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新人导演如何入行「导演是怎么当上的」

时间:2023-02-06 11:41:04 来源:毒眸

大家好,新人导演如何入行「导演是怎么当上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是造梦艺术”这句话流传很广,观众在观影时会短暂沉入一种梦幻空间,而在更现实的层面上,每年还有很多年轻人会将电影视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乃至实现人生梦想的载体。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中有一项特殊的活动——“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该计划由Boss直聘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共同发起,专注于学生导演、青年创作者的挖掘和培养,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导演成长为职业导演。学生导演群体通常极少得到外界关注,但这些“想入行还没入行”的年轻影人,却有可能成为电影产业未来的宝贵财富。

今年1月启动征集后,ReelFocus共收到3000部成片作品和来自海内外50多所高校近千部创投作品,筛选后有14部创投作品和22部成片作品入围,并在北影节上进行了部分作品展映。

“我参加北影节多届活动以来,这似乎是第一次专门为年轻的影人、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年轻导演提供一个特殊平台。”组委会荣誉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在ReelFocus“新血盛典”上回忆。

最佳“新血”纪录片、最佳“新血”故事片、最佳“新血”潜力项目等9个奖项均在8月20日落幕的“新血盛典”上揭晓,获奖作品都会得到不同力度的奖金和资源扶持,这或许会是一批学生导演踏入电影界的第一步。

颁奖典礼上,ReelFocus主办方还收集整理了此次入围的所有年轻电影人简历,交给了多家到场合作影企代表。“有一些年轻人格外需要服务,他们的成长之路更加充满荆棘,更不容易走出来,但是只要一旦成功,就会星光熠熠。这是我们支持中国电影人、年轻人的一个公益事业,会持续做下去。” ReelFocus发起人、BOSS直聘董事长兼CEO赵鹏表示。

疫情之后,电影市场的表现还处在漫长的恢复期中。除了票房数字,观众的观影意愿下降和观影习惯改变,也是困扰不少从业者的难题。2021年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为11.67亿,仅恢复到2019年的67.57%。

大众消费意愿还处于回归中,上游的资金和生产收紧,自然也影响到了准备进入行业的年轻人。在产业的起点,电影人想找份工作也很不容易。

按今年人社部公开数据,2022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为历史新高,6月下发的《关于扩大阶段性缴费社会保险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中新增了17个“特困行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三个与影视相关的行业都在其中,影视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

北影节期间,ReelFocus以“学生/青年导演如何拿到第一份入职OFFER”为主题举办了一场论坛,多位嘉宾围绕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坚持”是论坛讨论中的高频词,面对并不火热的市场环境和较为艰难的就业现状,学生/青年导演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定位电影梦想与人生规划间的关系?如果并非科班出身又该如何进行相关知识储备?论坛上的讨论,也许能给处于困惑中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参考。

以下为主题论坛发言汇编。


方励:好电影永远是特困行业

* 方励,北京劳雷影业有限公司总裁、制片人

我没学过电影,很喜欢电影,所以我这两天在想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要做电影?是靠电影生存,还是说不做电影活不下去。

如果要做赚钱的电影,曾经有非常好的泡沫经济时期,要做好的电影、能留下来的电影,永远是“特困”的,因为能留下来的电影,一定不是赚钱的。你要想做成文化艺术追求的结晶,显然就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大众口味。

如果是因为热爱影像,对这个世界有诸多表达、有诸多内心的冲动,想要用影像的方式分享给朋友们,那你算找到根了。

当我们决定用电影作为我们生命的依托,根本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外面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明媚,其实没有关系。未来想做电影的创作者,就沉下来、安安静静,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心愿是我们的战略,养活自己是战术,养活自己是有很多办法的,当保安也能养活,送外卖也能养活。但是心愿永远不丢,走长线一定是温暖的。

我2004年遇到李玉导演的时候,没有看过她任何作品。我们约了次喝茶,4月13日晚上9点开始聊,聊了一个通宵,我立刻跟她说咱俩必须合作。我以前也和娄烨导演在三里屯聊了七个小时,没看任何剧本。因为我就在读人,读到他的激情、他的视觉,读到他内心的感受表达,觉得这个人是电影人就决定合作,特别简单。所以不管你过去干过什么,我们看的是今天和未来你想要干什么。

我遇到很多年轻导演找我做监制、找我投资,我说我从来不做投资,我投资都是投要赔钱的,赚钱的留给别人。如果你有一个好故事,我倾家荡产也会扑上去,砸锅卖铁都干。

我也遇到过年轻导演,问为什么要拍电影,说因为有人愿意投钱,是那个钱值钱还是命值钱?从战略层面你就输了,你的命是无价的。平均做一部电影两年时间,这两年就是你生命里结结实实的700多天。成就感、愉悦感这些无形回报,不是拿钱衡量的。有人让你拍个纯小品,娱乐的,甚至抖音短视频,如果为了养活自己没问题,但千万不要走丢了。

其实我们在各个创投会上扫描,闪光的剧本太少了。我们反而缺文艺的小众的艺术性非常强的剧本,而这恰恰是我们最喜欢的,至少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有一段时间把投稿信箱打开,大概4年800多个稿件没有一个能用。有大量为了拍而拍的,也经常看到都是身边这点破事,无病呻吟的东西。市场再惨淡,我们仍然是缺内容的。

所谓寒冬其实是商业的寒冬,文艺哪有寒冬,恰恰是商业市场受到影响的时候,对有文艺情结、有电影梦的年轻人才是一个重大机会。正规军颓败得一塌糊涂,才是游击队的时代。

今天做电影不是单单为票房做电影,我们也要想到,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是要负责任的,你是为你的生命去创作、去记录的,我们活在一个时代,那有没有把我们经历的时代记录下来,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当看到一部电影我们的名字在上面,想到还有一群小伙伴一起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知道我们死了以后这部电影可能都还在,还有什么比这个诱惑更大的?但凡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暗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我经常讲,每一部电影是我们每一段生命的纪念碑,每一部电影的表达是我们的墓志铭。所以我一直鼓励你们,从事电影、热爱电影,这是极其神圣的使命。


梅峰:传统岗位边界已经消失

* 梅峰,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如果20年前我们看电影行业,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好像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多起来了,多起来的前提是拍电影的技术门槛降低。电影节可以直接用手机拍一支短片,身边对电影真正感兴趣的年轻人会自己找志同道合的小团队把作品做出来,这是我们在学校待着的老师们比较开心的一种事实。

很多年轻人直奔导演而来,但以电影学院的院系设置为例,它其实涵盖了电影作为一门工业的方方面面,导演只是其中一个岗位。如果你选择导演作为日后的职业生活,可能要做好心理准备,也就是耐下心来。

我和导演系的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有个说法:要做导演,从大学毕业到能够做出作品,要预留出十年的时间。十年挺漫长的,但是你要坚持着去做,或者你就是觉得电影太难了,也不容易变现,那就去做别的更适合自己的事情。

文学系的学生也一样,我们文学系有名学生潘依然,现在已经是一线编剧。她毕业工作了十年,看项目、写剧本,到去年才有一部《隐秘的角落》成为一时话题。所以还是要坚持。

年轻人有时候其实缺乏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了解和思考。需要对社会有自己某种角度的关切,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去进行文学和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科类阅读,这是储备工作。

我自己是教电影史的,从世界电影史看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导演,其实入行时都是写剧本的。现在行业里已经不太能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岗位边界。如果抱着技术性的心态,也就是等别人把好的剧本放到眼前,作为导演去完成它,我觉得已经不太符合今天的潮流,今天的潮流是任何电影节的创投,基本都是导演自己带着剧本来走全部流程。

拿创意去说服资方为你投资、说服心目中的演员为你出演,关键是那个创意的特异性和自身魅力是什么。一定要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中去发现自己的独特性,非常主动地去找。


范小青:随波但别逐流

* 范小青,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电影学者、策划人

首先要能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影视工作者,我最近有几个研究生,在逆流情况下还是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着急做一个创作者。但是他们也在不断熬夜写剧本,在投各种短片的创投。这就是不要着急,我一直跟我的学生们说“随波不逐流”,社会的大趋势靠个人力量是无法衡量的,所以随波,但是千万不要逐流。

每个人的成功可能只是看到了光亮的一点。殷若昕导演也经历了很久等待,她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是抱着吃奶的孩子拍的。所以别着急。

关于自己写剧本的重要性,据我了解全世界影视剧本原创性最高的国家是韩国,有80%。好莱坞的原创性是50%,世界原创性最低的电影大国是日本,我们能看到各种剧场版、TV版之类的。一个很好玩的问题是,为什么韩国没有得文学奖,因为最擅长做创意的人都在电影圈。韩国四年出一部电影是正常的速度,就是因为三年写剧本,一年拍摄。

前几天一位日本艺术家有个简短访谈,说做创意者或者做艺术家,一定不能是特别“正常”的人。这个时代不是对电影特别有利的时代,负负得正,反正你也不是一个特别正常的事,那是不是就该你脱颖而出了。

方励老师说的做快递做服务员都是一种沉淀,我第一个研究生,两年前听说他送快递的时候难以接受,但是后来一想他也许正在积累,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认准了自己的路,只要养活自己就好了。

我们学校在三年前把所有电影创作研究生的考试全改了,不再以艺术为主,以文史哲为主,虽然不是我的决定,但是我特别开心。韩国电影“四大天王”没有一个学电影出身,我觉得往后走要越走越集中,但是集中的基础是必须有非常广的人文基础。别觉得自己是“野路子”,做到了专业的事你就是专业的。


潘斌龙:拿OFFER没有捷径

* 潘斌龙,知名演员

演员会如何选择年轻导演,总结就是一个字“唠”。我有幸参与过《兔子暴力》和《1999》两部电影,第一次见到李玉导演和申瑜导演一唠一下午,把时间忘了,聊得特别通透。拍《1999》的时候会熬大夜,一直特别兴奋,我特别喜欢这样一种创作方式。

开玩笑地说,我依然是一个年轻演员,确实心态比较年轻,所以不会对导演有选择。演员需要做的是通过交流,从导演那把我需要的养分都汲取过来,然后看能不能结合自身能力,让角色更加丰富。演员本来就是被动行业,导演选择了我,对是我一种极大信任,我要把我所有的真诚交给导演,让导演把我这个雕像雕成形。

这个“入职OFFER”,是挺简单的事,就是从A点到B点,跟大环境的关系不大,特困也好,特火也好,特困就多睡一会儿。从A点到B点,不管什么时代,都得经过这条路,这条路没有捷径,你都得趟过去才行。


殷若昕:坚持是为了等待爆发

* 殷若昕,新锐导演

回忆我拍第一部电影之前,始终觉得自己走得还是相对顺利的。我在中戏读本科、上研究生,七年都在学校里,出来以后的状态是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实我毕业的年纪赶上影视行业非常好的阶段,但我那时很抗拒做市场性太强的东西,觉得和在象牙塔里学到的差得天南海北。我好像在不停拒绝一些项目,别人也在拒绝我。

右二为殷若昕

上班的时候想过这一生就这么过吧,只要能够在书里、在电影里、在我看的戏里得到养分就好了。我上班挣钱,先养活了自己,觉得人生可以过下去。但到我28岁、29岁的时候,内心里面的冲动,或者说积攒的很多想法,好像是爆发出来了一样。

我仍旧觉得我是很幸运的那个人,剧本被焦雄屏老师选中。但没有写出那个剧本来,就不可能有那个机会。当机会被点燃,我就一步一步走了下去。坚持一定是有意义的,有可能某一天心里的那个东西就会爆炸,就会向上。

我给自己的界定还是青年人,其实算一算我也36了,我经常跟我妈说,你们是中年人,不要一天到晚说自己是老人,我是青年人,还在学习。青年人应该是最富有活力的,在任何领域里,应该都还是最有生猛劲的时候。

希望每一个青年导演都能抓住自己最想表达的,让我们的电影市场尽量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我特别不想看到电影拍得越来越像,这不是我们青年人该做的事。我们就应该是有使命感的,大家的坚定很重要,得相信自己做的东西。

追求自己创作冲动的时候,也要让自己有所休息,多关怀自己,减少内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