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欧阳中石与书法艺术馆「书法大家欧阳中石简介」

时间:2022-12-15 17:57:17 来源:美术观察

大家好,欧阳中石与书法艺术馆「书法大家欧阳中石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李福顺


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先生,1928年生于山东泰安之望山胡同。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专攻中国逻辑史。现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授及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先生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对晚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书法艺术,虽已誉满中外,仍苦心钻研,乐此不疲。

一、创建书法博士点

据我所知,首都师范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书法博士点的单位,欧阳先生又是全国首任书法博士生导师.1998年夏,已经培养出首批高质量的书法博士。余不才有幸与先生同在“艺术学”博士点做导师(先生带书法博士,不才带美术史论博士),当然,先生德高望重,通洽古今,名副其实。不才滥竽充数而已。不过令我感到幸运的是,近水楼台,可以经常登门向先生请教,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在多年交往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先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又极谦虚。凡约商教学或其他工作,从不耳提面命,总是细心听取晚生的浅见,颇令我汗颜。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先生对书法博士的传带,总是从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入手,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好字,还要广泛学习文史、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把握书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站在高起点上撰写博士论文。先生反复强调书法绝不仅仅是写字,她更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全面反映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学问。

正因为先生有这种指导思想,所以他带出来的博士生,都是具有全面文化修养和把握本学科研究主流的富有前瞻性的人才。1998年夏,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也是全国首届书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在校书法研究所隆重举行,聘请冯其庸、史树青、沈鹏、陈玉龙等名家做评委,我也有幸忝任评委。两位博士生的论文,得到与会评委的一致好评,有的评委甚至说,至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如此高水平的书法论文,我也有同感。论文答辩顺利通过,现已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确认,两位书法博士已走向社会。令人感动的是,欧阳先生在答辩会开场白中,坦诚交底,先生说:带书法博士,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我诚惶诚恐,十分不安。教法是否对路,产品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实在没有把握。培养书法博士,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请评委们不吝赐教,严格把关,不仅对学生有好处,对我自己也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简短的开场白,没有客套,不设虚语,令人肃然起敬。我从评委们和与会者的目光中,深深体会到大家对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我从中受到诸多启示,明白了许多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欧阳中石先生为《美术观察》创刊二百期题词

二、当代书坛与欧阳中石

当代书坛异常活跃,有立足传统参与己意者,有锐意创新不顾他人指责者,有使汉字回归图画者,有按西方抽象派绘画的思路书写汉字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作为我国当今最早的书法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的欧阳中石,也有自己的书学主张和做法。先生认为,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艺术创造,远远不只是一种图案的组成,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把形象的美组合在一起。不可想象,不成字、不成文的一些笔画的组合便能成为书法艺术。所谓书法艺术,就是必须写的是字,字与字间必须连属成文,能表达一定的含义,书写时必须把文字的含义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予有力的表现与充分的抒发,才有可能创造出艺术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是内蕴丰厚、意境深邃、有感情、有活力的,一句话,才能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可见要把“写字”提升到“书法”的高度,必须在汉字自身的基础上作更多方面的琢磨,向更高的心境探索。先生对各种探索都不抱成见,均取欢迎态度,一时不被理解的事物,不一定错,只是各人的理解不同罢了。见仁见智,彼此不必强求同一。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学问。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会写字,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只有具备了书法家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又不断地实践,进而得到社会承认后,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所谓素质和修养,首先是文化素质和修养,“画者文之极也”。绘画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集中表现,何况书法!试想中国历史上哪一位书法家不是具有高深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当然,书法专业的素质和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便不能成其为书法家。东晋书圣王羲之之所以在书法上获得崇高地位,一是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二是他在书法方面集前人之大成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讲了一个故事,庾翼(字稚恭)年青时在书法方面与王羲之齐名,但后来王字独盛,庾犹不忿。在荆州给京城的朋友写信,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书。吾须还,当比之。”庾翼后来是否回京城(今南京)与王羲之比试过,笔者已不得而知,但有一件事实已成历史定论,王羲之成功了,他的书法成为一代高峰,万世楷模。而庾翼的书法,后世很少有人知道。“家鸡”终于没有斗过“野鹜”。原因何在?唐太宗评价王字: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孙过庭《书谱》亦云:

元常(钟繇)专攻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攻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非无乖互。

张怀瓘的评价则更高:

无所不通,独质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则逸少为最。

总之,王羲之的成功在于,将全面修养与独创集于一身。欧阳中石先生似乎走着近似的道路。

欧阳先生的书法,“耀古抗今,当代流行”,多半也是因为“博涉多优”的结果。先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专攻逻辑思想史,兼及文学和戏曲,为京剧大师奚啸伯派巨擘。他的书法,远学二王及史籀、秦篆、汉隶、北碑、欧、颜、柳、赵等历代名家。近师武法师和吴玉如先生。法师和吴先生一生耐于清贫,与世无争,终日与书为伍,学识渊博(顺便插一句,1978年冬,“四人帮”被粉碎后,我曾经到北京牛街吴玉如先生住处,向吴先生学习过《说文解字》和《后汉书》,对吴先生的学识及其为人,有所领会)。这些都给欧阳先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多年回避称誉,尝以“甘居人后”自乐。直至1988年,先生仍然是一位副教授。

欧阳先生的书法,以雅俗共赏为其最大特色,博涉多优,行家看后,服其渊源有自;外行看了,喜其可赏可认。先生在某大学为研究生讲授书法时,说自己对于书法艺术“刚刚入门”,“知之甚少”。先生并非故作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学然后知不足”的肺腑之言。先生在书法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追本溯源,殚精毕智,仍觉中国书法深不可测。先生的书法能融古今名家之长,自出机杼。楷书端严中寓隽秀,行草书秀丽中含浑厚。先生以行草书见长,对王字的清雅隽永,唐楷的格法,五代、宋人的尚意,明人的尚趣等等,先生都尽力融合之。先生较少写狂草,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原因是,先生认为,对书法艺术首先应考虑它的群众性、实用性,广大的“外行”是上帝,书家字的优劣,固然需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但专家间见仁见智。最终的评判者还是广大的“外行”,是实用效果。书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他们。乡村的对联、斗方、匾额,婚丧嫁娶所需婚帖、青仗之类,无不使用书法。城市所用则更广,到处可见的商店匾额、招牌,铺天盖地的广告,有些虽然使用美术字,但相当多的还是使用传统书法,名家书法仍具有轰动效应。凡此种种,哪一件不是“外行”所请、所观、所评。书法首先要让多数“外行”看懂,懂然后解其意,然后品其味,然后赏其美。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出新”,恐怕不是书法的正路。当然,先生并不排斥各种试验,只要社会上有人欣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毫无强人同己之意。

愿先生青春长在。

欧阳中石主要著作:

《书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学书概览》(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书论会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的书法》,高等印书馆1991年版。

《书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书法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书法史鉴》(合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书法美的探索》(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逻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文学概论与艺术概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逻辑史》(唐明卷)(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艺术概论》(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李福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原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6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