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中学美术新课程与新课标研究「舞动新时代共筑少年梦2020」

时间:2023-02-03 10:13:05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大家好,中学美术新课程与新课标研究「舞动新时代共筑少年梦2020」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现代教育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本报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携手,特约专家名师领读、解读新课标,研讨教学和教研工作将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陶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中小学美术教研室主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是美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绘制了未来学校美育育人的蓝图,完善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内容、评价机制等,继续坚持以美育人,突出课程综合,重视艺术体验,与国家教育改革的走向保持一致。

艺术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艺术学习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艺术体验,强调实践导向。课程分阶段设置: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设置彰显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体现了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关注了幼小衔接,又与高中教学相呼应。

艺术课程标准明确了艺术学科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 4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鉴于此,对美术教育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落实“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的德育目标

美术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还要重视对“学科育人”全面、正确的解读,把握好学科育人与学科本位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价值观引领。

研读课程标准 转变教学方式 突出创意实践

教师要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及评价的具体要求,以课标为依据,开展教育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要体现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化学习和任务驱动的学习特点;重视教材解读,理解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学科核心价值;厘清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在主题式、情境化、综合性的美术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的能力。

加强学习与培训 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组织能力

要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提升理论与文化修养,以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根据新课程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及跨学科的学习交流,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精准有效,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到位。

优化美术评价方式 促进教学有效实施

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既要依据艺术实践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探索多主体、多环节的评价方式,形成多方激励的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和信心。

构建学习共同体 加强跨学科教学交流

建立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等任课教师的研究机制,形成学习共同体,应对新形势下,艺术教学的诸多变化;在落实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探索跨学科艺术实践活动的新模式,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融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联动、引领、融合 探索教学研究新路径

教学研究是保障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对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探索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线上与线下教研等多维度研讨形式,充分发挥特级名师、学带骨干等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跨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美育、新课程、新课标,美术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与教研均要在实践探索中多做案例研究,勤反思,善积累,重落实。

策划:常悦

编辑:郝彬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