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论老舍小说与五四文学精神的关系「巴金有什么精神」

时间:2022-12-18 16:45:09 来源:i猫猫i咪i

大家好,论老舍小说与五四文学精神的关系「巴金有什么精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介绍了五四文学精神与老舍小说的要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表达了本人作为现代读者对此问题的思考心得。内容大致分为介绍五四文学精神与老舍作品、老舍没有参与到五四运动中、但五四运动与五四文学精神切实地影响到了老舍、讨论老舍写作内容与五四文学精神的关联、全文小结这几部分。文本仅代表我个人片面的想法,拙笔拙见,如有不妥的地方敬请多多包涵。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五四文学精神、作家与时代

五四运动是一场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主权被严重损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点燃爱国人士心中怒火的契机,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广大民众罢课罢工,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以一种勇敢无畏又振奋人心的方式,掀起了近代中国反复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热潮。在这场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看到近代仁人志士们敢于尝试的可贵的探索之心、人们对推动社会向好的决心和对民本与科学的追求。

这场可歌可泣的爱国运动也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一种与之相匹的文学精神。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总是相互影响的,近代中国也不例外,在那个大力推行民主与科学的年代里,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以救亡图存为根本出发点的探索行为,文化界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历史,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引领了各大领域革新的潮流,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价值不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这样的时代背景不仅催生了新文化运动,还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把文化作品从思想观念到情感内涵、从思维方式到艺术形式、甚至是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做出了向现代化买进的重大革新。这种极具战斗性和民主性的文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五四时期的文艺界可谓是群雄并起。在五四精神与五四文学精神走进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文学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更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艺大家:有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完美结合了文学家与革命家这两重身份的茅盾、还有“如一道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泉”的徐志摩,等等。他们对唤醒民众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华文艺界走向现代,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与功绩。而老舍,也是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的著名作家之一。

老舍是一位生活在近现代中国的伟大作家,本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二字是他的笔名。1921年,老舍发表了一篇名为《她的失败》的小小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发现的老舍最早的一篇作品,此后,老舍便一直行走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更是撰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流传甚广的代表作品。他是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其对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老舍身为北京人,身处五四运动的漩涡中心,细数他的诸多作品,其中却没有太多体现五四革命内容的文字。所以我们要想探讨老舍与五四运动和五四文学精神,还要从老舍的人生经历、个人性格、其作品的内容这几方面入手。

如果真正走上街头参与游行、切身进行了罢课罢工等活动才算是参与了五四运动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老舍是没有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的。据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小学暨国民学校担任校长。相对地,老舍对于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来说,他更像是一名旁观者。

在现代社会,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不论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如何,他们都乐于过平稳、安定的生活,不论身边的发生什么样的事,或游行示威,或舆论大潮,他们都不会站出来参与或发声,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过安稳、幸福的生活。我们经常称这种人为旁观者。而在五四运动这一社会背景下,老舍就是一位很典型的旁观者。透过老舍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得知,出身微寒的他从小生活在小胡同中,有着较强的平民意识,这种低调的处事习惯和对平稳生活的渴求一直贯穿他的整个人生;除此以外,当时的北京盛行改良私塾,其中所教授的文化还是相对来说较为传统、单一的国学内容,老舍虽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批判这样的古典教育方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自己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老舍的精神追求与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的共同之处不多。加之在了解了老舍的个人性格后,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得出结论,他没有参加五四运动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老舍曾在被青年人请教如何做诗时说自己只会“瞎凑”①,而他所做的诗句足以让人们拍案称绝,我们足以从老舍一生中发生的诸如此类的事件中看出,其性格中踏实与潇洒并存的特点使得他对于参与五四运动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一点在他后来身处三十年代的文艺界却始终置身于左翼文学创作圈之外也有所体现。

其实“旁观者”也是老舍本人对于五四运动中的自己的评价,在他的作品《我怎样写<赵子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我已作了事。”②这对讨论老舍与五四之间的问题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旁观者心态并不算是一种很坏、很恶劣的处事态度。往往旁观者们都有着冷静理智、能屈能伸的优良品格,对事物能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面对世事,每个人都有权自己做出决定,老舍自然也有坚持自己的想法的权利。况且,老舍虽然没有切身参与到五四运动中,但他的思想却因五四运动的发生而产生了转变,五四运动甚至为他增添了一个名为“搞文艺”的人生目标。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他是五四运动的旁观者,但并不是局外人。

透过老舍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在1919年以前,他并没有真正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按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考证来说,在1918年及以前,老舍一直在从事读书与教书的活计,直至1921年,老舍才开始了他的文艺创作之路。我个人认为在这之间,正是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给了老舍“搞文艺”的契机与动力,巧合的时间节点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四运动对老舍的影响确实存在。而至于更细节、更有说服力的因素,还是要从老舍刘写的作品入手去找寻。

老舍曾在1957年撰写了一篇名为《“五四”给了我什么》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他的思想受到了五四运动、尤其是其中文学革命运动的部分,之深刻影响:如果没有五四运动,老舍可能会在他既定的人生轨迹上兢兢业业地走下去,办小学,结婚生子,侍奉老人。而五四运动则促使他的思想转变为追求文艺,觉醒了他对于文艺界的探索与追寻之心。由此观之,在老舍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比较认可五四运动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的,不论是五四精神还是五四文学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老舍的心灵,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他毕生奋斗的内容。

事实上,我们是可以在老舍的作品中看到五四运动中所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在老舍关于近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有革新者形象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许多那个年代最真实的革命故事:有关于家国大义的、也有关于个人伦理的。老舍用雅俗共赏的笔触和保罗各种可能性的情节,通过描写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故事,把读者引入他对于改革与探索的全面的、真挚的、有道理的创作主旨之中。读《二马》,我们能听见老舍呼吁国人睁开眼睛、挺直腰板的呐喊;读《离婚》,我们可以看见老舍对打破迂腐酒文化枷锁的独到见解;读《狗之晨》,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那些欺软怕硬、奴颜婢膝的小人的讽刺……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铿锵力量,正是老舍对五四运动和近代中国大环境有思考、有想法的体现,五四精神真正带给他的远比他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所表述的要多得多,而五四精神与五四文学精神又是同源的、不可分割的。除此以外,老舍小说创作所使用的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字、他所强调的文学的自由表达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实用性的的追求,都是他受五四影响的鲜明体现。

后世有一部分人认为老舍在五四运动过后才现身发文,声称自己大受五四影响,畅谈中国人不应该做洋奴,多少有些自吹自擂的意味,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样说的人同时也大都认为老舍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所说的皆是好听的口号、是人人都能说的废话。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过于苛刻、过于片面,没有全方位地了解老舍的文学作品。就算放在今天,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一些真情实感的言论时也会被评论为虚伪、刻意,这种不可避免的反面言论是不可以用来斩钉截铁地评价一个人的。

人们在了解老舍的时候常常会从他的写作题材入手,他的文章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比较专注于描写三教九流不同人等的喜怒哀乐,他也因此被称之为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画家。但我们在此重点讨论老舍小说创作的另一主题:鲜明的反帝爱国题旨。一部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题材和醇熟的语言,更要求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而老舍做到了以上全部的点:他的文章大都描写普通人身边发生的故事,来源于生活,而他所要表达的热爱祖国、推进探索的很有深度的思想则高于生活。评老舍先生为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

《猫城记》一书写于1931年,虽然距离五四运动已经比较遥远了,但五四精神与五四文学精神是永存的,尤其是在那个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的动荡时代,绝对不乏有深度的创作。在当时这本书的题材可以说是比较新颖的了:书中描写了主人公到地球以外的“猫国”造访,极具魔幻色彩,却道出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对国家的深爱,让我们看到除了经济条件、群众思想等要素以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人们行为与思想观念的一大因素。在不安定的时代背景下,人性之中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都会被无限放大,而老舍先生则在向我们呈现出三十年代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的同时,揭示了做人要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保持正直的道理。社会环境不仅能在作品中为故事提供发生的背景,也能在作品外为作者提供思考条件,在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精神盛行的时期,老舍其实也是一位以笔杆作为武器的斗士。小说《黑白李》则改编了北平的“洋车夫暴动”这一真实历史事件③,讲述了三十年代中国大背景下李家兄弟俩不同的思想以及不同的生活道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其实就是被二十年代的“探索”影响而形成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从此类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几种较为常见的品质,或忠诚热血,或畏缩不前,或勇敢坚强,或能屈能伸,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最终铸成了他的遭遇。老舍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了这一点并熟练应用进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把抽象的思想落实在人物形象身上,把要表达的东西用展现故事情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满足了自己强烈的表达欲望,还对当时的人民群众起到了呼吁作用,为后世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瑰宝。五四文学精神作用在作品中,更作用在读者身上,来源于每一个生活在五四时代背景下的人。

老舍小说中存在的战斗性可能稍微薄弱了一点,但其民主性价值是不容小觑的。老舍也在文章《民主世界》中发表了自己对于民主的见解。说到底,老舍小说中鲜明的反帝爱国特色最是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得老舍小说在极具阅读价值的基础上更富历史价值,由此观之,五四运动是老舍的创作初心的可能性极大,而中国近代的种种遭遇则一定是老舍作品创作的奠基石。在我看来,是老舍先生伟大的作品把他与五四精神关联了起来,是老舍先生高尚的思想觉悟丰富了他的作品,是五四运动、中国近代民族危亡的时代大背景,促就了老舍先生的思想世界。

纵观世界文学历史,其实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的,作品内容和写作风格时常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万平近先生曾经说过:“时代哺育了作家,而时代使命感强的作家又以自己的才智贡献于时代。”④这句话用以形容从中国近代走过的作家们再好不过。他们在漫漫长夜中制造光芒,在铺天盖地的绝望中榨出希望,近代中国能够破茧成蝶离不开他们的努力,离不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和每一位坚守在国土上的人民群众的伟大付出。除了小说之外,老舍先生还有很多关于文学理论、汉语教学、通俗文艺等的著作,其对于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方面崇高追求,让老舍小说不仅存活于五四、建国,那些年代里,更活跃于后世,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思想宝藏。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学习。此外,老舍还组织领导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把全国的抗战文人团结起来,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还为民间曲艺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老舍先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五四文学精神影响了老舍的小说创作,而老舍小说又反过来丰富了五四文学精神的内涵、为极具时代性的五四文学增色。当然,我们对老舍及其文章的评判也不应该一味取赞扬态度,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培养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文艺研究领域的栋梁之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