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关于颐和园长廊的简介「颐和园长廊图片和资料」

时间:2022-12-04 10:45:07 来源:月冷征鸿

大家好,关于颐和园长廊的简介「颐和园长廊图片和资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横贯东西,咸丰十年(1860年),长廊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11间半,光绪十四年(1886年)重建垂花门、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亭、对鸥舫、鱼藻轩、山色湖光共一楼、石丈亭和烧毁的廊子。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颐和园长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游廊,也是世界第一长廊。 这座精心打造的游廊,融合吸收了南方廊的典雅,更有一番皇家的威严气度。无论外界是风是雨总是以最安适的方式呈现给人们颐和园不同的美,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每每映入眼帘的,都像是精心构造引领人们去欣赏的山水图画。

这条彩带般的长廊,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联缀起来,既密切了湖山之间的关系,也丰富了湖山交接处的景观,对丰富园林景色起着突出的作用,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它既是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路线,或者说是园林中的脉络,又与各样建筑组成空间层次多变的园林艺术空间。同时,从昆明湖往北岸看,在万寿山前的空地上依次排列着汉白玉栏杆、两排柏树、一条长廊,虚虚实实,变化颇为微妙和耐人寻味。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52米,除去亭子的总长度为728米,共273间长廊高2.58米,宽2.57米,进深2.27米,两面坡顶,方形柱,明造天花,苏式彩绘。前后倒挂楣子、坐凳楣子,步步锦图案,虎皮石台明高0.48米。柱子与板凳着绿色漆,上下栏杆均为朱红,形成鲜明色差。长廊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冲檐的亭子。留佳亭和寄澜亭之间向南通对鸥舫;秋水亭和清遥亭之间向南通鱼藻轩各有3间游廊。和鱼藻轩南北相对,秋水亭和清遥亭之间向北通山色湖光共一楼有9间游廊。如果除这9间游廊,以排云门为中心,两侧长廊完全对称。每侧长廊各132间。

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这就使长廊蜿蜒曲折,富于变化,避免了因过直、过长而产生的呆板单调的感觉。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1.4万余幅。由于经过多次油饰和重画,彩画的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是以原来的画法和风格为主,取材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其中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1990年,长廊以杰出的建筑手法和绚丽的彩画艺术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长廊自建成以来,除了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过一次之外,尽管身长体单,历经风吹雨打还有地震灾害,却从未发生过倾斜和倒塌现象,这里暗含着建筑学原理。长廊的地基经过了特殊处理,地基底部有一层很厚的地墁;长廊巧妙利用了东侧对鸥舫和西侧鱼藻轩两座码头,科学处理了各种力学关系;长廊地处万寿山之南的山脚下,强劲的北风经过万寿山阻挡,已变得很温顺,不会给长廊带来灾难性损毁。由此可见,最长的长廊能够屹立不倒,是有其综合因素的。

小知识:颐和园长廊妙用

1、连景作用。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

2、导引作用。引导行人,从一个景点走到另一个景点,“人在廊中走,意在画中游”。

3、点景作用。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

4、借景作用。廊子本身有空透的,有半空透的,有借景的作用。

5、组景作用。长廊本身可以分隔景区。比方说一组建筑,用一组廊子把它串联起来以后,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景区,这是长廊的组景作用。

小知识:长廊柁画——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主要画面被括在大半圆的括线内(称为“包袱”);无固定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长廊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均有入画,计1.4万余幅,其中包括乾隆时期的西湖风景古建筑画540幅。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一共2000多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小故事:长廊传说

有书上记载,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乾隆酷爱园林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瓮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瓮山为万寿山。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为了让母亲游园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

据说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

小故事:文革中周总理保护了颐和园

1966年文革开始后,红卫兵和造反派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多次跑到颐和园,扬言要“挖掉万寿山,填平昆明湖”。但万寿山、昆明湖面积很大,红卫兵和造反派要真的动手,很不容易。于是,红卫兵和造反派把目光盯在了颐和园东宫门外的过街牌楼上,要把它砸掉。就在红卫兵们架好了梯子,登上牌楼,准备将其拉倒之际,周恩来总理得知了消息。他立即打电话给颐和园管理处,要他们制止红卫兵,并派他的秘书到现场,向红卫兵头目说明道理,郑重地向他们传达了他的意见 “颐和园的牌楼必须保护,不准拆除”。这个牌楼就这样被保护下来,至今仍然竖立在颐和园东宫门外。保护住了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周恩来仍然不放心,亲自去了一趟颐和园。走到颐和园长廊,周恩来驻足欣赏长廊上的画,却被一些群众认了出来,群众立即把他围了起来。这时,一个红卫兵头目却向周恩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总理,现在要‘破四旧’,长廊上的彩画内容都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要把它改画一下?”周恩来问道:“你说要怎么改画?”红卫兵头目说:“可以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画在上边嘛。”周恩来说:“你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包含多少深刻内容吗?长征,我是亲自走过来的,我都画不了,请谁来画? ”周恩来这几句话,一下子把红卫兵头目顶了回去,制止了他们毁掉长廊画的行动,为后人留下了这珍贵的艺术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