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上海买墓地「外地人在上海」

时间:2022-11-19 19:17:09 来源:临别私语

大家好,上海买墓地「外地人在上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没想到的是,最近2年,陆续有8位老同事找来,安排或咨询给父母买墓(寿穴)事宜。

2000年河东、2年河西,之前9年里也只有偶尔的1例啊。

不少外地人在上海购墓了。

1、王茜:

毕竟17年没联系了,王茜微信上找到我时,还是有点吃惊的。

2003年时,复旦中文系毕业的也就给到2500元,王茜是大专刚毕业学中文的,所以也就拿到1700元的企划岗工资。

好在她完全不在乎这点工资,闯荡上海滩的勇气,不是梁静茹,是她老爸老妈当地红红火火的生意给的。

当年水灵的小姑娘,再见面时已经是2个孩子的娘,从铁岭大城市一起过来的男友、现在的孩他爹,已经是4A广告公司业务主管的稳当位置。

很早就掏了一大把她父母的钱包后,浦东御桥和航头置下了2大套,现在的资产增值,比她老爸一辈子生意挣的还要多不少。

生二胎的时候,将已经不做生意的父母接来了上海一起过,一方面享受生活,一方面照顾生产和宝宝,快快乐乐、顺顺利利将小的带到5岁。

“唉,谁想到哪”,王茜无奈地叹了口气,刚60多岁的孩子姥姥突然不舒服,一查便是癌症晚期并扩散了,已住院半年抢救3次了,医院已经告知家属无需无效的治疗,要做好思想准备了。

“来是来了,回是回不去了。”,王茜爸爸看着独生女儿一家,无奈地长叹一声,然后安排王茜抓紧在上海购买墓地。

经过在浦东几家墓地中实地挑选,最后选中了”海晚园”产品,找人打了较为合适的折扣,以28万价格买下。

一个月后,她母亲身体不支,病逝火化后落葬。

“不回去办一下吗?”,我有些疑问。

“老家基本没人了,几家至亲也都在外地子女家里帮带孩子,何况过早病逝也没心情”,王茜小声答道。

2、刘明成 :

50多岁的老刘,是 2005年的同事,公司的业务经理,后来和人合作开厂,做PVC管道的出口外单生意,钞票是赚得不老少的。

一年大几百万的利润,发财时机也赶得好,在限购之前,除了买房子没别的花钱爱好,别墅、大平层,一套接一套的买了不少,财务自由是不消说的了。

父母那里也不要他的钱,作为苏北县城的民营医院院长,他老爸挣钱也是毫不含糊,在他创业之初还支持了他一把。

他老爸更自豪的是,培养了两届的县城状元,把他这个理科状元送到清华,她妹妹这个文科状元送到人大,他妹妹后来到国外留学定居。

75岁干不动后,民营院长和老伴来到了上海,住进了儿子的一处大平层,在保姆的照顾下,开开心心生活了5年,是怎么看都觉得习惯合适了。

80大寿后,出乎儿子的意料,老院长主动问起了,能否在上海购买墓地的事情,老刘也早有小心思未敢造次,这不谋而合那是就立刻积极行动了。

经过带着老院长一路看下来,几家公墓对比下,最终选择敲定了”致遵园”的38万定制艺术墓产品,环境和服务都非常满意,事先准备好,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事。

老刘说,他自己早有把父母百年后,安置在上海的想法,也方便她妹妹一家偶尔回国祭扫;可他老爸主动说起,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因为,他知道老院长60岁以前的想法,是连县城的小公墓都不愿蹲,百年后骨灰归葬乡下老家的祖辈田头,虽然这个田头已经属于他的旁系叔叔家。

80岁来个大转变,他也不知道他老爸啥时候豁然开悟的。

3、李远:

2008年的时候,我是公司的IT经理,李远是行政经理,当时28岁1米78的学霸帅小伙,娶了个上海媳妇,老家是安徽县城工薪家庭的,有点小家底,也不算太多凤凰男的味道。

李远在姊妹三人中排行老二,姐姐在上海闵行区小学任教,弟弟在上海承包工程,各家的经济情况都不错。

老爸老妈早早就来到上海,辗转3个子女家帮带孩子,美中不足的是,在李远家和上海儿媳妇生活习惯相差较大,为避免擦枪走火,待的时间较短,以岳父母带孩子为主。

也是“天有不测风云”,或者是操劳过度,李远老妈突感身体不适,经检查肺癌中期,好在没有扩散,正在进行化疗治疗,考虑到上海较好的医疗条件,和姊妹3人的轮流就近看护照顾,基本上是在上海长期抗战到底的打算了。

听说公墓逐年涨价且幅度不小,李远老爸倒是想得开,便催促李远姊妹们快点考虑父母的寿穴,经全家商量,决定在上海给老人置办寿穴,李远来联系和带老爸实地考察。

上海的几家公墓看下来,环境、服务和产品,老人基本上都是相当满意的,只是对于最少也得22万的底价有些肉疼。

“老家地级市,环境简陋的公墓也要5、6万了,就当是优质优价吧。”李远安慰道,于是便当天全款在“琴竹园”买了下来。

“老人没有提出叶落归根么?”,我疑惑。

“也想呀,也提了,但是我这姊妹三个都在上海呢,家里就老破空屋了,将来每年回去烧纸也不容易呀,所以,你说根在哪儿呢?”,李远摇了一下头,说道。

4、现在、未来:

城镇化20年之后,殡葬城镇化在深水静流般的开始。

1947年那篇经典著名的《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到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14页)。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差序格局和家族长老统治的打破,在70年后今天,殡葬城镇化这点上得以体现。

从前慢、向来痴,还没来及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就听到了洗脚进城的号角,脚还没有洗干净,农村的每家庭院已经停了农用车和小轿车两部车了,几千年的乡土中国,直接带着泥土的清香踏上四个轮子的时代。

随着“车轮上中国、高铁上的中国”的跑步进场,乡土及殡葬观念在自发地重塑,千年以往的落叶归根理念,从一乡一镇的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树挪死、人挪活,逝者也可以四海为家,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开放流通,这才是整个社会40年来的财富密码。

以前一直是上海人去苏州抢墓地,每年开行清明扫墓专列,最终逼得苏州出台政策,只有苏州人才能买墓,拒上海人于苏州墓地之外。现在,部分方向倒过来了,还好上海墓地尚没有限购,而且一视同仁、价格相同,比买房要容易得多。

管中窥豹,上海如此,北广深及省会一线城市等,估计也差不多,你略微留心看一下,周围朋友中,殡葬异地化大城市化的这种情况,已经不在少数了;当然,得有经济实力在支撑,一切都在流动中。

殡葬的城镇化变迁,也许是农业文明最后的倔强,或者说是最后的挽歌;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但是,又会有一轮朝阳在新的一天冉冉升起。

也许,当科技在某天早上睡醒后到来,就可以直接坐着宇宙飞船,几分钟后到另一个流浪星球上生活和入土为安,这也可能是未来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共识;当殡葬行业出现更多的马斯克,而不是风水大师时,一切谁知道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