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2022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高考作文专题」

时间:2023-01-10 14:53:19 来源:冠华作文

大家好,2022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高考作文专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趣是一种美好奇妙的感觉:

杜甫馋庭前的梨枣,“一日上树能千回”;沈复留几只蚊子在帐中,喷烟玩青云白鹤;陶渊明不会弹琴,偏偏置一尾无弦琴自得其乐;“父亲”五音不全,却能从自然中倾听属于自己的歌……

我们可以保持天真的童趣,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创造生命中的意趣。如果生活中可以时时得趣,那将会是幸福的生命历程。

请以“得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杜甫、沈复、陶渊明和“父亲”“得趣”的种种表现,吃枣、戏蚊、弹无弦琴、欣赏自然的音乐……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像杜甫、陶渊明这样物质生活困顿的人,能有这样的“情趣”,足见其心态和品性。由此我们帮助理解“得趣”的含义:领会情趣、获得情趣;有情趣。而后又把“趣”分成“童趣”“乐趣”“意趣”几种;并提醒我们“得趣”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得趣”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生活智慧,更是一种幸福的能力。

再进一步拓展,“趣”有高低雅俗之分。

材料中的“趣”应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它催人上进,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道德高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我们应该追求雅趣,追求高尚的情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生活需要一点儿悠闲的情趣,但情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的;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的。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写作时可以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描写自己生活中的“得趣”的故事,表达对丰富而有趣的生活的体悟;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分析“得趣”的表现,“趣”的类型,以及如何“得趣”等。

参考立意:

1.发现生活的真趣。

2.寻其趣,知其乐。

3.寻趣,得趣,生活之智慧。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钱氏家训》流传一千三百余年,全文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突显“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三大核心价值,其中尤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最为世人称道。千百年来,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穆、钱基博、钱钟书等国学大师埋首深研中国传统文化,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科学家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

上述材料富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整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钱氏家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列举了钱氏家族的杰出人才。

由材料可知,正是因为有了“家训”的教育和引导,钱氏家族才会人才辈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在《钱氏家训》中,有一条最为世人称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这句话倡导了一种“心怀天下、立身为民”的价值观,它是本题的“题眼”所在。正是受这一价值观的指引,钱氏一门才能人才辈出。他们要么“埋首深研中国传统文化”,要么“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不管从文还是从理,都是在报效国家,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由此可知,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话题还是“家国情怀”。作文的核心立意也就水到渠成:当代青年要心怀天下、立身为民,在报效国家的同时实现自我。

当然,“家风”也是材料所暗含的一个关键词,钱氏一门人才济济,正是其“家风”使然。但我们不能把立意停留在“家风”上面,不能就“家风”写“家风”。材料特别强调了“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这句话,后面列举的六个人物,也都是在国家层面做出贡献的人,因此,“国家与个人”才是作文立意的正确着眼点。

参考立意:

1.人要有家国情怀。

2.胸怀天下,成就自我。

3.心系苍生,共筑家国。

4.人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

5.小我融入大我,活出最美青春。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实体书店都有一面用于展示的独具特色的书墙,有一家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书店,其书墙甚至贯穿了三层楼。这些书墙既能唤起读者读书的欲望,又能给读者艺术的美感。

如今,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也筑起了高高的书墙,抬头仰望,好书满目,但这却引来不少质疑:只能远观,不能近读,美则美矣,华而不实。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以美和实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第一段材料的观点:有些书店的书墙既美又实用,肯定了书店的做法。

第二段材料的观点:有些图书馆的书墙美而不实用,借“质疑”间接否定图书馆的做法。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中的“此”指代什么?“此”,指代上述材料的观点,合起来就是:建书墙来追求“美和实用”时,应该区分场合,学校图书馆不应盲目照搬书店的做法。书店建书墙,可以做到美而实用;学校图书馆东施效颦建书墙,美而不实用。

注意,材料指定了话题,“美和实用”。把主语变换一下,结合材料的观点,表述如下:“美和实用”能不能在书墙上兼而有之,要区分场合。

书店可以二者兼得,图书馆不必二者兼得,实用就好。

根据朱光潜的理论,美和实用是两个概念。他举松树的例子:松树的形态及其引发的你的情感体验——这是美;松树可以做椽做梁做家具——这是实用。换句话说,美,是不可以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美,就是不实用。一一美和实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这种不同,又不是黑白分明的那种不同。两者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只是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所以,美和实用之间的关系,可以并存,可以统一相得益彰;可以取舍,但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能够并存兼得,当然好,比如书店的书墙;不能兼得,就要取舍,比如图书馆的书墙,要美还是要实用,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参考立意:

1.美和实用,两者兼顾。

2.追求美和实用,要“因地制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考复习最紧张的阶段,某中学高三年级的不少同学出现了“生活很疲累”“奋斗无意义”“人生无目标”“心理很敏感”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一位心理学专家被邀请给全体高三同学做一场心理团建讲座,下面是这位专家草拟的讲话条目,请你选择其中的三四个方面,确定一个具体明确的主题,为这位专家撰写一篇讲座的稿件。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遇到困难和烦心的事情,听听别人的奉劝,也有好处。

但是,化解心里的矛盾主要还是得靠自己,心烦时不妨想想下面这些话,或许对调整心态有所帮助。

1.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2.别害怕,天是不会塌的;

3.别后悔,谁都会做错事;

4.别失望,机会还会有的;

5.别放弃,坚持就有希望;

6.别生气,学会宽宏大量;

7.别迷惘,所做总有意义……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题目由材料(事件描述)、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其中事件描述中又暗含了“事件解读”。两部分各有其用,不可偏废或有所忽略。材料提供了两种情境,首先是某中学高三年级的不少同学出现了“生活很疲累”“奋斗无意义”“人生无目标”“心理很敏感”等问题,所以在立论时要考虑到讲座对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这一要素,同时,更要考虑“生活的艰辛”“奋斗的价值”“人生的目标”“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其次,心理学专家被邀请给全体高三同学做心理团建讲座,所以重点在于如何矫正指导学生健康地渡过人生的关键节点。暗含的解读,除了上述讨论,主要是专家的讲话条目。这份讲话条目又两块构成,首先是,提供“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的客观描述,并指出“化解心里的矛盾主要还是得靠自己”,要做好“心态调整”。第二块是重点,即条列出的讲稿纲目,每一条均有明确指向。写作要求除了写作基本要求之外,其实最主要的又分两部分,一是讲座稿件的文体要求,二是要求从专家草拟的讲话条目,选择其中的三四个方面,确定一个具体明确的主题。因此第一不能脱离讲话条目任意发挥,其次,如何建立所选择的这三四个方面的有机辨证联系才是关键,切不可将一篇文章写成了没有关联的“三四篇文章”。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班固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④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⑤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⑥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巴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作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解答此类试题重在审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本题要注意要把握这些名句的意思,提炼出核心词语,结合对题干中名人名言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如第①句是“正确认识自己”,第②句是“爱国”,第③句是“学会学习”,第④句是“实践精神”,第⑤句是“责任”,第⑥句是“热爱人生”“奋斗”。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作角度,并根据立意选择其中的名句,进行组合,形成作文。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