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代漆艺作品「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时间:2023-01-01 15:01:09 来源:美在中国CAF

大家好,古代漆艺作品「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漆所具有的粘结力、装饰性以及保护性等物性与原始生活资料整合、再融入器具的公用性、注入人类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孕育产生了漆器,使漆器具有了文化的象征,开创了漆文化发展的先河。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在外语里,漆器被翻译为“Japan”,但漆器真正的起源地是在中国。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最原始的漆器工艺。漆源自割开漆树皮流出的天然树脂。想象一下,远古时期的某一天,我们的祖先不小心割开了漆树的树皮,发现了漆树以及漆树树脂的神奇特性,漆器也就此诞生了。


河姆渡文化·漆木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漆树分泌的漆汁,刚刚流出时为乳白色,接触到空气后,颜色渐渐变深,由黄至棕,最后变为褐色。天然生漆不仅具有抗潮防腐的使用功能,用来保护器物,而且具有美丽柔和的光泽,用以美化器物。


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经碳14测年和树轮校正,判定它的年代为距今7000年左右。长期以来,它都被认为是中国人利用生漆的最早物证。而在2013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件漆弓,刷新了我们对漆器的认识。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

漆弓的年代,经鉴定为距今8000年左右。因此,中国人利用生漆的历史,又向前推了1000年。这张漆弓,也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漆器。


从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漆弓,到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的漆碗,无不佐证着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今天跟随小编一起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漆器的发展史,领略中华漆艺之美。


新石器时代

关键词: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器来看,7000多年前的原始人已经能利用朱砂和松烟(松灰)调制出黑色和红色。


《韩非子·十过第十》记载:“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禹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性,进入到审美创造的文化之旅。


这两种最初的颜色,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漆器的主色调。


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出土漆器残片,表面镶满贝壳


商周时期

关键词:漆器 镶嵌


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


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


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用蚌壳、宝石等装饰的镶嵌工艺。


战国、两汉

关键期:无物不漆


战国、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繁荣走近尾声,漆器乘机上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峰期。


当时漆器的地位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无物不漆”。


从杯盘茶盏的小型生活用具、到几案屏风的大型家具,从弓箭甲胄等军需用品、到棺椁等丧葬用具,全部都有漆器制品。


虎座鸟架鼓 战国 荆州博物馆藏

可以说,当时漆器已经被用在社会生活的全部,无论宫廷、士兵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都离不开漆器。


随之而来的,是漆器制作工艺的革新,这种革新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胎骨,在木制器物表面涂大漆,制作出的就是木胎漆器,这是漆器最初诞生时的形态。后来,人们逐渐把胎骨的范围拓展到陶、竹、皮、金属等。


战国时期,人们研究出了一种特殊的胎骨——夹苎胎。


夹苎胎也叫脱胎,先以木或泥制模,再在模具周围用麻布(苎)和漆灰(大漆和砖瓦灰的混合物)反复裱糊多层,最后去掉里面的模具,直接以漆布为胎,制作出的漆器轻便又坚固。


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除了胎骨,战国、两汉时期还集中爆发出多种漆器装饰工艺。


首先是漆绘,用调色后的大漆在涂好底漆的器物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叫做描漆;人们又用桐油调制出更为丰富的颜色,用这种油彩描绘装饰的工艺,叫做描油。


从出土情况来看,漆绘在当时应用最为广泛,其次就是锥画——用锥形工具代替画笔,在漆器表面刻画图案。锥画还催生出另外两种工艺,在锥刻出的线条中填入彩色的大漆叫填漆,填入极细的金(银)箔,叫戗金。


彩绘漆几何纹方耳杯 战国楚 故宫博物院藏


跟戗金名字比较相似的一种工艺是描金,用桐油和大漆混合会让漆在快干时仍然具有粘性,这时再将金(银)粉粘上去,就能让漆器变得金(银)光闪闪了。


用金银装饰漆器的工艺还有金银釦和金银箔贴花。金银釦是用金银加固、装饰饰漆器的口部,金银箔贴花则更为精细,把金银捶打成极薄的薄片,再在薄片上镂刻出各种图形,贴在漆器表面。


以上工艺的装饰效果基本都停留在平面,当时还有一种立体装饰工艺——堆漆,顾名思义,就是用大漆或者漆灰在器物表面堆出立体的图案。


贴金箔彩绘神兽云气纹五子漆奁 西汉 扬州博物馆藏


两晋南北朝

关键词:佛教盛行,夹纻造像


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唐代

关键词:金银平脱 嵌螺钿漆器


唐代漆器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诞生了著名的金银平脱和嵌螺钿漆器。


金银平脱工艺通常采用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图案,用胶漆粘贴,然后髹漆数重,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出。


金银平脱有两种,一是花纹与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纹高出漆底。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螺钿镶嵌漆器是精选河蚌、夜光螺等优质的贝壳作为原料,经过磨制后,作成人物、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的图案,拼贴、镶嵌于漆坯上,再经过髹漆、抛光制作而成。


此外,这一时期漆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器物富丽奢华。


宋、元

关键词:简洁&繁缛


宋朝最有代表性的漆器是素髹和雕漆,一个极简,一个极繁。


素髹:主要技法为采用单色髹漆,素髹漆器又名"无文漆器",顾名思义,是朴质无纹,仅以色漆为饰的漆器。


北宋七莲瓣式漆奁 温州博物馆藏

宋代漆工艺造型考究, 变化的曲线赋予器型以节奏和韵律感和完美的艺术内涵,它并非因颜色简单而存在,恰恰是基于单纯、典雅的特质跻身于漆器之林而永放光芒。


雕漆: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其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


因其所雕漆色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若干品种。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元代 故宫博物院藏

雕漆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发展,到了元代,雕漆的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传世的张成、杨茂、张敏德的雕漆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宋元时期雕漆作品的特点是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


明清时期

关键词:种类繁多 《髹饰录》


明清时期,我国漆器制作工艺达到鼎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工匠门总结了历朝历代的髹饰工艺,加以利用并有所创新,各种工艺技法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在一件漆器上,采用多种不同的髹漆工艺,使其富于变化,绚丽多彩。


剔彩双龙纹小箱 明万历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大量文人雅士的介入,使漆器有了更多的文化韵味,小巧玲珑的漆器成为士大夫案头的清玩。当时大量的文房用具皆是漆器,多造型独特、制作精良,或题记、或赋画、或镌刻,工艺技法采用雕刻、百宝嵌、仿紫砂漆等,以迎合文人雅士追求清雅古朴的审美情趣。


黑漆描金嵌染牙妆奁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古代唯一一部漆器工艺的著作《髹饰录》,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将漆器分为14类,分别为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直到今天都影响深远。


<END>

出品人丨林育程

编辑 | 美在中国

图文来源 |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