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建筑可阅读让城市留下更多记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时间:2022-12-14 17:01:20 来源:红星新闻

大家好,建筑可阅读让城市留下更多记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筑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而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似是年轮,建筑既雕刻时光,又表达态度。以成都为例,不少生动的地标建筑近期亮相——成都自然博物馆,形似雪山,致敬蜀地峰峦;成都东部新区知也书馆,貌似行云,如同漂浮在公园上空的云朵。

像山像云,建筑恰似在表达城市的浪漫与从容。而形形色色、不同年岁的建筑生长于城市里,就构成了余味无穷的城市“巨著”,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字里行间透着城市的深度与温度。

那么,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又是什么样的建筑能够长久发声、被阅读?中国城市逐渐迈入存量时代的当下,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又将如何被诠释?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

对于钱方的“代表作”,成都人不会陌生。大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天府软件园F区、天府国际金融城 双子塔、四川省图书馆等等,小到神仙树社区服务中心,都是钱方的作品。

在他看来,一座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越是合拍,就越具备能够“长长久久”的条件。

钱方

红星新闻:什么样的建筑能够“长长久久”地作为城市地标而存在?

钱方:其实建筑成为地标的相关要素有很多,它可以是视觉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它与建造时代和设计者相关,与建筑所处的城市空间维度有关,如建筑处于城市中的某一个空间节点上。

所谓城市地标,即是突出城市背景的一种显性或隐性存在,它是可供审美的视觉形象表达(显性),是有精神内涵的向往之地(隐性),如历史传统街区、某个纪念场所等。地标建筑具备此时、此地、此事文化活动积淀的属性,能够体现或传承城市文脉,能够有态度地反映地域人文特色。

当然,建筑的长久特质,是需要靠时间来检验的。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存留得更长久。就我的认知而言,建筑的长久存在,要有物质条件的支撑和精神归属的依托作为基础,同时要做到技术与艺术应用层面的经典。一座建筑越是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合拍,包容多元审美价值交集,就越能够被更多人认可、欣赏和接受。基于物质条件支撑和精神归属依托为基础的经典建筑,人们舍不得拆并坚持在用,岂不长久?

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

红星新闻:如果每座建筑都做成特色性、标志性的,会让城市的文化表达更丰富吗?

钱方:不会。城市和建筑作为人文空间符号的表意系统,每一个建筑在城市环境中都有其特定指代身份,建筑作为系统中的部分是要分清楚“主角”和“配角”的,并不是每个建筑都适合当主角。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与周围环境(建筑)进行对话,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一种必要的和谐共生关系需求。有很多人提出做五十年不落后的建筑,要求无条件的标志性,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我们生活的城市,并不需要过多所谓标志性、标新立异的建筑,城市环境更需要一种“和谐的关系”,整体上就像是一个多声部合作的合唱团。如把合唱团里的领(独)唱演员比作标志性建筑,那么都是领唱演员的组合还叫合唱团吗?设想一下城市中每栋建筑物都标新立异,哪有合唱团般的和谐声音?

当一个城市节点上规划需要出现标志物时,那么就应该有符合城市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的表达。比如位于天府大道旁的成都金融城“双子塔”,它处于垂直于天府大道的东西轴节点上,其标志性特征的出现,拓展了人们对该区域的视觉感知维度,即是这个道理。

对于城市中大多数的底景建筑来讲,需要的是承担好城市的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喧宾夺主。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红星新闻:城市中有漂亮的建筑,也有平平无奇的建筑。时光越久远,一些不漂亮的建筑就越显沧桑。当前,更多城市主张以“留改建”的模式推进城市更新,坚决抵制大拆大建。那么不漂亮的老建筑,拥有怎样的价值呢?

钱方:类比语言,一个单词如果不与其他词语产生关联的话,就形不成一句完整的句子,更形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城市如一篇文章,其文脉也是如此。任何时代的建筑,漂亮也好、平凡也罢,都是一个时代印记的语言(词语),只有保留其特征性的部分(词语),接续相邻时代的关联,才能完整呈现城市的总体意义,包容城市每个时代的建筑语言,才有城市文脉的从容流淌。

无论什么样的建筑,都可以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线索。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人们能够直观地通过城市中不同时期的建筑来领略。有历史的城市本身也是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体验感受了解城市历史,那么既存建筑中所包含的诸多信息,便是人们感知的路径。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干打垒”建筑,经济、便宜、条件差,是极低造价建筑的产物,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知道这样的建筑了。如果留下一些这样的建筑,哪怕是不同年代的老厂房、老民居及历史街区肌理等,给后人聆听历时性建筑语言和历史信息的机会,对城市文脉延续的意义重大。

城市更新中,对既存建筑考证式的保留和审慎的拆除是必要的,它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四川省图书馆

红星新闻:那么对于老城区的建筑而言,是新建的难度更大,还是改建的难度更大?

钱方:通常情况下,改建的难度比新建的难度要大得多。

新建建筑的设计一般不需要用到实体,只需要在电脑模型和图纸上开展工作,设计图纸或模型修改起来相对容易,且代价低。但改造老建筑,就要受到既存建筑实体空间、实体结构、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及其需求、经济性、相关安全规范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所有建筑都是多元约束条件下的产物,只是改建的限制远大于新建,不是说想改成什么就能改成什么样。从经济成本上来说,改造的成本也比新建更高,但即便如此,依然要坚持既存建筑的留和改,因城市建筑文脉的传承和延续是无价的。

其实成都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方面很具有代表性。成都骨子里的包容,决定了成都对传统多元文化的保有与热爱,同时对新文化现象的高接受度。这种氛围会让成都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诞生众多创新思路,更好地把城市文化的过去延续到未来。

天府科技园F区(菁蓉汇)

红星新闻:城市新区怎样通过建筑做好文化表达?

钱方: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传统的城镇发展过程是历时性的,而非共时性的。它们大多经历了城市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和兴衰,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文化发展的历时性特征,决定了共时性行为难以完成其积淀的厚度。那么对于新区建设如何做好文化表达,我的观点是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先尊重自然环境,满足城市和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尽量留白,用历时性的优胜劣汰打磨。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王垚 图片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提供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