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佛像造型演变「佛的起源和演变」

时间:2023-01-04 11:57:06 来源:倦勤轩禅意雕刻

大家好,佛像造型演变「佛的起源和演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俗话说“相由心生”,在中国的佛造像艺术上也深深灌注着这种理念,只不过这不是佛像自己产生,而是通过人们用雕刻艺术把心中的相貌展现到佛像上。正所谓: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是现实生活。

△ 北魏 交脚菩萨


△ 辽代 彩绘木雕佛像


宗教并不等于宗教艺术,宗教是信仰,而宗教艺术是带有人们现实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佛教石刻造像的历史可上溯到东汉年代。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在南北朝时期进入空前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而到宋代开始走入衰落。



△ 元 铜鎏金弥勒菩萨立像


佛造像艺术的沉浮也反应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更迭,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纵观中国佛造像发展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佛造像艺术都带有本时期特有的印记。

△ 明 木雕罗汉

△ 北魏 青铜弥勒佛立像


北魏时期的“瘦骨清像”


北魏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在思想上最富智慧,最热情的时代。在烽火硝烟的年代,统治者和百姓们把心里的恐慌寄托给刚传入中国不久的佛教,虽然此生无法改变现状,期望来世得以重生。


△ 北魏 青铜佛像


△北齐弥勒思维半跏像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愈睿智、高超。出现了以大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成为中国石刻造像艺术的典范。


△ 云岗石窟

盛唐的“雍容华贵”


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此发生趣味性的改变。


△ 唐 迦叶木雕头像


△唐 木雕观音立像


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腴感,面部清秀,平稳,祥和,起伏自然,曲线和谐,变化多样,使佛像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此时的石刻造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润丰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


△ 唐 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 唐 石雕佛教造像


宋代的“典雅秀美”


佛像在中国历史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但物极必反,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好转,人们已不再需要佛教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佛造像艺术也随着这种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它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 南宋 普贤菩萨像 大足北山第一三六号窟


△ 北宋 协侍菩萨


所以在宋代的造像艺术中,宗教的气氛有所降低,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增添了许多可以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并随着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数目大减,木雕佛像开始流行。


△ 明代 阿弥驼佛像


△ 清 菩萨立像


在古代佛教的盛行,不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平民百姓的需要,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都是为了渡过内心的魔障,寻求心理的平衡。


△倦勤轩藏

△倦勤轩藏


倦勤仰前辈之高标,通过对中华雕刻艺术文化的追根溯源和对禅佛文化的研究,以木质为表现载体,融合前代先贤之造像技艺,将禅意人物的形象具象化表达,寻脉千年,用作品体现雕刻背后的文明,用刀工刻录题材内蕴的时光。


这些积淀下来的这些东西带有人的情感和温度,也带有时代的“刻痕”,他们属于文化和文人。


图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权益影响,请及时告知酌改,感谢!


凡添加“倦勤轩”水印图中之陈设器物,均为倦勤轩原创设计& 雕刻作品 ,或为轩主私人藏品,作品交流请添加主理人。


坚持品质 价值收藏

信仰手工 倦勤禅雕

什么样的作品能取悦你

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用你的品味

定义你自己


匠人精神 手工原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