作品更重要,诚如诗人米沃什所言:

“如果不是我,会有另一个人来到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