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结合《谏逐客书》的语言、结构论述其艺术特色「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2-11-20 15:25:14 来源:tongker

大家好,结合《谏逐客书》的语言、结构论述其艺术特色「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把臣下对君主的过失进行规劝、要求君主改恶从善的行为称作进谏。中央政府往往还设有专门的官员,称作谏官或言官,以示圣明君主能够广开言路、从善如流。

但事实上,进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往往劝谏者与被劝谏者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他所劝谏的对象往往是对他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人。因此,过谏者不可能采用过于直接的方法,要“采用”迂回委婉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既能使君主改过从善,又能够保护好自己。这种进谏方式便是讽谏。可见讽谏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技巧,是最高级劝谏艺术。

下面,我将从讽谏的切入方式、陈述方式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对“讽谏”艺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切入方式

说话也和写文章一样,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切入就是一个“凤头”。不同的是,文章可供读者反复阅读、仔细揣摩,而进谏这一口头表达则是说过即逝,要求必须立竿见影、当即见效。一开口就是令人生厌的话,别说高高在上的国君,就是平常百姓也是不想听的了,更不用说接受你的意见了。所以在进谏中采用切实有效的切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肯定切入、疑问切入、举例切入这三种切入方式分别论述:

(一)肯定切入:

即以肯定对方的优点为切入,如功绩、财富、实力等等,有奉承之意。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方的肯定和认同,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对抗和逆反的情绪,为推行主张打通道路。肯定对方的优点、财富、实力、地位,可以使双方取得某种共认,在此基础上在循循善诱,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是讽谏中较常使用的一种切入策略。

如《孟子齐桓公晋文之事章》中,孟子为了让齐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实行王道。在对话中,并没有直接的向齐王推销实行“保民而王”的主张,而是首先肯定了齐王的仁爱的品质,也就是提到了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论证了齐宣王是具有「不忍之心」。也就是:一天,宣王坐于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宣王见而问之,那人谓要拉去宰割,以作衅钟(祭祀);由于宣王见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若无罪而就死地,内心感到不安,乃以羊易牛。孟子通过这件事情,推论齐宣王具有「不忍之心」,而这心便是齐宣王王天下的基础。

可以说,孟子的这种切入方式扭转了自己的被动局面,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接下去的对话有了可能,并且也消除了齐王部分的抵触情绪。那么孟子这样做的好处又在于什么呢?我认为仔细分析,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孟子这个举例是在肯定齐王的品质。齐王乐于接受,从而抵消了情绪。

第二,孟子例举了宣王生活的一件小事情,认为宣王是不忍牛就死时之恐惧发抖,故以羊易之,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以取得宣王信任。

这种肯定的切入方式,一方面使对方消除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又缩短了相互间的距离,有效地增强了对方的信任,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可以从容的展开对话,推销自己的观点。

(二)疑问或悬念切入:

以疑问或悬念的方式切入。这种方式不但能挑起听者的好奇心,还能给予高高在上的君王充分的主导权,也有助进谏的进一步深入。

《韩非子·喻老》记载过一个“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这则故事用隐语的方式,展开提问,目的是说服楚庄王不要整日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而是要励精图治,治理国家。

从这个案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苏从先是以一个隐语的形式展开对话。即“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这是种疑问的切入方式,当然他的用意绝对不是为了猜个谜语而是有隐晦的催促楚庄王励精图治,治理国家的意思。这个事例中,进谏的大臣采用了一个隐语谜语作为切入的开始,以虚攻实,避免了直接对抗,而也使君王抓不到他的把柄,而其中的意思却也很容易使君王明白的。一样的进谏,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就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又如《礼记杜蒉扬觯》中杜篑委婉的批评国王,不该在不合礼节的日子饮酒,于是向罚两位陪酒的大臣喝酒,然后自己再罚酒,从而引起了平公的发问。从而引发了国王的疑问。从而达到了自己申述国王的错误,使国王接受批评的目的。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篑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篑入寝,历阶而升。由此,拉开了这件事情的序幕。杜篑此行是为了批评国君的做法不合乎礼法,那么他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呢?

接下来,好戏开演了。杜蒉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有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有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国王)坐下干了酒。走下台阶,跑着出去。杜篑进行了奇怪的举动,给坐在国王两边的大臣倒上酒,罚他们喝下,自己也面对国王,自己也一饮而尽。然后,什么也没有说,又跑了出去。

这种奇怪的举动,自然引起了君王的好奇。不要说君王,即使是看这篇文章的人,恐怕也很难猜想到出他的举动。平公自然不用说了,他赶忙叫住杜篑,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杜篑很好的切入自己准备批评平公的话题。于是,他很有礼貌地解释自己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罚酒,为什么罚酒,因为“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平公的做法不符合礼法,而身旁的大臣们没有阻止他。所以罚他们喝酒,而自己超越了职权,所以也罚自己喝酒。平公听了以后,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谏时最困难最麻烦的就是还没开口就被君主一口拒绝了,面对这种情况,更得出新招,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以利诱之或制造悬念使其听取意见。这样一来,就能在进谏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可见,精心地设计导入进谏的问语或开场白便是进谏成功的一半。

(三)举例切入:

策士们为了劝谏君主,常以具体的形象——“事”为出发点来启发君主,最后达到明“理”的效果。在进谏中,有些思想不宜直接表达,举例切入则可以通过铺垫,把这些思想委婉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能使听者听了心知肚明,又不至于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场面。所以,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常见而又屡试不爽的进谏的好方法。

《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这个故事家喻户晓.。邹忌为了说服齐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有利地说明了由于语言对事实的歪曲,使人很难接触到真相。能够扭转这种“报喜不报忧”、曲意逢迎的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广开言路、自由言语和传播。人们出于私利或者畏惧,常常说谎、言不由衷。所以在存在利益关系或者不自由状态下的语言,我们一定要明察斟酌、明辨是非。

再如:《楚辞宋玉对楚王问》中,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于是,宋玉举了一个例子来回答他。他说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合唱的人也就越少。“

宋玉通过听曲的人,为切入,展开了自己的论点,接着又以鸟中有凤凰、小鷃雀为例子做了一个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精彩而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使君王信服。

总的说来举例切入是一种列举事例以说明道理的切入方法,它通过对事例进行阐释分析,归纳总结,用事实及其蕴含的道理来证明自己论证的正确性。这些举事明理的方式有理有据,理据统一,在进谏中能产生无可辩驳地说服力量,进而达到使君主纳谏的目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