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温韬为什么不盗武则天的墓「唐朝皇帝陵墓都被盗了吗」

时间:2022-12-04 10:53:07 来源:文史砖家

大家好,温韬为什么不盗武则天的墓「唐朝皇帝陵墓都被盗了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格瓦拉同志

就盗墓界而论,唐末五代军阀温韬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而他之所以名扬天下,无非是因为他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盗掘唐朝皇陵。当时,位于关中的唐朝皇陵共有18座,而温韬一口气竟盗掘17座,唯有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始终不敢动土开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温韬画像

温韬,后更名为李彦韬,唐末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出身、生年情况均不详。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不已,喜欢作乱的温韬见有机可乘,遂在华原拉起一支千余人的队伍,整天干着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勾当。在关中各支盗贼首领中,以温韬最为强悍,几年下来后,非但没有被剿灭,反而队伍越拉越大。

此时,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怀有野心,为了实现称王称帝的梦想,不断地招降纳叛。李茂贞在跟温韬交手数次后,觉得此人是个将才,对他甚是欣赏,遂派人对其进行招安。温韬归降后,被李茂贞后收为义子,更名为李彦韬,起初在华原担任镇将,后因屡立战功,被提拔为耀州刺史(耀州即华原)。

朱温画像

温韬毫无忠诚度可言,经常根据时局的变动来改换门庭,并且毫无愧疚之心。当大军阀朱温击败李茂贞、夺取长安后,温韬一度举城投降,但不久又叛归李茂贞。后梁建立后,温韬虽然身在李茂贞的阵营,但在暗地里却与朱温父子讨价还价,随时准备背叛。最终,温韬投降后梁末帝朱友贞,出任静胜军节度使,并更名为温昭图。

对于军阀来讲,地盘和军队都是“命根子”,只有不断地壮大实力,才能保障自己不被吞并。静胜军位于关中,与岐、前蜀两大敌对政权接壤,背后还有一个随时准备“肢解”它的朝廷,残酷的现实需要温韬开拓财源、扩军备战。然而,经过多年的战乱,关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就算是刮地三尺,也征收不到几个钱。正因如此,温韬最终动了盗掘唐朝皇陵的念头。

唐朝18座皇陵分布图

唐朝(包括武周)共有22位皇帝,除了殇帝、昭宗、哀帝葬在外地,其余18座皇陵均在温韬的辖区内(武则天跟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再加上此时唐朝已经灭亡,皇陵缺乏足够的守卫力量,由此给温韬提供了盗掘的绝佳良机。据正史记载,在温韬在任的7年时间里,指挥士兵对17座唐朝皇陵展开系统性、大规模的盗掘活动,只有乾陵躲过一劫。

温韬之所以没有盗掘乾陵,并非是他崇拜唐高宗抑或是武则天,而是每当盗墓队伍准备破土开挖时,乾陵周围便会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而当队伍仓皇撤离后,陵墓周围则迅速雨霁云收。这种情况连续发生数次,仿佛冥冥之中有神灵护卫乾陵,温韬心中恐惧至极,最终只好罢手(“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见《新五代史》)。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通过疯狂的盗掘,唐朝皇陵中的陪葬品被温韬悉数劫掠一空,除难以计数的金银珠宝外,还包括大量的艺术珍品。虽然温韬主观上只是想盗掘金银珠宝,但是在客观上,使得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墨宝得以重现人世(藏于唐太宗的昭陵当中),未尝不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

虽然留下乾陵这个“遗憾”,但盗挖17座唐朝皇陵的记录,依然令温韬名扬天下。绝大多数盗墓贼得手后,都会将所盗掘的奇珍异宝珍藏起来,深恐为外人所知。然而温韬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对外宣扬自己的盗墓“成果”,竟将所获众多珍宝都编列成册,其胆量之大令同行望尘莫及。

后唐庄宗李存勖

然而,盗掘皇陵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情,尤其是在绝大多数人仍在怀念唐朝的情况下,温韬的所作所为更是饱受谴责。温韬为了消除危机,遂将盗墓得来的大批珠宝献给后梁末帝君臣,由此坐稳藩帅的位子,数年后又改调忠武军节度使。后唐庄宗灭梁后,温韬又大肆贿赂刘皇后,所以非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还得到李存勖的厚待,并被赐名为李绍冲。

李嗣源最终将温韬灭族

然而温韬的好运并没能持续多久,等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因为讨厌他朝秦暮楚的“墙头草”作风,并深恐他盗掘皇陵的做法为后世仿效,所以借故将其流放到德州。不久,明宗又下诏赐死温韬,并诛灭其三族,时在天成三年(928年)。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虽享尽荣华富贵,但最终却难免族灭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