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百科:赏读刘麦收的山水画

时间:2021-09-04 17:45:17 来源:

赏读刘麦收的山水画

近年,刘麦收在新疆国画界可以说是脱颖而出。朋友多次向我提起他,说他的山水画大气厚重、灵秀苍润,说他人缘好、运气佳、画卖得好。我听后只是笑笑,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2008年国庆节长假期间,我在人民公园第一次见到刘麦收的山水画展。他展出的六幅作品,画的都是天山胜景。画面苍松挺拔,雪山高耸,飞瀑直下,溪水奔涌,毡房、牛、羊若隐若现,让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正如北宋画家郭熙所言:“如真在此画中……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从那以后,我和刘麦收的交往逐渐多起来,对他和他的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以为,刘麦收山水画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然的灵气。而这自然的灵气,又源自他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大量的写生。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麦收认真遵循这一创作法则。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雪山,多画苍松,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早年在天山当了八年兵,每天都要面对雪山、面对松林。他随身带着一个速写本,每当训练之余,就掏出来对着雪山、松林、毡房画。久而久之,他已完成了数本写生稿。

如今,少有画家去天山采风。即使去,也大都很快就回来。像刘麦收这样,长期在天山深处收集创作素材和写生的实在不多。然而,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刘麦收常年生活在天山深处,体验生活,对天山的雪山、松林等景物了然于胸,因此画天山景物时总是能得心应手。

在刘麦收的画室里,我曾看过他当兵时画的几本写生稿。这些写生作品,线条流畅,物象生动,充满激情。他现在的山水画多是根据这些写生作品创作的。在他的《鹿语神木园》(见上图)中,几棵粗壮的树木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几只鹿在林间悠闲地走着。树木用笔厚重老辣,用墨浓淡相宜,给人一种苍浑感。鹿设色优雅,点缀了整个画面。正是因为根据写生素材进行创作,所以刘麦收的山水画才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他用实践证明:山水画家只有深入生活、大量写生,才能绘出自然生动、具有鲜活气息的作品。

对于绘画语言,刘麦收也有自己的探索和追求。他注重师法自然,又善于向前人学习。其山水画主要借鉴了陆俨少、谢家道、王文芳等人的技法。如他的山水画《风起云涌》,通过巧妙运用墨色,形成蜿蜒曲折的留白,有很浓的“陆家云水”的味道。他的吐峪沟系列作品《红谷幽居》、《古老家园》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王文芳的某些绘画技法。而他表现天山的山水画,技法则明显取法谢家道。如他的《雪岭晨辉》(见左图),雪山以留白法绘出,树木挺拔,设色淡雅,很像谢家道的画风。对于这种“很像”,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好,有人说艺术贵在创新。而我以为,刘麦收的绘画路子是对的———在没有完全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前,能画得像某个名家的画也着实不易。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张公者对话龙瑞的文章。龙瑞在对话中毫不隐讳地说,他的画学的是黄宾虹。他说:“转眼我60岁了,现在我的画基本上还是黄宾虹的路数。黄宾虹的艺术比较贴近中国文化的本体。他不是太注重外美,但是很注重内美。他用很多中国文化的概念来诠释笔墨,这点正是我们所缺的。那是不是我的画就永远画得像宾虹先生的面貌?这个呢,不要急。有很多人就说,跳出来。出来当然容易,下一张就可以跳出来,但是跳出来后,你还有什么呢?中国其他艺术都是这样的,书法也是这样的。王羲之还学卫夫人、还学钟繇,颜真卿还要学虞世南、还要学张旭,从来不隐讳。这是中国的文化现象,是共性的需要,也是中国艺术的必由之路。”我想,这段话也正是刘麦收的心声。

最近,刘麦收创作的胡杨系列作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与新。他多次到塔里木河两岸、准噶尔盆地、木垒等地的胡杨林里写生、创作。他笔下的胡杨参差错落,斑斑驳驳,如梦如幻,用笔凝重、沉净,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刘麦收才四十多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他在绘画上求变求新的机会还很多。相信,他的画作会越来越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