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钧瓷的四大之美神奇窑变「传统钧瓷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时间:2022-12-16 13:01:10 来源:解读大禹州

大家好,钧瓷的四大之美神奇窑变「传统钧瓷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钧瓷,复兴于元代,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中国陶瓷史》中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

一、元代钧瓷的蓬勃发展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重视海外贸易,并发挥技能工匠的作用,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河南禹县为代表的钧窑系,在元代继续生产着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及蓝釉红斑器物”。制瓷业以神后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大的发展。

元代钧瓷生产在北方相当普及。《中国陶瓷史》中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元代烧制钧瓷的窑场主要是在北方广大地区……”

南宋迁都临安后,北方富商大贾及技艺工匠聚集临安,钧瓷技艺传播南方,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如吉州窑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著名的宝石红、霁红、郎空红、美人醉等瓷器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广窑的釉陶称广钧,景德镇瓷器上的低温装饰称为炉钧釉,这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大。广东省佛山市石湾窑陶工也多有河南一带迁去的,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的陶瓷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这些制瓷技术又溯珠江而上传到广西的柳城。在柳河北岸的大浦镇发现有元代瓷窑遗址,产品釉色为月白色和天蓝色,但釉层很薄。在广西的兴安,永福地区也有类似的标本,是受钧窑的影响而生产的仿钧产品。在浙江金华地区的铁店窑,也发现有元代烧制的仿钧器物20余种,以盘、碗、罐、炉、三足洗、花盆为多。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这些产品与北方钧窑造型不同,具有南方元代造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元代古钧窑遗址仅在禹州市境内就多达156处。东从顺店的党寨村,西到鸠山乡的官寺村,南从神后镇的上、下白峪村,北到花石乡校园村,近百平方公里的丛山峡谷中,有数以计的窑炉进行钧瓷生产,真可谓“烟火炉遮天,盛况空前”。关于元代陶瓷生产的盛况,元朝张克已所撰东张镇百灵公庙碑文中也有一段记述:“复业之家相继而至,……其瓷之忧,比之他所,实为拔萃。远方之人竞来兴贩,东载驴驮,恒无虚日,散之四方者,不可胜计。爱自破宋之后,浮于颍葵,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者也,俾是乡之民,不耕不商,衣食自足,润民济世之利,不亦博乎……”《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神后灵公庙碑文元延祷七年(1320年)重修,创建无考,则瓷业之兴久矣。”据考证,这一时期的产品釉色以天青、天蓝居多,带紫红斑者亦不少见。造型多为盘碗、瓶、炉、盆之类的民用产品,而且产量较大。窑场内除烧钧瓷外,大部分都烧白底黑花瓷。当时钧瓷虽已成为民间普通用瓷,但人格会高于其他日用瓷器。钧瓷和白底花瓷是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生产的多样品种。

元代瓷业的兴盛,从前面提到的元朝东张镇,(今禹州市扒村窑址)百灵公庙张克已的碑文可见一斑,为了阅读方便,把全文译为白话文如下:

凡有知识的人,可以创造发明器物,有才之人,被以照样仿造。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百工。炼钢铁可以制刀刃,凝土可以制器物,选车可行于陆地,造船可以行于水上,这都是以前圣人所做的。禹州西北25里有个东张镇,是古今善产陶器的地方。此地东连大隗山,西接大仙山,北连大礴山,南边靠杏山,环山耸翠,如迎屏列于四周。这里的百姓以烧瓷器为业,这就是所说的凝土以为器,有很长的时间了。这个镇在金朝末年极为繁盛,人多物丰,将近兀户。街市拥挤和城市一样。到王辰年在这里作战以后,百户不存一户。元朝初年,复业的商户相继而至,烧窑所用的煤炭是从地下几百尽挖出来的。下边水势很大,人力没有办法,就不容易出煤了。这里公营之商户,雇用高明匠人,运用妙法,使用技巧,以柴代煤,烧出来的瓷器,比其他地方的出类拔萃。远方顾客前来贩运,车载驴驮,没有一天断绝过,销到四方的不知有多少。自从元灭宋后,用船又运到颍州上蔡,并通行到淮水,汉水一带,是百家必用、一日不可缺少的东西,使此地乡民不种庄田,也不做其它的商业,而吃饭穿衣达到自足。可见烧窑对润民济世利益很大。……略记其大概为此碑文。时在至元二十三年岁次丙戊二月十五日冯亨等立石。

二、钧窑系在元代成熟

根据考古调查金元时期在中国北方烧制钧瓷的窑址遍及4省(区)27县市。河南省除禹州市外,还有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淇县、辉县、浚、鹤壁、安阳、林州等17个县市,省外的有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县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等。

河北省的磁县是磁州窑的重要产地之一。到了元代,由于受禹州钧瓷工艺的影响,同时为适应民众的需要,在当时手工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得不改烧钧瓷,但其生产规模不大,品种主要限于各式碗、盘、碟等小件产品。在河北的彭城、观台、内丘、隆化等地也仿烧钧瓷。

山西省烧制钧瓷的窑址,除浑源外,还有临汾、长治等,其中浑源产品以碗为主,但施釉较厚,釉色以天蓝居多,外部露胎处呈黑酱色,这与河南、河北省的钧窑系瓷器露胎部分色调迥然不同,省属浑源窑的独特风格。

内蒙古自治区的清水河窑址和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的元代钧瓷香炉,钧瓷镂孔高座双螭耳瓶,不仅造型工整优美,釉色明净,而且香炉还模印有“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其烧造年代应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这个带铭文的钧瓷香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钧瓷珍品,同时,也是钧瓷断代的绝好资料。

钧瓷技术对南方陶瓷产生影响,主要是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后。据调查,景德镇瓷业工匠有些来自北方,景德镇元代瓷器上曾有“睢阳蒋制”铭文,睢阳在河南开封附近,可见在元代北方瓷窑匠工已经是德镇。景德镇《浮梁县志》中沈嘉征的《民窑行》中说:“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如实反映了景德镇瓷器工匠的来源。广东石湾窑的仿钧产品有独到之处,称为广钧,而石湾窑的陶工至今也多有河南祖籍。另外,在文本柳城、兴安、永福等地区以及浙江金华地区的铁店,都发现有仿钧器物和窑址。浙江江山文管会陈家庵窑调查时,获得单箍一件,上刻“陈窑记”三字铭文,陈受庵陈姓为宋嘉年间(1056--1063年)颍川烧瓷器的先从颍川迁至江州(今九江市),再迁入江的。上述史料都说明北匠南迁,带来北方制瓷的精湛技术,也包括钧瓷技艺。

以上瓷窑除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技术能力烧制具有当地特色的瓷器外,主要烧制钧瓷,这样就形成了以河南禹州钧窑为中心,认以上诸多烧制钧瓷的瓷窑为组成部分的范围广泛的钧窑系。

三、元代钧瓷的艺术风格

元代钧瓷技术的普及,使过去只能官用的皇家瓷器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在在北方瓷区,百姓的日常用品也开始使用钧瓷。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生活需要,就必须生产出经济实用的产品,否则就应付不了“竞来兴贩,散之四方”的局面。因此,过去官窑精雕细刻的钧瓷工艺已不能适应批量生产的喜怒要求,快速、简练、模式化的生产工艺应运而生。成型简练,产品多碗、盘、碟等实用器物。施釉快速,多施半釉。烧成时对气氛要求不严,后火为求省柴,还原气氛不足。所以,这个时期的钧瓷制品一般较为粗犷,胎骨厚重,釉厚欠匀,呈色多为天埒、天蓝、月白、且多鬃眼,釉汁流如蜡泪。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条件,造就了元代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有些质量还是相当高的。如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东部太平人民公社出土的钧瓷双耳大香炉,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制作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还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兽面螭而瓶,高58.3cm,口径17cm;敝口翻沿,细颈鼓腹;下有高台底座,座四周镂空,间隔有兽身纹饰作衬,腹部有对兽相持,肩附对称螭耳;器面全施靛青釉;造型庄重大方,设计独具匠心,制作精巧典雅,釉色匀净美观,是元代的精良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靛青釉紫斑双耳边座瓶,荷口细长颈,中肩鼓腹,下有带镂空的高台底座,肩附双耳,腹部贴有虎头衔环模印浮雕装饰,整个器物施满髂青釉,并在颈、肩、腹和镂空底座上饰以不同的红紫彩斑,造型别致,庄重大方,形体优美,稳重安详,釉色艳丽,彩斑得当,精工细作,典雅高尚,实为元钧精美之作。又如新安县出土的元钧产品,有天青、天蓝、月白、葡萄紫、海棠红等釉色,红紫相映,窑变美妙,堪与宋钧相媲美。

元代钧瓷器形高大,胎骨厚重,有大型的坛、罐、壶、瓶、盘、炉、盆等产品,制作规整,且不变形,充分显示了元代钧瓷雄壮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元代钧瓷不但在工艺上有所改进,而且在窑炉和原料加工设备上也有所更新。据实地考察发现,元代的窑炉比宋时大,并采用直径1m多的石磙加工原材料,这种石磙一直沿有到新中国建立初期。所有这些充分证明,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钧瓷全面普及和发展的时期,是钧瓷的复兴时代,是中国钧瓷文化的又一壮丽篇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