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知识:记安徽画家廖新

时间:2021-09-04 13:45:02 来源:

记安徽画家廖新

近年来,安徽绘画界颇为活跃,并时有新人崭露头角。然而,经常关注安徽绘画界的一些人士却有一个遗憾的发现,那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一直活跃于安徽画坛上的青年画家廖新沉寂了。自从廖新在1992年文化部举办的“国际中国画大展赛”和1993年香港“中国文化精粹博览会书画大赛”中连夺头奖,这位从大别山腹地走出的画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当时,著名美学评论家穆孝天就曾这样评价廖新的画作:“以纷繁而起伏的节奏、优美而又奇特的造型表现了心中蕴蓄的山山水水……用笔却较生辣,用墨亦颇润泽,抽象中含有具象,浪漫中充满憧憬式的沉思、遐想,时时流露出三湘风味。”

然自90年代末,我们在媒体上就很难再见到关于廖新的消息,在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展览和赛事中也很少能找到他的作品。

其实,这几年打听廖新的人不在少数。这其中,有朋友,有同道。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沉寂后的廖新并没有从大家的脑海中消失。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一个词———影响力。这个词用在廖新身上十分妥帖。

直到去年初夏,廖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安徽有线电视人物专访频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廖新。廖新的身份依然是位画家,但已不仅仅是画家。从电视字幕上,我们得知现在的他还是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艺术系主任,并获得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作为朋友,也作为廖新艺术成长道路上的见证者之一,看到他取得的成就,我十分高兴。

廖新生于湖南。为支援安徽三线建设,他父母带他从湖南搬到大别山腹地。他生活在大别山上,喝着大别山的水,沐浴着大别山的阳光,吸收着大别山的灵性,一天天地长大。多少年来,他总会回忆起小时候生活在大别山的情景。那时,面对大别山的重峦叠嶂、潺潺流水,他心中不时地涌动着一个欲望———要将这一切诉诸笔端、绘于纸上。是天意,也是天赋,让孩提时的廖新决定走上漫漫的从艺之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三湘文化基因,成就了他如今的绘画艺术。一个从没有条件开设美术课的学校里走出的孩子,一个最初只能凭着天赋、梦想与执著而用铅笔在纸上“涂鸦”的孩子,如今终于赢得了命运之神的眷顾。

上世纪90年代,廖新在画坛上声誉日隆。而这并没有让他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孜孜前行。

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是许多国画家面临的两难问题。对此,廖新认为,在坚守中国画最本质的笔墨特性的同时,吸收西方的绘画材料、表现技法及现代艺术理念,来表现当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是让中国画焕发活力、大放异彩的关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廖新找到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方法。而他近期的作品,无疑是他对中国画创新理念的生动诠释。

潜龙在渊,厚积薄发。沉潜多年的廖新,值得我们期待。(附图均为廖新的作品,上者为《幽空禅生》,下者为《蒙养化禅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