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明代玉器的使用制度与发展史「玉器在古代的种类和用途」

时间:2022-12-06 15:41:06 来源:文锦汇

大家好,明代玉器的使用制度与发展史「玉器在古代的种类和用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享国276年,是继宋代之后国力和经济最为强盛的朝代,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玉器的制作与发展。由于明朝政府未能控制新疆的玉石矿场,玉石原料主要是靠进贡和购买所得。明代的好料比较少,很多半玉半石的玉料也会用来雕刻,杂色玉料比较多见,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明代玉器的制作用料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等等,其中以和田玉为主,和田青玉最多,白玉次之。

白玉在民间要比宫廷见到的多,这是因为明代进贡和购买的玉器,在中途被一些官员用低廉的玉料换取优质好玉,然后再转手高价卖给玉器作坊,求得暴利。朝廷针对此种情况,虽然也进行过处罚,但也无济于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代朝廷还采取“籍所不载”之玉,允许自行贸易的政策,除进贡玉料外,其它玉石可以公开买卖。据史料记载,民间每年用玉高达五千斤左右。由此可见,当时玉器制作的繁荣景象。

明清玉器是继汉代及唐宋之后的又一个高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以佩玉、饰玉、玩玉为乐事。由于风气使然,明清玉器制作的数量达到了历史之最,形成了以扬州、苏州、北京为代表的三大制玉作坊,并且各有其特点,形成了多种制玉风格。因此明清玉器的制作也更为精美,突破了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追求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明代玉器是由皇家和民间两部分主体构成。皇家用玉由御用监制,有时也会指定民间作坊或技艺大师制作。用玉制度仍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

朝廷用玉仍沿袭传统而有所增减。祭祀玉以苍壁祀天,黄琮礼地,赤璋祭日,白虎祭月。冠服制度细化到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玉,皇帝、皇后、王妃、亲王、贵戚等,用玉都有严格的规定。

明代玉器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明代早期的玉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风格,玉器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保存着元代的制玉风格。

明代玉童子在明晚期存世量很大,保留了元代遗风,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雕工趋向于简练豪放,远不及宋代精细。

明代早期的持荷童子保留了宋代持荷童子的遗风,荷花多为高举头侧或脑后,但到了中晚期,童子所持荷花多放于脑后或过肩垂至后背,与宋代明显不同。明晚期童子的头形较大且扁平,多作正面姿态,少见后脑隆起。头形比宋代的要小,一般小于袖口,多作双腿交叉或并立状。发式以桃形的最多,还有其他发式如左右分或留发髻的发型,但留发的面积比宋代小,发丝线条短粗稀疏,已失去宋代细密均匀的特点。鼻子多为楔形,耳朵多为长椭方形凸块状。眼睛的线条更为简练,眼睑为剔地隐起,眼中刻一横阴线。

严格地说,明代早期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玉带板应该归入元代玉器的范畴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遗留的玉器。

明代早期包括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等七帝,共96年。明初曾设立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管理,作为明代的宫廷服务机构。其中十二监中的御用监,管理着官方玉作。据《明史》中记载,御用监不仅制作玉册、玉宝等重要礼仪用器,还制作御前所用器物及诸多把玩玉器。但这时期现在能够考证的玉器数量并不多,器形主要有朝廷用玉、文房用玉、玉佩饰等。

属于朝廷用玉的有:玉带、佩、圭、带环和龙首等。从王侯贵族墓葬考古出土的玉器来看,玉器质精工美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如汪兴祖生前所佩带的镶金托羊脂玉云龙纹玉带,由14块带板组成,玉质纯洁滋润白如凝脂,底部镶以金托。玉带板采用花上压花技法,为此时期的一种玉雕工艺。

玉带板以钻孔镂雕重叠的层次,表现出麒麟周身环境的花卉丛林,恰如麒麟在花林间穿越戏耍,麒麟头部雕琢得尤为精美,在不到2厘米的空间,把眉、眼、须、髯、颚等都以熟练的刀法灵动的线条,形象地表现出来。整幅作品构图饱满而不失玲珑,具有宋元时期的玉雕遗风。

明代玉带板是官员用玉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素面者居多。出土于大同市甘固总兵夫妇合葬的明代玉带,共19块长方形,皆为素面无纹饰,可见其等级之严,除帝王贵戚以外,玉带板的雕刻和玉料都有严格的规定。

自古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礼器,明代帝王墓葬中圭的配制情况,更能说明在明代宫廷中对于玉圭使用的重要程度。朱檀墓随葬的两件玉圭,用黑白两色玉琢成,表明阴阳两极的对立与转化。墨玉圭的使用,本身就极富神秘色彩,《尚书》中有“禹锡玄圭”之说,所谓“玄圭”意为黑色之圭。而白玉圭则是用上好的和田白玉制成,现在采矿业极度发达,也很难开采出那么好的玉料,如此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可见白玉确实少见难得。白玉自古以来便是玉中珍品,《礼记》中有“天子佩白玉”之说,目前见到的明代以前的玉器中,白玉作品一般都很小,其原因是大件白玉料之罕见。

明代的素面和镂空玉器,以青白玉为主,玉质晶莹呈玻璃光泽,但雕琢工艺显得粗糙,具备了明代玉器粗犷的基本特征。

以上所述玉器,皆是朝廷制度所规定之玉器,等级森严,就像现在军人的肩章,一看就知道属于什么级别。据考证,明代早期用玉制度更加的严格和规范。

在玉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明代首次出现带有款识的作品。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带有宣德年款的明代玉器。其中一件玉镂雕海东青啄雁饰件,带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

明初的玉器风格,可依据图案风格和装饰风格予以确认,如龙形与元代玉雕作品相比较,作品中的龙头短而方,龙发短而开散,龙头及龙身的雕琢圆润而不见棱角,这些特点在元代玉器上是不曾出现的,尤其是作品的镂雕布局,绝无元代多层镂雕作品具有的无层次分界,多为穿透的风格。其他玉器的雕刻上也有所不同,如动物失去了元代时的威猛之感,变得憨态可掬;植物花卉的边缘打磨得圆润饱满,失去了元代时锋利的棱角。元代的帽顶也在宣德以后演变成了一种香炉的装饰物称作炉顶。如图:

明代早期花形图案较多,如牡丹花、山茶花、菊花等连同枝叶共同雕刻。所雕器物呈凸起的平面状,图案简练,所留空白较少,尤以平面感很强的大花、大叶为典型,花、叶的边线少棱角,边缘圆润,中部微凸少有阴线叶脉。这类风格延续到明宣德时期,又以永乐宣德时期的作品最为明显。这一类浮雕装饰风格在明代早期颇为流行。在明代的漆器、牙角雕刻、玉器中都能见到同一风格的作品。

这一时期与宋元玉器风格相近的作品,也出现了很多。可以看出宋元玉器的制造方式及加工工艺影响到了明代早期的制玉风格,因而明代早期的一些玉器作品,部分地保留了宋元玉器的风格。

清宫遗存玉器中,有一批作品风格与宋元玉器类似,但又有所变化,这些作品很多,常见的有玉童子、玉鱼、仿古玉彝器、玉带饰、玉动物、仿古玉佩饰、剑饰、透雕玉饰件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