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解「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

时间:2022-12-13 08:45:16 来源:觉悟兴时态

大家好,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解「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2)】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一、情结

荣格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联想测验进行研究的时候。1904-1911年,荣格通过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情结理论。在词语联想测验中荣格发现,当刺激词与病人心目中一些不愉快的事物链接时,病人回答的反应时间就会延长。这时,若将病人作出延续反应的词语选出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潜藏在表面下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就会发现充满激情的情结。荣格认为,人类无意识一定有成组的、彼此联结的情感、思想或记忆,而任何接触到这一情结的词语,都会引起一种延迟性反应。

荣格说:“情结这东西……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的聚集物。”

荣格说:“情结是由于创伤的影响或者某种不合时宜的倾向而分裂开来的心理碎片。如联想实验所证明的那样,情结干扰意志意向,搅乱意识过程。它们起骚扰记忆和阻碍一连串联想的作用。它们能在短时间里围困住意识,或者用潜意识影响言谈与行动。简言之,情结的行为就像独立体,具有一个尤其在非正常工作思想状态下十分明显的事实。”

说情结是“人格碎片”,是因为它从完整、和谐的人格内部分离了出来,失去了与人格整体活动的一致性,成为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人格结构,并且它本身又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格子系统。这一系统通常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内在性、自主性、情绪连结性和动力性。比如,当一个人情绪失控的时候,正是这一子系统在发生作用。它是独立的、完整的,即意识不参与控制的,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法控制的。其内在性是指它的内部活动过程并不易被我们的意识所觉察,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别人的某一句话所激动?为什么容易被某一件事所激怒?而另一个人则不然。无意识中什么在起作用,我们意识上并不知道。其自主性是指不易受个体意识所控制,而是受其自身的机制所支配。其情绪连结性则是指它总是伴发着强烈的情绪或情感,并对个体情绪产生较强的影响作用。

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不同,荣格认为,不能把所有的情结问题都归结为童年经验或性发育之上,情结应该有着更深刻的起源,这就是来源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来源于原型。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在童年并未遭受创伤、性发育也未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却仍为情结所困惑。由于情结深深植根于个体潜意识中,以至于它和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荣格认为,情结是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所以,情结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

从临床意义上来看,情结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原本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原型作用、创伤性经验、情感困扰或道德冲突等,都会导致某种情结的形成。当外界生活中或内心世界中某些“扳机”式的诱因一旦撞及这些内在情结,就会引爆。事实上,存在于人们人格中的情结很多,但不一定个个都被引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世界的诱因。但在另一方面,即使它不被引爆,可能也会以更加不为意识所注意的方式在发生作用。情结爆发后,可能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它的作用并不一定就及时结束,那种波形作用方式还会存在。存在的强度或大或小则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过分认同自己的情结,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病症。

荣格说过:我们拥有着情结,情结也在拥有着我们。

二、原型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通过意象表现出来。

荣格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原型上,其中研究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是男人潜意识中的女人心象,阿尼玛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阿尼姆斯是女人潜意识中的男人心象,阿尼姆斯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阴影是人潜意识中与自我相反的心象;自性是人心灵的中心。

如果简单的说“原型”,应该是一种心灵结构的构成元素,它包括两个方面:形式和力量。而且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意象”,一种导致个体行为的功能模式。

当然作为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原型似乎无法被“理性”所验证,然而这个概念也许只是一个指代作用,关键不是证明存在,而是利用其“去消除投射,以便将个体因投射而无意丢失的原型内容归还失主。”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结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感觉到。”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

许多原型都能在历史或是神话人物中找到再现,英雄原型正是此类。从根本上说,英雄原型是通过自我与历史人物形象重合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说到英雄就不得不提“邪恶势力”。而小丑原型的目的就是要阻止英雄前进的步伐;除此以外还有类似如动物原型,阐述人类与动物界的关系等等。

有部分原型属于很难说清楚的一类,比如“原初的男性”这个概念,在西方宗教中以亚当为代表;还有就是神的原型,其代表着人类对于了解世界的一种渴求,寻求对于一切发生事情的解释以及赋予生活以目的与方向。

三、阴影

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一。阴影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人格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深刻理解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都将使阴影朝着有利于人格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荣格所说的“自性”的实现。

精通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荣格,熟知受到压抑的潜意识世界。但是他认为从个人心理上的压抑所建构出的潜意识观点,说服力不够。因此他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的范畴包括神学、梦和精神病的解析,以及儿童与远古人类的绘画,这些使他推断出更深一层潜意识的存在,并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组储存形象的记忆。荣格将这些共通的、并且在所有文化中都能找得到的形态,命名为原型。荣格认为,阴影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型。这个重要发现,使他与弗洛伊德长久的师生关系画上了句号,自此以后,弗洛伊德视荣格的学说为弗洛伊德学派的异端。

荣格认为阴影代表相关的情结和被压抑的能量,弗洛伊德则称它为本我。阴影,正如荣格所认为的古往今来以不同的原型出现在神话和传说故事中,例如“黑暗中的兄弟”(Dark brother)、双面人、双胞胎(其中一位流露出邪恶性格),以及第二自我(alter ego)等等。荣格起初认为阴影是抽象不明的,但是随着解析他自己和病人的梦境,阴影的概念便逐渐具象化起来。早在1912年,荣格就已提出“心灵的阴影面”之后他也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阴影的概念,诸如受压抑的自己、第二自我、自我的黑暗面、疏离的自我、子人格等等。

1917年,荣格在《论潜意识心理学》这本书中,称阴影是“内在的另一个我”、“潜藏另一性别的人格特质”、“内在令人讨厌的次级部分”,或者是“让我们感到难堪和丢脸的另一个我”。荣格把阴影定义为“负面的人格,也就是所有我们痛恨、并想隐藏起来的令人厌恶的特质,阴影也是我们未充分发展的功能和个人潜意识的内容。不过,要补充的是,尽管阴影看起来和我们现实环境持有的看法及价值观有所冲突,但阴影的本质并非是不好的。

荣格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阴影,而且它在个体的意识生活中具体表达得越少,它就越黑暗、越密集。如果一种低劣的东西能被意识到,个体总是有机会去改正它。而且,阴影总是与(意识)不同的兴趣相联系,所以它经常要遭受矫正。但是如果它被压抑,并与意识隔离开来,它就永远不会被修正,从而就倾向于在潜意识的某一时刻,突然地爆发出来。从各方面来看,它形成了一个潜意识的障碍,阻碍了我们最没有恶意的意图。”

正午时,阴影最短,然后随着日照减少而拉长,到了晚上,则到处都是阴影。我们心灵的阴影也是这样产生的。我们清醒时,阴影很少出现,但我们入睡后,阴影变得非常活跃,并潜入我们的梦境中。

四、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的术语。指的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底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是经由遗传获得的,由全部本能及其相关的原型组成。本能体现精神的动力方面,原型体现本能的意义,是本能在人精神中的存在形式,决定人的行为的未来倾向和可能性,两者协调一致。它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自主性、自律性、动力性和目的性等,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创造力起着制约作用。虽处于潜意识的最底层,但无时不在寻求表现,若其内容未被意识同化,则会通过宗教、神话、艺术、梦幻和象征等表现出来。

例如:“怕蛇”“怕黑”等人类共有的特质。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潜意识的区别在于:个人潜意识是个体因为社会道德等因素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那些被遗忘和不愿觉知的部分;而集体无意识则是我们一直都未曾意识到的东西。集体无意识不是需要征服的内容,而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屿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岩石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性、最神秘、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已经先天的被他具备了。这种心灵的虚像和与之对应的客观事物融为一体”。 集体无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共同经验,它的内容对于所有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普遍共有的,且内容基本相同,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荣格还认为,集体无意识并非来自个人的经验,不是个人所习得,而是人类在历史进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通过遗传而先天存在的原始意象和本能。荣格之所以将其称为“集体”的,是因为他并非由个体或多或少的特殊的内容构成,而是“由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构成,由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所构成。”

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他表现为自性化的过程,即个体的精神由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统一状态向着充分分化、平衡和统一的人格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以“自性”(Self)为最终目标。

五、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集体潜意识的原型之一。

人格面具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在古典时代演员戴的面具。因此,人格面具是指当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时所佩戴的。人格面具涉及到社会对某种性别的人的角色、一个人所处的发展阶段(如青春期、中年期等)、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工作或职业的看法。在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人格面具,并且在某一时刻可以同时戴上几个人格面具。之所以叫做人格面具,是因为它表现的并不是某个人人格的本来面目……这个原型类似演员所带的面具,指的是公共场所显示对自己有利的形象。换句说法,它是用其他人认为所该采用的方式以对抗世界的体系……各行各业固然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格面具,然而这个面具的危险性在于,一个人和他的人格面具常常合二为一了。它的好处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可以使人的生活更为自由些,也较少受人打扰……为数不少的人过着双重生活,其中一重由人格面具主导,另一重则满足其他方面的心理需求……

人格面具既然涉及个人对外部社会的顺从和适应,便显然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和作用。荣格把人格面具说成是集体潜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型之一,显然也含有对其“现实性与合理性”的充分肯定。

荣格对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十分警惕,因为他深知这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危险。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荣格有充分的条件和大量的机会去研究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为他的许多病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受害者。这些人通常都是些有很高成就的社会名流,但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在分析治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欺骗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而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罢了。经常,他们都已人到中年时,才突然感到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带来的危机。

在荣格看来,对这些因人格面具过度膨胀而身受其害的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抛开自己的人格面具,回归到更具统摄性的原型即自性原型,这样来获得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不能“超越”自己的人格面具而找到自己的精神皈依,他们便完全有可能走向精神的崩溃。可见,完全认同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完全被自己的人格面具所 “吞噬”,并不是“自性化”议题中应有的意义。

六、阿尼玛、阿尼姆斯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两个原型。

通常来说阿尼玛是主体内在的阴性气质,阿尼姆斯是主体内在的阳性气质。每个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女人,当没有注意到她时,常常会在周围的女性身上去寻求她,甚至想要占有和支配她,就好像她是自己的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往往在别人身上看到欠缺又渴望的自己的投射,而不是真实的对方。同样,每个女人心中也住着一个男人。所谓的一见钟情和遇到“对”的人,常常是我们对另一半充满幻想,而看不到真实的对方。时间久了难免会有失望、碰撞和冲突,所以痛苦也随之将至。这时我们将会开始探索和了解自己,走上整合与成长之路。

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而把男性的阿尼玛和女性的阿尼姆斯称为“内部形象”。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中男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特质,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雄性激素也分泌雌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的倾向。

被阿尼玛统摄的男人的特点是虚荣、喜怒无常、感情易受伤害。容易因小事儿而生气,还有其他一些消极的女性品质。 被阿尼姆斯统摄的女人非常固执己见、喜欢自己说了算,还有一些其他消极的男性品质。此类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

荣格认为,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构建男人和女人心灵结构的最根本的基础材料。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同,不是男人完全是阳性的,或女人完全是阴性的。意识自我与身体拥有同样的表征。男人将心理结构当中的意识自我认同为阳性,他的阴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玛意象。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因为她的意识自我认同为女性,而她的阳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姆斯意象。我们的家庭、社会和文化都在强化这种认同意识自我与身体表征的认同。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意象充满了心理能量,因此它们能从情感和情绪上掌控我们。结果就是,这些被投射的意象对我们而言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背负着投射的意象的人对我们而言显得特别有魅力,或特别令我们厌恶,正如磁铁之间的相吸或相斥。投射本身并没有好与坏之分;是我们如何对待它,才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拥有爱上一个人的体验,是让我们敞开心扉,迎接新的事物和经验的体验。它能丰富我们的人格以及情感生活。不管结果是快乐还是不快乐,生活就是如此,永不停息。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爱上一个人是很自然而美好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生活,无疑是贫乏的。

丁俊贵

2022年10月10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