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中国戏曲的魅力「浅谈戏曲的魅力」

时间:2023-01-06 12:05:08 来源:透明雨

大家好,中国戏曲的魅力「浅谈戏曲的魅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和古希腊的戏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但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下来,唯有我们中国的戏曲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我们的戏曲文化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包含戏剧化的表演活动。夏末有了以表演为职业的俳优。


在周代出现了编钟,编磬、编镈等成套的乐器。在汉代民间俗舞百戏大量兴起。到了隋唐表演的人数增加,周边的少数民族和音乐传入并影响中原。


在宋元时期,在浙江温州一带出现了以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统称为南曲(也就是昆曲)。标志着中国戏曲正式诞生,因此南曲有“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1840年中国各种带着地方特色的剧种不断繁衍、融合,成为了定型化的地方大戏。如汉剧、粤剧、闽剧等,特别是汇合徽、汉二调并吸取了其他声腔之长的京剧。发展的速度、规模更为突出,成为国粹。


京剧的脸谱图案非常的丰富,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包拯额头上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杨七郎的额头上有个繁体“虎”字,显示了其勇猛无敌。


京剧的脸谱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了他悲剧性的结局。各种人物的脸谱有一定的规矩,把夸张的手法画在脸上,在京剧中把脸上勾勒出形象,称为“脸谱”。



昆曲是戏曲艺术的珍品,被称为戏曲百花中的兰花”。昆曲是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的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再加上舞台的置景,表演的名个方面达到了最高境界。昆曲是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的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山东梆子因高昂激越的特点,简称“高调”、“高调梆子”。山东戏曲声腔剧种繁多,演出剧目表现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了我们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老艺人们的说法:“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分国”。为了展示剧中人物情感,艺人调动各种手段逐步形成自己的地方大戏。


河北影响较大的是本省的剧种河北梆子,评剧及国粹京剧。河北其他部分地区还有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康山皮影、冀南皮影、定县秧歌等等都是河北省剧种。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深受蒸观众的好评。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最大的剧种,是由明、清的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等剧种和当地的方言小调融合,形成江湖调。俗称“前三合响”,雅称“闽腔”。


湖北戏种丰富,拥有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等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汉剧早期名称叫“楚腔”,据记载,汉剧在乾隆中后期,“楚调”就已经传播到北京。


汉剧的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是对我国古代戏曲表演行当的全面继承。


黄梅戏的表演真实活泼,唱腔淳朴流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源于唐代南晋州黄梅的采茶歌。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省部分地区。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等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



秦腔是以方言演唱为主的传统剧种,秦腔的发展变迁历史悠久。传承千年汉唐文化基因,经过几番衍变,成为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豫剧是河南地方戏的典型代表,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豫剧的音乐丰富多彩,声腔属梆子腔,唱腔属板腔体,吐字清晰,节奏鲜明,唱词通俗易懂。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艺术魅力。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越剧是唯一完全由女性演员表演的剧种,同一性别演员扮演两性之分的人物,需要克服表演和装扮这两方面的困难。唱腔委婉动听,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观众的喜欢。



川剧历史悠久,是集音乐、歌舞、文学和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艺术。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变脸的手法大体分为抹脸、吹脸、扯脸三种。彭登怀表演的运气变脸最为有名。


东北的大秧歌在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河北梆子、皮影戏等,多种艺术形成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东北传统艺术--二人转。二人转表演上讲究唱、说、扮、舞等基本功。演员要擅长表演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


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于一身综合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