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中国根雕艺术概览大全「木雕艺术」

时间:2022-11-26 19:33:27 来源:工艺美术周刊

大家好,中国根雕艺术概览大全「木雕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德和 《背影》

根艺发展的历史变迁

有资料记载,根雕艺术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几乎贯穿了华夏整个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利用树根、竹根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装饰品。但根雕作品能流传下来的非常少,至于根艺开始的确切时间,我不得而知,只能根据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等来考证。

为什么说根雕艺术兴起于战国?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根雕艺术作品,便是1982 年湖北江陵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代的“辟邪”。这件根雕作品为一虎头、龙身、兔尾、四足的怪兽,四足上雕有雀、蛙、蝉、蛇等图纹。作为楚墓的镇墓兽,它呈行走状,有着通体的朱红彩绘,极富神韵和动势。据考古专家考证,这件文物大约处在战国时代中晚期,即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数年后荆门二号楚墓出土的“角形器”,其随葬年也大概在公元前300年的战国年代。比之“辟邪”,“角形器”整体乌黑,在两只盘结的小螭上略微雕刻了螭头和腹部纹理,显得更为精致,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匠人们已经开始掌握根雕“依势赋形”的创作原理。这两件根艺品的出土,不仅印证了根雕艺术悠远的历史,更佐证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开端和制作工艺的完美,还表明它在我国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经诞生,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水平已实现自然形态与人工雕琢的巧妙结合。

沿着历史的脉络,人们发现在西汉时期有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的孔子后裔曾。南北朝时,也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枕头、杖头、笔筒、笔架、佛柄、抓手、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而《南齐》书中更是有齐高祖赠隐士僧绍“如意”的记载。所谓“如意”便是匠人利用竹根的自然形态雕刻而成的。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根艺制作已由简到繁,从观赏型逐渐转化为实用型,于宫廷轩堂中也可见许多似是而非的根雕摆件、家具等。但从古籍记载来看,汉晋时期的根艺创作者寥寥无几,欣赏者也极少,根艺品还未走下“神坛”,是达官贵人及帝王将相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根雕艺术的发展时期是唐宋,经济上的繁荣兴盛,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唐书《李泌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雕琢成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的故事。唐代的韩愈也将《题木居士》中“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似人的根艺品——“木居士”视为“神佛”。更有五代时期的画家阮郜在《阆苑女仙图》中描绘了木塌、凳子等根雕艺术品。到了宋、元期间,根艺品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宋代李昉、扈蒙、李穆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的《荆根枕》,就详细记载了商贾张弦偶然得到一形似狮子的金荆树根,请匠人雕刻后献给华岳庙之事。现在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佛像。由此可见,在唐宋之时,根雕不仅得到皇室贵族们的青睐,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知。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根雕技艺的日趋成熟,根雕艺术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之势。明代的竹根雕已经出现了通体雕法,即“圆雕”。资料可参照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的一些作品。而此时根雕作品也非常普遍,古籍《长生志》中便有“虬龙结曲臃肿,槎牙四出”的记载。许多明代画家的画中也随处可见几案、太师椅、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如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到了清朝,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民间艺术十分繁荣,根雕艺术的创作也有了新的成就。清代的《胤祯妃行乐图》中就记载了天然的树根床。清人顾禄在《桐桥倚桌录·工作》中对根雕拐杖有这样的记载:“杖,俗称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老干为之,亦有方竹、剡藤为之者,光润可喜。”又据施鸿保《闽杂记》卷记载:“佛面竹,长一二杖,粗及把,节甚疏,每节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谓手杖。俗称定光佛杖。”明清的根艺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利用木根、竹根创作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摆设,而是将根雕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在民国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动荡不安的政局,支离破碎的国土,举步维艰的经济,加上不断涌入的西方思想,根艺的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靳朝晖《穿山登甲》

根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根雕艺术能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中存活至今,必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谓独特,首先表现在根艺与中国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不同,它采用了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材料、工具和技术,形成了其它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一是根雕创作是以根的天然形态为主,根据根的天然形态进行构思,先形后意,以形赋意。在受到材料的限制时,依势造型,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有着“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规律。二是根材本身的独特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当然也没有两根完全相同的树根。大自然赋予树根不同的面貌,这就决定了根雕的每件作品都是无法复制、绝无仅有的。三是涉及多种学科和边缘艺术,与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水墨画讲究虚实对比、浓淡疏密,根艺制作也是如此。这些拥有深厚内涵的文艺门类为根艺提供了土壤和营养。

根雕艺术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著名美术史家常任侠先生曾说:“根艺的历史,虽则久远,但在旧社会里,认识这门艺术的并不很多。”根雕艺术在悠长的历史中,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艺术创作的自由化程度,以及社会和生活条件等等因素的限制,总体上来说创作面是很窄小的,根雕作品除少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欣赏之外,人民大众与之无缘。而现代意义上的根雕艺术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时候的根雕艺术于理论上已逐渐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内涵也更加深刻,在全国形成了“根雕热”,各地的根雕民间组织应运而生,根雕的展会活动十分红火。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所提升,也更加崇尚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根艺在此时更为人们所接受、喜爱。现代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快速发展,都市化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繁华喧闹,让人们内心更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在不能时时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人们便把根、石自然美的艺术品供置于自己的厅院、卧室,看到它仿佛就像拥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品赏之余,向往大自然的心灵无疑得到了慰藉。这给根雕艺术带来了众多观赏群体和巨大的创作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针对传统工艺美术实施了保护和支持措施,传统手工作坊得到恢复发展,根雕工艺美术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特别是浙江、福建、上海、广西、云南、海南、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市。如浙江开化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根宫佛国,福建省闽侯县上街根雕市场,广西桂林根雕奇石市场、四川雅安芦山县根雕艺术城、德和根艺美术馆、吴杰根艺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第十三届根艺石艺优秀作品展,第一、二、三届“醉根杯”中国根雕现场创作大赛、“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等等,从景区、市场、艺术城、美术馆到各类展会、大赛,根雕艺术都在其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甚至成为了当地文化的知名品牌、支柱产业。根艺队伍不断壮大,根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业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体现了根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根艺的普及,根雕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现如今的根雕艺术,早已不是昔日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民间把玩,它成为被众人追捧的高雅艺术,以全新的姿态走进艺术殿堂。在国内被人们称为“神奇的艺术”,在国际上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根艺还被赞美为“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高雅艺术”,也被称为是一种“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无疑,根雕艺术已经成为我国艺术领域里一朵不可缺少的奇葩,也成为我国艺术领域的瑰宝。

但凡事皆有利弊,根雕艺术事业快速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首先,根雕工作者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这导致传统制作工艺滞后,技艺传承与创新力度不够,整体艺术水平有待提高;其二,根雕艺术创作流水线化,在市场空前活跃的情况下,根雕艺术创作者很容易迷失自我,在利益驱使下,容易抛弃根艺最初的遵循自然原则。一味迎合客户的需求,使得根艺品失去了天然野趣,失去了根雕的独特性,千篇一律,匠味十足。其三,根艺缺乏深度,根雕艺术本身是一门典型的慢功夫艺术,根艺就是所谓的“慢工出细活”。根艺从最初的选材、构思、雕凿、造型、到后期的配座、命名、保养,短需几月,长则要一两年,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深度的艺术品。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有些艺术家为求经济效益,为求速度,抛弃根艺的真谛,导致其作品缺乏深度。其四,根艺品销售渠道单一,根雕行业要想拓宽渠道,就必须打破禁锢自己的枷锁,不能只依靠“坐等客上门”。要借助当下便捷的网购平台,不怕透明价格、材质,去打造出一个迅捷的销售系统,如此才能保证艺术者的创作环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销售环境,实现根雕艺术的良好传播发展。

郑剑夫 《小青》

根艺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在时代洪流中,根雕艺术注定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从战国萌芽到民国的风雨中飘零,当时的大环境决定了根雕技术的发展。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艺术便是暖春中盛开的百花苑,欣欣向荣。根雕作为一种以根为材料再施以一定的雕刻技艺而形成创作成果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有这样的描述:“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映,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今,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但为什么是根雕艺术呢?是因为它有着浓郁的自然风韵也能体现出人的精神状态,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结合,这恰好符合了人们对自然、对精神的向往和追求。随着人们的精神品味不断提高、人们会对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出情有独钟的感情,这也不断促使根雕艺术向前发展。从国内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根雕市场规模达到42.50亿元,产量达到297.50万件,国内消费量突破270万件。近年来,我国根雕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长速度保持在15—20%之间。从国际上来看,全球根雕艺术品收藏兴起,2011年全球根雕市场规模为31.04 亿美元,2013年增长至35.87亿美元,2014年达到38.03亿美元,同比增长6.0%。可以看出根雕艺术品已经在市场上逐渐成为新宠,受到众多收藏行家以及普通百姓的青睐。这么庞大的需求量会使市场运作空间越来越大,收藏价值不断提高,也注定根雕艺术品会走俏,会走向市场化。

在时代大背景下,根雕艺术本身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千年的历史,使得根雕艺术在兴起、发展、衰败、重生、繁盛的过程中,不断取舍、吸收、创新,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根雕艺术作为特殊的造型艺术,它包括了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质量,从艺术转化为商品,首先必须看质量。其稀缺名贵的材质、独一无二的形态、精湛的技艺决定了它的外形上的质量;神秘悠远的韵味、深刻美好的内涵、独有的智慧决定它精神上的质量。根雕艺术品的质量直接决定其生存前景,同样也决定了根雕艺术的发展前景。“物以稀为贵”,根雕艺术是不可再塑和复制的,自然界中没有两块一模一样的树根,对一块树根也不可能有同样的创作,所以失去了这个,就不会再有一模一样的第二个。单从这一点看,根雕艺术品的收藏有无限潜力,根雕艺术的发展也充满光明。

为了谋求根雕艺术更好的发展,有人提出跨界发展。美学家、文艺批评家邵大箴就曾说:“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只有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才会受到关注”。如何使根雕与艺术链接,是当下必须进行的思考。根雕艺术跨界涉及的领域几乎囊括了绘画、建筑、雕塑、音乐、书法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书法的轻盈流畅,遒劲脱俗碰上根雕的自然淳朴、含蓄凝重,便有了气韵恢宏,造形多变的根书;又如国画的远虚近实、浓淡疏密碰上根雕的天生苍劲、凹凸弯曲,便有了灵动逼人、惟妙惟肖的根景……艺术内部的碰撞,产生了诸多可能,更好地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而艺术外部的跨界则打开了根雕艺术的另一扇大门。根雕与旅游的结合,推广了根雕艺术文化的传播;根雕与城市建设的相遇,使得根雕艺术更接“地气”;根雕与商业的交融,让消费主义时代的根雕艺术走出“高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可见现代的根雕艺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出门旅游的景区,参观的博物馆,看到的城市主题标志,使用的基础设施,乃至回家后的房屋建筑、日常家具等等,“随处可见”根雕艺术。以上所述,根雕艺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是好的,但也绝非一帆风顺,很多因素还是会影响根雕艺术的未来发展。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国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统艺术。或许有很多传统工艺像根雕艺术一样,在时代的沉浮之间,淹没或重生。根雕艺术正带着它独特的气质,在现实生活中传递着真善美,帮助人们寻找到初心,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永生不灭。根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是必然的,它将会在创作从业者的刀下,艺术欣赏者的眼中、大众的脑海里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方坚 《一品青莲(清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