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陆俨少行书「陆俨少简介」

时间:2023-01-12 11:17:13 来源: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大家好,陆俨少行书「陆俨少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笑飞,孟宝跃/文


摘 要:陆俨少深厚的学养造就其不凡的书法成就。他见解独到,善于思考,善于辨别且有崇高理想。他在学习方法上重视“看”,但非忽视临摹,而是更强调在临摹的基础上的观察分析。他在审美取向上崇尚“趣”,作品妙趣横生,韵生字外。其书法作品既有融液腴美的韵致,又不失高华壮健的气象。陆俨少的成长道路对于今天书坛的去文化现象和重技轻文的现象都应有所启发。

关键词:陆俨少;学养;书法

陆俨少是一位具有深厚学养的书画家,从他“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1]25的精力分配中可以看出他重视读书的程度。他早年跟随王同愈学习诗文,于文章诗歌上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涉猎广泛,“于古文好读《史记》,下及韩、柳、欧阳修、苏东坡以至归有光,皆所耽习。于诗好李杜集,以及李长吉、李商隐诸选本。”[1]24他的文字简要清通,明洁隽永,意味悠长。他的文章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句句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从不人云亦云。从他留下的诗文、题跋中能够看出他的卓越识见和文采风流,令读者感佩不已,深得启发。他认为:“读书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是关于学好画的第一要事。”[1]7他深悟古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教诲,历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在三峡之中,走了一个多月,比读十年书得益更多”[1]57的感言。他每游一处常能把风景与古人文章互征,引发新的感悟。他在绘画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陆家山水”,是冠绝古今的山水画大师,并有“最后一个文人画家”之誉。他的深厚学养对其书法成就的取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他的书法气局宏大,趣味盎然,同样让人能感受到他的学养之深。


一、独到的个人见解

陆俨少年轻时就确立了“诗、书、画”三绝的目标,他没有忘记老师冯超然的谆谆教导:“学画要有殉道精神”[1]13。即使在迫于生活压力去办农场期间,他也没有放弃这一执拗的追求。在陆俨少的文章中多次表达了这种愿望:“予遂慨然思自振起,以上踵前贤之遗躅。”[1]84“此其志固已不在明清间也。”[1]84陆俨少为这崇高的理想奋斗了一生。

在学习过程中,陆俨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即使面对知名大家也是如此。当时吴湖帆名满天下,很多人受其沾溉。面对大师,他没有亦步亦趋,而是能够理性地分析自己与吴湖帆的异同,相比之下,他认识到自己“无婉约之致”的短处,以及自己“笔有动态”[1]35的长处,以长补短,超越自己。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他年轻时的画风缜密娟秀,到老年则渐趋苍茫,在此过程中,他时刻告诫自己在追求浑厚老辣、痛快雄健时不要失之于犷悍,以防止过犹不及。

他特别强调要提高辨识能力,只有辨识能力提高了,才能辨优劣,知好坏,正方向。他说“先提高识见,识见既高,而后能在演进之间,时时救偏补弊,不致泛滥耳。”[1]114这样他常能不为时人所囿。在学习绘画时,当别人都不齿“四王”的时候,他认为“四王”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能对“四王”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当别人多推崇石涛的时候,他又认为“他的率意之作,病笔太多”[1]67,不盲目跟风。在学习书法时,他能先从北碑入手,然后转入帖学,最后钟情于杨凝式,唯求其理,另辟蹊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

我们可以看出,陆俨少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善于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是一位有独立见解和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坚定的信念,能力的获得,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与一个人的学养有关。学养,简单地说,就是学识和修养。人的学养提高了,他的追求、能力和精神境界都会随之提高。面对社会和生活时他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做出有别于他人的正确选择。很难想象一个思想狭隘、毫无见地的人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那些有深厚学养的人,才能观古论今,擒纵自如,在众多的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二、独特的学习方法

陆俨少非常重视学习的方式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主体意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研究陆俨少的学习经历,我们很容易看出他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看”。这一点他曾多次予以强调:“仔细看,逐笔看,也是一种读法,其效果等于临摹,而且如果仔细的看,胜过马虎草率的临,收益还大。”[1]34“重点要看帖,熟读其中结体变化,点画起倒的不寻常处。”[1]36“我对此诸家,也未好好临过,不过熟看而已。”[1]36“我尤好庐鸿草堂十志跋,但也未临过,不过熟看而已。”[1]36

陆俨少特别重视“看”,实际上也就是要“读帖”。他更强调要观之以心,他看的时候比别人更用心,知道看什么,看到的东西他仔细揣摩,默记在心,边看边消化,他把所要吸收的东西经过思想的消化,融入到他的认识当中。

他对“看”的重视引起许多研究者、学习者的注意,但我们在向他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动手临摹的作用,陆俨少从来也没有轻视临摹的作用。他在临摹上也是下过一番苦工的。他认为,“画不必天天动笔,而字则不可一日间断。”[2]我们从陆俨少所临写的《兰亭序》及汉碑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取法相当广泛而且临书也非常勤苦,碑帖兼习。他临习《兰亭序》的时候,“日以二过为课”[1]60。陆俨少的老师王同愈、冯超然均是书画兼妙,传统功底扎实,在他们的指导下,陆俨少已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书法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以及陆俨少楷、隶、行、草兼擅的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书法上所用的功夫。陆俨少强调“看”就像苏东坡常强调“我书臆造本无法”一样,那是在他已经掌握的法度之后的言说。苏东坡前期有“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的取法过程。陆俨少的“看”也不是“单一的看”,同样也要与临摹相结合。只不过与临摹相比,陆俨少更强调“看”的作用,如果他更强调临摹的准确,也许就不是陆俨少了。


三、独自的审美取向

陈振濂在论述陆俨少的书法艺术时提取一个“趣”子来说明他的独标新帜,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陆俨少书法审美取向的主要特征。

陆俨少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上都表现了他的“趣”。陆俨少认为,书法的点画拥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古人“高空坠石”“一波三折”“千里阵云”等点画的追求无非是求得一个“活”字,是为了达到生动的目的。陆俨少用笔如刀,沉着痛快,起倒提按,极其变化。正锋、侧锋兼用,笔尖、笔肚、笔根齐举,八面出锋,把毛笔柔软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他用笔常常没有一般书家的谨慎,而是比较放纵,随笔所之,无所羁绊,多了一些任性,这样也自然产生了笔底生奇、生趣的效果。他的结字方法往往出乎意外,不蹈成规,依势就形,大小、正欹等极尽变化,多有意态,又能归于自然。正如陈振濂所举:“即如他的署名,能在‘俨少’两字中搞出如此变形,欹侧颠倒而不失正,实在令人叹为观止”[3]。陆俨少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如其山水画,富有画意,没有固定的程式,随机生发,开合有致,也让人感到趣味无穷。从陆俨少自己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趣”的主动追求:“于字宜有趣,趣至而韵生;于篇宜有势,势立而气盛。盖积字成篇,以是未得字之趣而徒欲于篇得其势末矣!反之,徒欲得篇之势而未能得字之趣,亦未见其美也。”[4]

人们在说到“画家字”时往往有褒贬两意,陆俨少就不愿意别人以“画家字”看待他的书法,可能只看到了“画家字”的贬意。尽管如此,我们归类时还会把他归为“画家型”的书家。画家的字往往不为法所拘,他们书写时会调动他们在绘画中所培养的各种能力,如造型能力,意象生发能力、捕捉事物意趣的能力等等。陆俨少书法作品中充满了意趣,这与他高超的绘画能力关系很大。书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种艺术关系之近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周兴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也必善书。’”[5]陆俨少的绘画能力让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中看出了画家的意趣也是自然而然的,他书法作品中的“趣”是他绘画的学养在书法中的呈露。


四、独到的书法面目

陆俨少的书法,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有。总体来说,早期作品比较精到,以后渐趋苍茫老辣。他最具代表性的书体当为行草书,用笔灵活,毫无拘束,有萧散之致,结字因字赋形,随机生发,妙有余姿,整幅作品气势开张,灵气流动,别有雅格,既有融液腴美的韵致,又不失高华壮健的气象。

陆俨少行草书面目的形成与他锐意求变的思想有关。他的书法一生数变,面目多样。他认为“书画家一生面目不能一成不变,长作此体,说明他坐吃老本,不动脑筋。”[1]50他常说“写字切忌熟面孔,要有独特的风貌。使览者有新鲜感觉。”[1]36“变法是第一义的,不过也不能空想冥索,一夜之间,突然变异。”[1]139求变的思想在他那里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思想同样表现在他的其它方面,比如他的《山水画刍议》能够自作体例,不拾人牙慧;他的画出自“四王”,而画风相差又何止霄壤。他独爱画雁荡山,其中的原因除了雁荡山的气质与他的性格相近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1]128,实际上也是想独辟蹊径,追求独到的面目。他曾以“就新居”为斋号,意思之一就是要不断靠近新思想。这些都是他求变思想的反映。

他的求变思想可以落实到一个“化”字上。陆俨少在谈到自己的学书经验时,强调“学而能化”,要“一变而为新调”。“学四王必须化,化为自己的面目。”[1]66从这些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化”字的强调和重视。他把山水中得到的滋养,化成了他绘画作品中开阔的气势,又把这种气势化入他的书法之中,形成一种碑帖临习中所得不到的大气象。陆俨少喜读杜甫诗歌,一生画了上百张《杜甫诗意图》,这可以看做是他把诗歌“化”成山水画的最直接的例证,而他把学养“化”入他的书法作品之中,虽然不像前者那么显而易见,但深识书者是能够体味出其中的奥妙的。他自己就说:“我主张为学当‘转益多师是我师’,集众家之长,而加以化,化为自己的东西。画如此,写字也是同样情形。”[1]36

模仿易,能“化”最难,很多学书者,死在碑帖之下,原因就是不能“化”。“化”的能力根本在学养。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他需要文史哲等知识的滋养,没有这些滋养,笔下就会空空如也。杨凝式学习王羲之所以能够“下笔便到乌丝栏”,也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化”,这也许是陆俨少喜欢杨凝式的最根本的原因。在陆俨少的书作中,我们看不到直接吸收《卢鸿草堂十志跋》的痕迹,陆俨少说得很明白:“我们学杨凝式,也应该学他的精神。”[1]36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精神,“化”字本身就包涵了创造的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得到充分的弘扬,我们才有希望进入“化境”。中国书法已经达到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没有深厚的综合素养想创造和超越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陆俨少是一位充满创造精神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的背后是他渊博的学养。黄庭坚在《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严羽在论诗时说:“诗有别才,非关诗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尽其致”[6]。可见,无论是什么艺术,没有深厚的学养是断不能成就的。这对于今天书坛的去文化现象、重技轻文的现象应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陆俨少.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2]陆俨少.陆俨少书法集[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4.

[3]陈振濂.陆俨少艺术论[J].新美术,1989.

[4]俞建华.跌宕灵活矩矱自持[J].文艺研究,2008(11).

[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6]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孟云飞转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