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解读剧本《哈姆雷特》电子版「解读哈姆雷特」

时间:2022-12-01 09:49:20 来源:晚听南风

大家好,解读剧本《哈姆雷特》电子版「解读哈姆雷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剧本通过丹麦王子的复仇故事,塑造了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传说不朽。人物性格复杂,内涵丰富,学界的评价一直是众说风云,因此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历史想象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歌德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么也可以说“说不尽的哈姆雷特”。

不过文学史上对哈姆雷特性格中忧郁和延宕或者犹疑的特征几乎是公认,忧郁和延宕是我们理解哈姆雷特形象的关键。剧本是怎么表现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的呢?

首先,忧郁和延宕是密不可分的。忧郁是哈姆雷特延宕的复仇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情绪和思想状态。理解了忧郁,也就把握了他性格的本质特征。正像马克思所说:“没有丹麦王子的忧郁就没有王子本身”。

所以下面我们集中从忧郁的问题入手,讨论哈姆雷特的形象。

剧中一开始描写丹麦国内动乱不安的局面。人们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迪斯为权势所诱惑,谋杀了亲哥哥,夺取了王位,还霸占了王后,也就是他的嫂子,还企图以毒辣的手段治王子,就是他的侄儿哈姆雷特与史蒂。

克劳迪斯是一个为欲望吞噬了仁慈之心的奸雄,一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他象征着文艺复兴后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受这种道德观念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后期,欧洲社会许多人都从恶如流,世风日下。

这是一个社会变革,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动荡混乱的时代。正像哈姆雷特眼睛里所看到:克劳迪斯的周围 “一万个人只不过有一个是老实人。”他的母亲以及王后乔特鲁德经不出情欲的诱惑,在丈夫去世后不到两个月,就不顾当时禁止叔嫂通婚的道德约束,委身于新王克劳迪斯。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如今呢,好多也就成了克劳蒂斯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变得世故而圆滑,毫无是非曲直之心。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欲火炎炎地窥视着丹麦的局势,随时准备被夺取丹麦的王位,侵吞邻国的领土。

它代表了一种不顾一切的冒险与掠夺的精神。一个为个人私欲所驱使的世界,自然会将上帝的仁爱踩在脚下。难怪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都象征性地告诉人们,这是一个面临信仰危机、精神危机的颠倒混乱的时代。

从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面对严酷的现实,哈姆雷特就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他是一个“忧郁的王子”。这些描写一方面指出了哈姆雷特性格忧郁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坚决地揭示和批判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人心不古,动荡不安的现实。

然而事实上,哈姆雷特原先并不是一个忧郁的王子,而是“快乐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的时候,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个时候,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说,“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特别为文学史家们所称道的是哈姆雷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的议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些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对人与社会所寄托的美好理想,也足以说明他曾经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剧本一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那仅仅是通过哈姆雷特对过去的追忆呈现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快乐王子”在剧中也不存在,那不过是追忆中存在的哈姆雷特的过去。实际的情况是剧本一开始,世界已经是“颠倒混乱”,人们噩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哈姆雷特一上场,就一方面愤激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另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着生活于其间的人。

他感觉到肩上担负着为父复仇,重整乾坤的重任。然而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感到了自己力量的微弱、个人的渺小甚至人性的黑暗,因此也感到了复仇任务的艰巨与艰难,乃至生命的无意义。快乐的王子就变成了忧郁延宕的王子。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个终极性的疑问与矛盾。焦虑、迷惘、惶惶不可终日的那种情绪,伴随着他延宕的为父复仇的全过程,精神上的忧郁、困惑,行动上的延岩,犹豫使他成了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活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穷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这不变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诚然,哈姆雷特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但是又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真实性。因为他看到的人的恶欲冲动以及“颠倒混乱”的社会,有其历史的真实性。

该剧也因此拥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历史警示意义。同样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哈姆雷特性格的忧郁延宕也象征性地表达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中人对自我认识的困惑与迷惘。

中世纪的欧洲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上帝与教会去安排,特别是对上帝的依附使他们获得了生存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文艺复兴后,人们的宗教观、世界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旧道德规范的破除,人们感到了自由与解放,并以为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便是人在自我发现时发出的对自身的一种赞美。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对巨人的描写,那是抒发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人们的乐观、自豪与狂喜的一种心态,也是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者理想的表现。然而这种乐观的情绪很快被现实的严峻所驱走了,他们遭遇了现实的严峻、生存的困境,感到了前途的渺茫,一时间不知道走向哪里,于是精神上充满了焦虑、困惑与迷惘。

所以哈姆雷特的忧郁延宕实在不只是他在面临复仇的外在障碍时出现的软弱与退让,也是他在感悟到人的自我力量的渺小,对人的前景感到迷茫时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外显。忧郁、延宕也不单单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哈姆雷特性格特征的表现,而且是文艺复兴后期人们信仰失落、精神迷惘时进退两难的心态的一种艺术象征。哈姆雷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我理解的复杂、矛盾、迷惘、困惑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探索的基本原型,这也是哈姆雷特形象不断被解读,而且常说常新的原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