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明制汉服形制图片」

时间:2023-02-04 17:25:08 来源:汉服世代

大家好,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明制汉服形制图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服饰”与“中国服饰传统”,当“中国服饰”一词不用加上其他修饰词,是不是会意味着更加包容、更加自信。


传道重器 明型鉴制

古今相互关联,我们努力的的方向在于使“中国服饰”没有古今之分、没有地域、时空、民族限制。应当在研究中回归“中国服装”本身。

从实物入手来进行研究,其中服装实物资料最丰富的时代便是“明”。由此便产生《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书籍封面为红色,是明代重要的色彩表达;封面纹样为四合如意云纹,来自定陵出土的万历时期的红色云纹。

因明清改朝换代,很少见到明代服饰传世实物,但是孔子后人衍圣公家族冒着灭族之险旧藏几匣衣冠,使我们在今天有幸看到华美的明代服饰。

2012年,山东博物馆举办“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公开部分孔府旧藏服装,其中也包括我们熟知朝服与马面裙实物。其中,朝服(赤罗衣、赤罗裳)的产出让观众有机会亲眼见到文物,将认知与实物结合。红色、蓝色虽然是非常素朴的颜色,但可以说是衍圣公礼服中级别最高形制。19年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也特别介绍了这套朝服。因为展览的开启以及对这套朝服的关注,更多人开始关注传统织造工艺。

上图(左)为四经绞菱纹罗的结构中为复织出来的西汉初年马王堆汉墓实物右为其复制者周家明先生

我们选择去穿中国传统形式的服装,只是看到它呈现出来的样子,这是一个终极结果。我们应当了解在服装形成之前的形态,通过什么样的组织结构会呈现什么样的肌理,以及不同肌理会带来什么样的质感与视觉体验。罗,通常呈现素色,触感类似今天的针织衫,揉抓后不会留下死褶,非常清透、垂坠,有一定重量感。很多历史时期中,纱罗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衣料。

上图为蒋玉秋老师与周家明老师合影


上图中,上两件为沙罗材质衣物,左下角为麻制衣物,右下角为暗花纱衣物。图中的展示方式可以使观众清楚分辨服装的内里结构,这便可体现出博物馆服装展陈方式的重要性。在曾举办过的明代服饰展中,对于有摆的男子圆领袍在呈现时未能展示其摆的结构,造成服装展示的遗憾。不过,近些年的各方合力下,这类遗憾渐少。


上图左为白色花鸟裙,右为水红色披风。这两件衣物很少一起提及,但其实有可能为一套组配。这套服装在2020年首次展出。

此前曾通过参考出版物进行复制(上图),可以看出与实物的色差。但也明显的展示出实物所带来的真切感受,让观众真实了解到了水红色。

以上是相关文件资料,可了解学习孔府旧藏服饰。


明鉴之问:礼失求诸野?

2006年,《中华遗产》杂志呢做了一期全刊报道,探究贵州屯堡人的服饰。他们的装扮与今日城市之风与少数民族风尚都不相近。经过文化溯源之后了解到,屯堡人为明太祖朱元璋从老家安徽凤阳所带出,这支汉族当年屯兵贵州一直生活至今,因此600年来屯堡人仍保留着明代时期汉人的传统。

他们的衣冠发饰、生活习俗都体现出了当年汉人的风尚。其中,织造腰带的工艺六孔综版织便是明代汉人的技艺,但如今已经几乎不存。明代服装可能无法保留,但其技术会在各地区留存。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这些寻踪来找到明代服饰的记忆。

上图为日本留存服饰,有争议为朝鲜服饰。但是,这批服装无论是经由朝鲜传入,又或是直接传入,可确认是明制服装无疑。


所以,不管是从流传到日本的服饰,还是今天贵州的服饰,还有孔府旧藏的衣物与画像,我们渐渐能够还原明代的服装风貌。

为什么当时要做明代服装的形制研究?形制,既包括服装外在的形态,也包括其内部的结构。因此,形制既是对“器”的解读,又是对“道”的分析。透过对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去探究这个时期的文化、制度规定、礼法教化等内容。最终,可以分析这些文化又是如何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对他国文化产生影响。

“从物论史”:将明代服装传世和出土的实物结合文献、图像资料,附以其他国家、地区的资料,并尝试技术复原的方式,共同分析这个服装本身的形与制。


专业学者与民间运动都使人产生很大的触动。

触动一,希望能够更多的走进博物馆去接触实物。这样会在复原的过程中对颜色、织造、形式以及工艺产生一个实践性的体验。

触动二,服装专业设置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至今。并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态服装教育体系。但是,东西方审美观有差异,这种差异切实地体现在了日常服饰上。甚至服饰制度更是背后文化的体现,需要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教育之路。


在探寻考证的过程中,出现各路高手,刷新了旧有认知并推动了新的构建。


这让我们认识到服装史不等于服装加历史这么简单,它包含着材料、形制、礼仪等等文化内涵。这样便不应刻意区分古代服饰与复原服饰,而应当产生一个类似于“中国美食”的共有认知。


明代:前朝与后世

经历元明改装到明清易服,我们对明代服装有了深厚的情感。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立之初,对前朝服饰都有破和立的两个过程。



明清易服后,服饰面貌与人的精神气质都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紫禁城,明衣冠很容易被忽略。在今天,一提到故宫或是宫廷剧,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清宫剧,会想到《甄嬛传》、《宫锁心玉》、《如懿传》等。但是在这座有着600年生命的建筑空间里还有被忽略的明,还有此前的元朝大内。


600年的紫禁城由于雷电、火灾等,经历过一些重建,但它的整体、它的建筑本身以及它的空间并没有太大变化。不过,600年来生活在紫禁城中的人所穿着的衣冠服饰历经巨变。从永乐皇帝建紫禁城,到崇祯皇帝殉国,再到顺治帝入关,到中华民国建立后宣统皇帝退位,再到国民革命军将末代皇帝驱逐出紫禁城,最后紫禁城成为今天的故宫博物院。这段历史承载了很多,其实紫禁城600年很像我们中国服饰发展变化的几千年。


如果把中国不断变化的疆域作为一个更巨大的“紫禁城”,那么几千年来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衣冠服饰也在变化着。但是变化的不只是600年,可能是3000年,可能是6000年,这个是我们血脉中一直都存在着的传统的延续。

上图是两块胸背。左边是狮子补,是武官常服的胸背,狮子形象是一种艺术化的再处理,特别的稚拙可爱。它呈现的是一种雅样。


形制:研究的方法

对明服饰常有认知误区,但是其实明朝服饰的多样性极强。应当穷尽所有文献来进行研究。

借鉴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可以便于进行断代以及区分。





明代的裙子有两大类。一种是满打褶的裙子,一种是侧褶型。这个结构的设计真的是非常的巧妙,如果裙子很瘦窄,没有这个体量的话,是很难迈开步子的。但是我们的马面裙或者侧褶的裙子,它通过打褶的方式让裙身形成比较紧窄的效果,但是又因为这种打褶的结构可以让裙子的空间随着腰胯、臀、腿的这个动作打开。


观照:礼失求诸野


从1360到1912,这整个时期对应的是韩国高丽时代的末期和整个朝鲜,这时期朝鲜的服装形式是和我们明朝的服装形式完全对照的。

朝鲜的这个太祖的最高级别服装对应的中国亲王级别的长礼服。不论是官帽、四团圆领袍等,都与明服饰非常相似。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书中有一个记载,朝鲜国定名受到是需要得到明皇帝的应允。所以朝鲜之称,是朝鲜作为中国明朝的藩属国,得到了宗主认可的一个称谓。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既然制度有沿袭,那我们看到服饰上他和明代是效仿的。但是朝鲜的常服没有红色,它更多的是青绿和其他颜色。


中国和朝鲜的历史文献中,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都伴随着赐服。赐了他们服装、纺织品等。因此,今天的韩国还延续着从朝鲜时代下来的从属明朝的服饰穿着习俗。


明鉴:传道与重器

传统服饰的美不只在它的外形,还美在技术,美在思想。这是我们热爱中国服饰、中国古典服饰、古代服饰服饰传统的重要原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