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倪军油画作品「绘画尺寸」

时间:2022-12-18 13:41:08 来源:倪军艺术

大家好,倪军油画作品「绘画尺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原载艺术中国 2014-12-23


艺术中国沙龙现场 左起:许柏成、倪军、马树青


艺术中国:各位观众,欢迎收看本期艺术沙龙节目。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艺术家嘉宾,一位是艺术家倪军老师,一位是艺术家马树青老师。在上一期的沙龙中,两位老师谈了关于绘画色彩的问题。正好这次两位老师的展览马上于本月底在北京西五艺术中心举行,展览名为“尺寸”(兰梅策展),所以这次话题我们围绕“尺寸”展开。首先,“尺寸”是物理上长度的概念,但是它又涉及到心理上,诸如尺度、量变的问题。接下来就先请倪老师解读一下您当时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概念来表达艺术想法的。

倪军:任何事物不仅有一个长乘宽的概念,或者厚,或者高。其实我们做人做事都讲究一个感觉的“度”,这个“度”也是尺寸。在色彩中我们很容易熟悉这个概念,偏一点纯或灰绿、蓝紫、土黄,都掌握在画家调色的一瞬间,这些都说明了画家感觉的尺寸。马老师把这些延伸到空间感,空间感也有一个尺寸,这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一个房间,去到一个城市,到机场、火车站,到底尺寸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所以这次我们的展览是用作品来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

马树青在工作室


艺术中国:马老师刚刚提到尺寸和绘画的尺幅、空间关系有关,您能阐释一下吗?

马树青:开始策展人找到我和倪老师做展览时,有意无意地提到了“尺寸”,当时这个词让我比较敏感,印象很深。所以我就觉得以这个为题目做展览挺有意思,经过讨论,大家也都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画家要在画面上创造一种空间感,此外,当一个展览在一个空间里陈列时,绘画本身与它所在的空间也有对话。这种对话跟绘画的材质、大小有关系。我自己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让绘画还原到它的物质性,而形容物质我们最基本的量词都是重量、尺寸。我觉得当你越画越久时就会发现这些基本的东西决定了绘画的面貌和质量,所以“尺寸”应该是一个很有嚼头的词汇。

艺术中国:倪老师在为这次展览写的文字开篇提到法国人的电影,它们以细腻、把握人的心理见长,而当下中国绘画艺术正缺乏这种细腻。

倪军:是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这次用4K修复技术做出来一些帕特里斯•谢侯导演的经典作品。我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发现谢侯的一生也是在用戏剧和电影的手段来探讨尺寸、尺度的感觉,探讨人和人之间非常细腻、微妙的关系。我由此想到我们当下的电影、绘画、戏剧、文学,正在缺失对于细致感觉的探讨和表现。什么东西都不太讲究,很粗糙,大概可以就完了。例如我们看到的城市标语全都是红底白字,难道就不能用标语的底色丰富一下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吗?这就是尺寸问题。


马树青 追忆普罗旺斯2 布面油画 200×200 cm 2009-2013


艺术中国:所以您在自己的绘画领域就非常讲究色彩的细腻。

倪军:色彩说白了也没有那么神秘,有光就有色。每个色彩都是这个物质对于光反射的不同的度而已。我们无非是对这个领域做了专业化的、深度的探索和表现。画家的眼睛要超过普通人,手要跟上眼睛。眼睛反射到大脑里什么东西就要说什么话。

艺术中国:刚刚马老师提到绘画回归到物质性,这个物质性应该并不是否定作品的精神层面,是要回到一种更原始、纯粹的状态。

马树青:我觉得回到物质性只是一种形式。但绘画作品不等同于其他的物质,它有很强的外延意义。我考虑更多的是绘画的时间、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其实不是物质的,但是我们恰恰要通过物质把这两个非物质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当一幅绘画在空间里陈列的时候,最打动人的是它的质感、重量和尺寸。如果没有作品在,这个空间对我们来说完全是另外的样子,当有一定尺寸、质感的作品放入之后,这个空间就改变了。这是我追求绘画艺术的根本方向。


马树青 初夏(局部) 布面油画 33×33 cm 2010-2013


艺术中国:两位老师一起做展览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出生在天津,都在海外生活过很多年。倪老师觉得你们一起做展览会带给观众带来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倪军:马老师长我7岁,但是所有的天津人都有共同的密码,共同的语言,带有很强烈的天津人的文化色彩。今天共同呈现出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艺术中国:马老师怎么看倪老师的画?

马树青: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只不过一个形象,一个完全抽象,但实际上我们都在寻找绘画最本质的东西。这一点恰恰带来一种特别的感觉,让我们之间开始对话。如果太近亲的作品放在一起,差不多都是同样的语调,反倒没有让人兴奋的东西。通过作品互相的启发,有话可说,蛮有意思的。

倪军:这样一种并置也有打破当下国内当代艺术这种简单分类的用意。当代艺术应该远远丰富得多,而不是以狭窄的类别来分类。我们以这个展览来唤起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我们不强调成就,我们都在过程当中。

马树青:我觉得其实你说这点很重要。当两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陈列时,真正陈列的是两个人的工作方式,这是展览很重要的地方。但是一般观众还是很在意你画的什么东西,抽象或具象,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透过绘画去了解艺术家工作的状态。


倪军在工作中


艺术中国: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提到“尺寸”首先是一个物理概念,再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两位老师一个是具象创作,一个是抽象创作,但最终都是绘画艺术创作,倪老师对这个策展是怎么看的?

倪军:我觉得策展人这个“点”抓得很好,她写到京剧界有一句话叫“尺寸好,兜得住”。“兜得住”这三个字很重要。能否用技术、技巧做充分的、极致的体现很重要,光讲观念、社会性、时代感,没有“兜得住”,你还是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艺术家。所以很高兴今天艺术中国来主持这个讨论,它的意义很大,已经超出了绘画的范围,涉及到很多当下的普遍问题。

马树青:回到作品本身,回到创作的状态当中,在倪老师与我的具象和抽象之间,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具体。我们两个的绘画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具体感,我们都突出了绘画的材质部分。

倪军:我也想强调一点,随着媒体的发达,屏幕越来越小,我们不得不在微信里面放一些作品小图作为展览宣传。但绘画今天之所以还存在,是我们需要面对面用肉眼去看,同时还要引起味觉、嗅觉、触摸的欲望等。当今美国或欧洲的一些摄影家作品,动辄拍卖到百万,放大以后装框挂在画廊、艺术馆里,这种大尺寸的东西与人的眼睛产生一种空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的视觉经验和观看体会是不一样的,绘画就是在这方面走到了极致。雕塑也是一样,是三维的,一定要在现场感受才行。

艺术中国:您提到视觉屏幕越来越小,我们越来越关注尺度的问题。绘画作品和媒体时代从大的世界变成小的屏幕,这也是尺寸问题。

倪军:微信时代反倒促使我们面对面看绘画,而不是不看原作。


倪军 善为士者不武 布面油画 30 × 40 cm 2013


艺术中国:倪老师这次展出的作品主要是哪些类型?

倪军:我依然延续了过去一些年对于天空、海水,对于外光的变化,对于夕阳下都市里玻璃建筑的反光的表现。推到60年代美国照相写实主义,开始有人画玻璃反光。但是我画反光是想到了宋代画家看到的夕阳反光,完全是在山、水、云上,而现在城市的高楼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视觉感受,它的反光非常强烈,非常戏剧性。还有就是我在一些微距,例如花朵、水果等上面看到了大的气象。

艺术中国:您平时对于物理学非常关注,玻璃反光和自然反光有差异。

倪军:肯定是不一样,玻璃是人工材料,它滤掉了很多过程,把光戏剧化。我的作品是周遭的表象给我带来的思考,其实是带有一种游戏性的东西。城市色彩是有差异的,这样的体验通过艺术家的表现能带给大众更多的色彩的感受。所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色彩、光的原理慢慢扩散到对于宇宙的生成的好奇。

艺术中国:马老师刚刚说这次展出时大作品和小作品搭配的,这点您是如何思考的?

马树青:我这次展览的作品有大有小,年份也不一样,我经常完成作品要跨越一两年。对我来说,色彩非常重要,如何将色彩放到画布上去,这是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其实这就必须要通过形式,才能达到想象的样子。我现在也在尝试着改变形式,这种形式对于画面的面貌也有很大的改变。


倪军 悄然动容 布面油画 20×40 cm 2014


艺术中国:其实从上期沙龙谈色彩到这期谈尺寸都是落实在绘画某些具体的方面,今天艺术家谈观念性、时代精神太多,反而不注重画面本体。无论怎么阐述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最终都要通过视觉上给人的享受带来一些思考。两位老师做这个展览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马树青:绘画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到今天大家依然使用着相同的原料、画布,这抛给我们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像刚才倪老师说的,在这个图像、网络的年代,绘画依然有一种你必须观看原作才能得到的独特享受和快乐。我们在创作时,面对面画出来,实际上也考虑到了当观者观看的时候,原作和图片之间存在的不同效果。这种效果是更接近绘画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们两个想通过这次展览探索的东西。

倪军:巴洛克之后,西方绘画进入到了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过程。其中包括色彩的作用和互动,以及色彩在不同的体积面积上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类似于马树青老师从事的探索工作,非常重要和纯粹。我们国家马树青、张帆、陈若冰等已经进入到了在画面上专门探索色彩的相互作用的年代,这非常好而美国和西方在这方面已经走得很远。

艺术中国:其实这也回到了我们这个展览想要带给人们的一些思考,老师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马树青:希望这个展览不要让大家失望。

倪军:请大家多批评、指教,我们也会继续追求下去,感谢艺术中国给我们这个机会来聊这个问题。

艺术中国: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今天做客艺术沙龙,非常期待观看马老师和倪老师这次展出的作品,欢迎各位观众亲自到现场观看作品。地点是西五艺术中心,时间的2014年12月25日至2015年1月31日。谢谢大家!












倪 军 艺术家

倪军,1963年7月生于中国天津市,现居北京。

倪军是“文革”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师从杜键、王德娟、高亚光和袁运甫等。1989年秋天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毕业后留学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研究生部,师从美国绘画大师利昂·高乐布等;曾长期活跃于纽约艺术界,先后任教于罗格斯大学、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与国内重要艺术院校,多次举办个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