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孙悟空在拜唐僧为师时得名「唐僧取经后师徒四人成了什么佛」

时间:2022-11-26 11:25:15 来源:文史宴

大家好,孙悟空在拜唐僧为师时得名「唐僧取经后师徒四人成了什么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陶心



三打白骨精的分裂之后,唐僧师徒能够重归于好,继续取经,实与孙悟空密切相关。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武力,而且佛学修为尚在唐僧之上,经历此劫,唐僧与孙悟空构成一显一隐的团队灵魂,一心一意的踏上取经之途。



悟空黯然离队。别伤心,他还会归队。尽管原著中唐僧并非因为透悟了白虎岭的真像,只是觉得悟空降妖最得力。但是别急,这猴头真的只是个武夫吗?


前文咱们讨论过,取经小组内,孙悟空虽然对佛教参悟尚浅,但他本身已经是散编的天仙之数。修炼的“级别”远远高于还是肉体凡胎的唐僧。


也就是说,他在佛学院的学历没有唐僧高,取经团队内职务没有唐僧高,但在整个神仙佛道的体系内,他职称、资历都高于他师父唐僧。


从道教学院转学佛学院


1


悟空根基扎实

拥有道教高职称(悟性、修炼根基深厚)的孙悟空,确实杀伐气重了些,嗔念气性大了些,以至于有过三次被逐的教训。


然而,他言谈思辨的层次,细看的话,绝非一个赳赳武夫,而确实是个能参悟太乙玄微的真天仙。第十四回,刚被收伏的孙悟空自述:

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


结合他早期修炼得道历程,略微涉及到了新儒家的理学、心学。


程朱理学在分析、解释上古礼学时,指出圣人劝大家“存天理,灭人欲”。诶,咱人族若要克服不合理的欲望,就得先钻研宇宙天理,受其约束。


陆九渊(象山)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哦,宇宙还是存在的,人心直通宇宙。人的自我升级,好像轻松了不少。


王守仁(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呃,王教授够拽,他认为甭管什么“天理”,人心就是宇宙天理,顿悟一下就是了。


总之“天理”无论和宇宙合一,还是和人心合一,这个概念还存在。他是天产石猴,没有多余的欲念,喜欢钻研学问技能,顿悟能力强大,道义观念强烈到率真、率性甚至有几分桀骜的地步,都有心学的模糊影子。


而秉入沙门后,有唐僧经诵梵唱的熏陶,得观音教诲点拨的引导,行者对佛教修禅的领悟顿悟,像博尔特途中跑发力那样,把同行们远远甩下了。

第十七回“黑风山”,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不愧天仙之数,悟性极高!


孙悟空从菩提老祖那里出师以后

文武修为均达到很高水平


第二十二回“流沙河”,讨论渡河难题,八戒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而悟空的言谈更上一个层面、更系统化。他说:

……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边走边唱,渐行渐深


2


悟空的参禅修为已超出唐僧


同时,旅途中为打法枯燥,师徒间时或有“斗机锋”式的对话。但是——通常都是孙悟空比唐僧更胜一筹,而唐僧听后并无懊恼愤懑之色,反倒表现出一种深受启发之状,很有趣。


譬如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开首不久,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


如第二十四回“万寿山、五庄观”开首不久,面对高山挡路,师徒们议论纷纷。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孙悟空在五庄观等多个地方斗机锋


又如第三十二回“平顶山、莲花洞”开首(此处是悟空白虎岭被逐后重归唐僧门下),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

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


长老勒回马吟诗一首(表现出一种焦虑、迷茫心境)。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


再如第三十六回“宝林寺”开首,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


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

小时候不注意这些细节,只顾看打得热闹。现在对孙行者真是刮目相看!这就是悟性,这就是仙体的格儿,范儿,这就是果位的体现,这就是一个高级工程师言简意赅在分析项目案例哦!


当然听者唐僧也是性灵之人、修为高深之辈,一点就通。但是师徒间的这些互动,居然是徒弟在点拨师父顿悟,略带喜感。


孙悟空也是取经行路人的灵魂


3


隐性的灵魂

上述这些有趣而给人启示的对话段落,您可以将其看作确实的几个人在谈论,亦可视作某一个行路人于修行途中,内心世界的不同状态、层次、层面在对话、思考、自问自答。不一而足,但小说的佛禅内涵因此而升华。


唐僧能够担任取经小组的领导,成为这个师徒小家族的家长,是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原因大家也很明了。


他本就是金蝉子十世修行转世,是佛祖选定的团队领导;他在小乘佛教内的修行资历也最深(按小说的说法),所以他是师父。


孙悟空悟性再高、资质再不凡,也得是徒弟。当然,唐僧毕竟只是暂时的肉身凡体,历劫渡难之后,前途不可限量,也算是名至实归。


取经故事历史原型,玄奘法师只身前往。途中虽有过随从,但坚持走完全程的,是他自己。后来经话本、杂剧的演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为《西游记》小说,神通广大的徒弟们才定了型。


此时的唐僧,不全是原先的玄奘;此时的悟空,更不全是原先的石磐陀。


孙悟空也是取经小组、行路人、修行者的灵魂,表征着涅盘寂灭前,一个参禅悟道者的最高境界,尽管他有缺点。唐僧表征的是高深的资历,对律法的忠诚。

唐三藏可以说是显性的灵魂,孙行者则是隐性的灵魂。就如前文笔者讨论的,唐三藏是心境世界的律法观,有章可循,所以是显性的。


律法观当然也并非完美无缺,容易受惑于表象。故而需要慧目,透悟本原。


孙行者是心境世界的道义观,需要极高的悟性,所以是隐性的。道义观自然也不是绝无瑕疵,容易受制于主观情绪。故而需要静心加持,才能事半功倍。


这对师徒一显一隐,构筑着取经队伍(修行者们)的灵魂。

八戒则表征着修行者们作为一个凡人都可能会有的各种欲望、懒惰、妒忌与怯懦,但同时“真灵尚存”。


所以“贪”或许会一时间通过“痴”得到扩大、并导致“嗔”,但终将被引导、克服,诡异正途,回归本我,性真灵清。


沙僧与小白龙则是唐僧的护身与代步,同时也具备足够的灵性。


唐僧师徒各具象征意义


所以,悟空的不可或缺,不仅仅因为他降妖伏魔的神通,还因为他参禅悟道的根基。白虎岭上,灵魂的中枢——道义观,被律法观驱逐,灵魂很快失去了方向。


然后由本真的欲念向道义观服软赔笑,道义观回归,灵魂才能继续引领躯体前行。悟空的三次被逐,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必然回归,不仅仅因为他神通广大。


本文的论述部分收尾于此,最后还想赘述几句废话。东拉西扯这么多,笔者在现实职场中自感是失败的。倒不是升职,好好做事罢了,其他不敢多想。


问题在于,笔者看来情商确实不高,职场上与人互动时,非常容易被对方激怒,易动嗔念!


平静下来后,又瞻前顾后、号脉不准,怕得罪人,明明在拒绝别人,但表达上存在问题,屡屡让顶头上司觉得“立场不稳”。


其实这是欲念的一种:怯懦!而且越怕得罪人、越容易一再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然后呢?自觉缺点甚多,想着多在业务上精进些,结果忽视人缘积累,然后又回到前两道难题了,可谓痴念的典型,愚钝!


给顶头上司与别人留下不良印象,结果呢积极也不是,谨慎也不是,顺从也不是,更不敢随意辩白自己否则反而显得以疏间亲。


心境内三毒俱占,面目上就会三毒俱显。如何戒定慧却没有方向,哈哈,累啊,我想静静……


愿与读者一齐体验细节的妙处。谢谢大家的耐心,亟盼斧正。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