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田立禾相声训徒「田立禾侃相声」

时间:2023-01-03 10:45:11 来源:五个骆驼

大家好,田立禾相声训徒「田立禾侃相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咱们谈谈相声这个行业,建立行业、拜师收徒的情况。

从相声始祖朱绍文老先生那儿算,建立了相声行业,确立了师承关系,薪火相传一百多年,从业人员不断发展壮大,相声艺人世代传承,拜师收徒,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自然法规,至今业内人士还都照章行事,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没有门户的,得不到同行的承认,即便本人父辈是相声艺人,有师承关系,就是行内说的“有门有户”,怎么样?那也得另行拜师,如果不拜师同行是不会承认的,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相声艺人拜师时候举行仪式要有引师、保师、代师,引师,就是介绍人,保师是师徒双方的保证人,代师呢,是代替师父授业的。保师也可以由业外人士担任。拜师后,学艺多长时间呢?三年零一节,三年零一节业满出师,谢师呢,也要举行仪式,不举行谢师仪式的,也不被业内人士承认,举行仪式按规矩必须请说评书的、唱单弦儿的、变戏法儿的艺人参加,参加典礼,因为相声这行业在初创时期,在艺术上借用了这三个行业很多的东西。

现在呢,我把马三立马老师拜周德山为师——周德山就是外号周蛤蟆,德字辈的——我把马老拜师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

马三立先生

二十年代,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邀请了变戏法儿的罗文涛,就是变中国古典戏法儿的,外号儿叫“戏法儿大王”啊;评书艺人金傑丽,这二位呢都是这两个行业的代表人物,保师先发言:今天邀请各位光临,是为马德禄的儿子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又算拜门,又算授业。言明满师以后,给老师效力一年。”这我得解释解释,马三立老师的父亲马德禄老前辈,也是相声名家呀,曾经跟万人迷就是李德钖合作过,是天津市南市连兴茶社相声大会创始人。“拜门”是有艺术的演员而没有师承关系的,拜个师啊可以不学艺,只为了取得同业的认可,那么“授业”呢,就是向老师学艺,马三立老师呢,拜周德山老前辈,又拜门儿又授业,还得学艺术,“言明满师以后,给老师效力一年。”就是三年零一节以后,学徒期满了,出师以后还要效力一年,这效力一年哪,就是把收入,他挣的钱,都给老师,这“效力一年”是不是都这样规定?也不一定,这得事先哪,跟老师协商,协商定了,马老师这是定为一年,效力的时间。过去,相声演员对于学过徒的,效过力的,特别的尊重,认为呢,这是科班儿出身,是正途。

“在学徒期间,衣、食、住、行,一切都由师父承担,出师以后自理。三节两寿,拜望师父,”三节呢,就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两寿,是师父、师娘的生日,拜望师父,给师父买礼,“礼有厚薄,各凭天良,”就凭良心吧,“授业期间,死走逃亡,概不负责。”老师不管,不负责任,“中途辍学,”你跑了,你不打算学了,怎么办?“赔偿三年的膳费。”就是吃人家的饭钱哪。接着宣读来宾名单。

焚香以后,马德禄带着马三立献给师父一包钱,红包啊,得给钱,作为见面礼。然后,马三立把写着拜师字据的红帖顶在头上,给师傅下跪,三叩首。红帖儿呢写着什么呢?“尝闻之宣圣曰:”宣圣就是孔子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诲焉[注]’”束脩就是学费,据说是干肉,给孔老夫子,孔子都会作为学生去教诲他。下边儿是“由是推之,凡人之伎俩,或文或武,或农工或商贾或陶冶,未有不先投师授业而后有成者,虽古之名儒大贤,亦上遵所训。今人欲入学校读书求学者,亦先具志愿书,贽敬修金,行礼敬师,非有他求,实本于古也。况行游艺素手求财,”就是文艺这个没什么本钱哪,也没有工具什么的,没有,就是拿嘴巴赚钱,素手求财,“更当求师访友,纳贽立书”纳贽就是给钱哪,“为证。今在祖师驾前,焚香叩禀,自入门后,倘有负心,无所为凭,特立关书,永远存照。”

([注]语出《论语·述而》,原录音脱漏“尝无”二字,据《江湖丛谈》改,本段关书亦见《江湖丛谈》。)

磕完头,周德山讲一些鼓励的话。接着,马三立老师给师大爷裕德隆磕头。裕德隆是德字辈掌门大师兄,他以代表师父向师兄弟和子侄辈发号施令,评断是非,一般较为严肃,不苟言笑。裕德隆绷着脸说:“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道理。许你藏拙,不许你不会,”就是相声段子你可以不演,不可以不学,也不可以不会,“活呢,不能蹚水,”蹚水是什么?这活不瓷实,词儿不准,上去就演,那叫蹚水,“不能刨活,”就是这个段子都有一定的规矩,不能够一个段子刨别的段子,把别的段子也占了,这不行,这叫刨活,那样也叫糟践活,糟践别人拿手的段子,你那不瓷实你上去就演去了,那也不行,“孝敬师傅,如同父母,授业之恩,重如再生,出师也应常记在心,不忘三节两寿,平时常有孝敬。不论师傅有钱与否,”不管师父有钱没钱,“是你一片赤诚。还有师大爷、师叔、师哥,待你如亲生手足,亦当敬如亲人。”拿这些个师兄师大爷师叔师弟们,都当自己亲人一样,“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不是在生活当中耍贫嘴呀,随便说笑话儿,不行,要自重,“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要求多严格呀,“台上讲艺德,台下有道德,倘日后发达欺师灭祖多行不义,自甘堕落,祖师爷有眼,天理不容。”

最后又给师大爷、师叔、师哥磕头,仪式这才算完毕,然后呢?入席啊,吃饭吧,得摆酒席啊,这种拜师仪式是很正规的,这是根据马三立老师《马三立别传》写的,有点儿行业专用语呢,是我给解释的。

建国后呢,相声界拜师就没有磕头焚香写字据呀,这些个内容了,可是有一条,子承父业,不拜师还是不行,老相声演员赵心敏的儿子赵伟洲是苏文茂的徒弟,苏文茂的儿子苏明杰拜高英培为师,常连安老先生的儿子常宝丰拜马三立老师为师,侯宝林先生的儿子侯耀文,拜李伯祥,李伯祥收他为师弟,他的老师呢,算赵佩茹,侯耀文算赵佩茹的徒弟,这叫替师收徒弟,说行业话这叫“代拉师弟”,有一条儿规定,代拉师弟必须师父过世,没有了,想学相声,要拜某人某人为师,因为年龄差距又不大,这个辈分也不行,就这样吧,算他替师收徒,这叫代拉师弟,我的老恩师张寿臣先生就收了不少的师弟,像常连安、李寿增、富寿岩、于俊波,等等,这些老先生,都是我老师收的代收师弟。

是相声艺人拜师,只能拜一个师父,如果拜完了师父再拜师父,那叫跳门儿,说行话也叫爬门儿,这个内行是不允许的,可是外界认为这样是封建行帮吧,是保守,不如京剧界,京剧界京剧演员一个人能拜好几个师父,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啊,有利于发展,说相声就拜一个师父,这不是保守吗?这不是封建门户吗?这不行帮跟陋规陋习吗?我认为啊,不是,学相声拜了师以后,当然老师负责传艺啊,责无旁贷,可是拜了师进了这个门,你跟谁学都可以,这个群体的成员,先进来的,先拜师的这些人都是老师,你跟谁学都不能排斥你,我举几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李伯祥从小呢就拜赵佩茹为师,可是他六岁开始就在济南市晨光茶社那学相声演相声,登台了,是晨光茶社相声演员这个群体把他培育起来的,赵佩茹先生在天津了,他没法儿传艺啊,他怎么跑济南去教徒弟?徒弟也不能够打济南到天津,专门的学艺,他因为受生活所迫,他还得要天天说相声,还要挣钱吃饭了,所以说,是这样的;苏文茂他拜常宝堃为师,常宝堃呢在天津,苏文茂呢,学徒在北京,启明茶社,启明茶社那些个相声前辈,是那些位老前辈们,把他教出来的,这是苏先生亲口跟我说的,他拜师常宝堃,就是小蘑菇,老师就教过他两段相声,一段《大相面》,那段呢,他说完了我记不太清了;再有我老师就告诉我:“去!找你师哥!找世德去!”就是于世德呀,“听活去!”于世德当时呢,在侯宝林先生那团里头,五十年代京津两地相声名家,那会儿啊,我可以说是都听遍了,由于老师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我受益终生啊!老师的《八扇屏》、《文章会》、《大戏魔》、《十八愁绕口令》、《自找罪受》等等,这些个台词儿呢,都是叫全长保师兄给我的,“你去吧,我跟长保说好了,你去拿本子去吧!”我拿来本子自己抄,抄完念词儿,《说大话》这个小段儿,是跟李寿增师叔学的,他给我念的,我写的,然后我演,《小抬杠》这个独立的小段,也可以做大段的头里的一个瓢把儿,或者是垫话儿,这个段子,我是跟张宝茹师兄学的,《歪讲百家姓》、《新旧婚姻》是跟刘奎珍先生学的,《大审案》、《山东话剧》、《山东划拳》是跟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老先生学的,《怯拉车》、《抬杠铺》是跟冯立铎先生学的,这是跟人家正式学的,听会了的还不算,在八十年代末,北京相声名家,有一位啊在天津,我们俩合演了一个小段儿,我用的《规矩套子》,下来他问我:“你这段儿是不是听我的?”我也乐了,我说:“谁说不是啊!”他也乐了,就是他们来天津演,我是听会了的;学相声拜了师,得到同业的认可,跟哪位老师学都可以,不会收到业师的排斥,或指责;南开区曲艺团,1959年招收学员,其中年龄较大的学员是陈永清,他呢,已经是拜师了,他的老师是阎笑儒先生,可是他进团了,就得我负责学员,教学员都是归我,我给开蒙,头一段儿,学的就是《八扇屏》,有一次我走到南市东兴市场附近,碰见阎笑儒先生了,他说:“听说永清你教他啦?就按你的路子来,啊,别顾虑!”因为阎先生资历深哪,年龄比我大得多,是个老演员啦,他就这样这么谦虚,我说“别呀,我说有不合适的地方您再给说。”“不不不,你别客气啊,就按你的路子走。”你看,老先生就这个样儿的谦虚。现在呢,我把有关相声界拜师授徒的情况,简单的介绍到这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