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常州市锡剧团沿革历史「常州锡剧团万建焕简历」

时间:2022-11-30 12:29:10 来源:蔷薇看中国

大家好,常州市锡剧团沿革历史「常州锡剧团万建焕简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锡剧,简称锡剧,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形成于清代乾嘉年间,最早是在常州本地民间小调、宣卷、唱春、调采茶和南词、滩簧等基础上,又吸收外地的山歌小调,逐渐发展而成。

常州滩簧由民间小曲发展为戏剧后,其间又经历了坐唱、春台戏、对子戏、同场戏等不同阶段。常州滩簧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很快,自乾隆、嘉庆至道光的近百年间,就遍及了常州府所辖八县,甚至流传到了苏州和浙江吴兴一带。这引起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严重不安,常州府于是严示八县乡民:“永禁演唱滩簧”。关于永禁滩簧告示碑文,常州地区目前总共已发现有四张清代道光年间,一张咸丰年间的碑文。


常州府于道光年间禁演滩簧后,咸丰四、五年间,又颁发了《常郡实行保甲启》的文告。然而,尽管官府严厉取缔,常州滩簧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仍在秘密演唱中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大平天国占领常州后( 1860一1864 ),滩簧又活跃起来。随着各人拜师收徒,分散演唱,久而久之,常州滩簧便形成了所谓常帮、锡帮、江阴帮,宜兴帮,并各有唱腔特色,有人曾把各帮的唱腔特色概括为:江阴刚,无锡急、宜兴和、常州糯。这种不同特点的唱腔,使簧调有了丰富和发展。

随着流行区域的扩大,常州滩簧为适应各地的观众,还不断吸收了各地的方言土语。如光绪年间的滩簧唱本《卖草囤》,除了常州方言外,在《卖青炭》中,还同时出现了苏州、无锡方言。

常州滩簧自道光年间禁演后,一直被迫在农村暗暗演唱,在光绪后期,才开始进常州城秘密演唱。据常州滩簧前辈常锡剧鼻祖王嘉大回忆:“我们在常州城里唱滩簧的地方是不对外人讲的,一般是在深庭大院,外面听不见”。

为了继续躲避当时清政府的禁演,常州人王嘉大、周甫毅等在1919年便带头改革,将弹词《珍珠塔》和宣卷《十五贯》等改编成大同场戏在小世界演出,甚为轰动,常州滩簧于1921年定为“常州文戏”,1923年在上海各大报纸广告中,常州滩簧首先正式启用“常州文戏”剧种名。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日寇侵犯上海,常州班王嘉大、周甫毅等人大都选择返乡,留下的周甫毅徒弟李如祥与无锡班合作,在戏院桌围上首次用“常锡文戏”名称。

解放后,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常锡剧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经过去芜存菁的整理和改革,得到了空前繁荣发展。

常州市锡剧团成立于1950年7月,起初为13人组成的民间职业剧团,称常锡文戏新华剧团。

不久,常锡剧团扩充人员并得到市总工会于春开、社会人士汪剑侬资助,由市文联费定推荐,配合抗美援朝,排演《信陵公子》,受到中共常州地委重视。

1951年1月,更名常州专区文联新华实验常锡剧团。1952年7月,专区文联撤销,改由市文联领导。1953 年经华东文化部批准,改为常州市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属民营公助性质。1955年5月在常州市登记。1956年2月,由于常锡剧被中宣部定名简称“锡剧”,常州市常锡剧团更名为常州市锡剧团。12 月,同心锡剧团并入,称常州市锡剧二团。1959 年5月,常州市锡剧二团与溧阳县锡剧团合并,成立常州专区锡剧院,属全民所有制性质。10月,随专区移址镇江,改称镇江专区锡剧院。1960 年秋,抽调53人支援溧阳,重建溧阳县锡剧团。1961 年3月,镇江专区锡剧院迁回常州,仍称常州市锡剧团。1962 年改为集体所有制。1963 年11月,附设学馆,招收学员48名,1970年1月学馆停办。锡剧团1965年精简人员,1970年恢复。

常州锡剧团以实验锡剧改革为主要任务,坚持传统戏与现代戏并举的原则,几十年以来,先后挖掘与整理《庵堂相会》、《双珠凤》、《珍珠塔》、《红楼镜》、《攀弓带》、《纯阳与牡丹》、《张飞审瓜》、《红楼夜审》等传统剧目。改编与创作了《四十年的愿望》、《漳河湾》、《俩兄弟》、《错讲错出》、《姐妹行》、《渔乡春曲》、《紫罗兰》等现代戏。1950年,为配合抗美援朝剧团上演《信陵公子》一剧,在常州马山埠中央大戏院“信剧”连续上演68场,史无前例。1954年《吊犯》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1957年《红楼镜》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奖、演出奖、舞台美术奖,吴雅童、杨企雯获演员一等奖。

同年,《双珠凤》剧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送花楼会》一折由上海唱片厂录成唱片发行;《漳河湾》由上海美术出版社摄制连环画出版。《张飞审瓜》参加江苏省青年会演,剧本先后在《江苏戏曲》与《剧本月刊》发表,并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成动画片,京剧与秦腔都移植过该剧。1964、1965年《姐妹行》分别参加江苏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的华东现代戏会演,剧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1976年《渔乡春曲》分别参加江苏省专业剧团戏曲会演和江苏省农业学大寨专题戏曲会演。《紫罗兰》参加江苏省1980年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剧本二等奖,并由江苏电视台录像播放。《红楼夜审》参加江苏省1982年新剧目观摩演出,获首届江苏省戏剧百花奖(优秀演出奖),并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剧本在《剧本月刊》发表,评剧、川剧、湘剧、吕剧等十几个剧种先后移植。1984年《攀弓带》参加江苏省首届锡剧节,获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等17项奖,吴小英、刘平鸽、居亦琴获优秀演员奖。

1958年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常州锡剧团演员合影

1956年常州锡剧团被列入全国演出规划剧团之一,1958 年4~11月,根据文化部规划,进行六省三市巡回交流演出,从上海开始起程,经杭州、金华、南昌、九江、黄石、孝感、郑州、济阳、新乡、石家庄、定县,于10月下旬抵达北京。11月再经天津、济南、徐州返回常州。在北京期间,演出《双珠凤》与《红楼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剧团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介绍一个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为题,播放剧团在京演出盛况。此后,该团多次出省巡回演出,并先后参加江苏省锡剧流派会演,“太湖之夏”音乐会,沪剧、锡剧著名演员滩簧戏联合演出,全国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义演,锡剧青年演员“太湖梅花”广播大奖赛等重大艺术活动,演出区域包括华东、华中、华北广大地区。

常州市锡剧团为常州市属重点剧团之一。50 年代初,先后吸收史曼倩、孙中、王超等人入团,为专职编剧、导演作曲与舞美设计人员。实行由幕表制向剧本制的过渡,建立正规导演制度。1954年,首次进行政治与艺术整训,明确服务方向,批判歪风邪气,清除不良倾问,健全了行政、党团、工会和艺术组织机构。制定并执行剧目审定,剧目生产、演出,艺术培训,艺术研究,艺术资料与艺委会工作等项制度,使剧团的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逐步提高。以后进行多次整训,加强了剧团建设。

该团在艺术上以严谨、细腻、委婉见长,擅长表演,注重塑造艺术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积极吸收京剧、昆剧、川剧、木偶等姐妹艺术之长,丰富艺术表现力。通过《红楼夜审》、《孟姜女.小过关》等剧目,发展了锡剧的袍带丑;通过《张飞审瓜》等剧目,初步创立了锡剧的净行。在音乐上,丰富发展锡剧的基本声腔,形成基本曲调的系列板式。在簧调中,创造一板两眼和合唱的形式,并突破原有的过门程式。大陆板也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