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收藏:潘师升《墨竹册》

时间:2021-10-15 17:45:06 来源:

潘师升《墨竹册》

近人昆山王德森旧藏清代画家潘师升《墨竹册》,五年前笔者购获于“苏州文物商店艺术品竞买会”。此册系折叠装,画系纸本,每页纵27.5厘米,横33.5厘米。装裱前画心或因遭水浸漫,局部有残损,经装裱配补之后,几可见其原貌。按此册的现状及装裱的材质、工艺、形式来看,装裱的时间应在清末民初。由于装裱工艺地道,加上保存得当,裱褙及配补处至今未有脱落。可见此册收藏者于文物的爱惜之情。

有关画家潘师升其人其艺,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

潘师升(1770-1829)【清】字竹坪,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官户部员外,与夏为书画友,亦善兰竹,下笔清劲。家藏名迹甚夥,有管道升画竹长卷及吴镇一叶竹。卒年六十。

blob.png

潘师升《墨竹册》

从中可知潘氏生在清乾隆三十五年,卒于清道光九年。江苏苏州人。官户部员外郎(朝廷掌管户口、财赋司副长官)。交游:与以画善兰竹著称的夏羽谷()友善。艺能:善写兰竹。家富名迹收藏。

潘氏墨竹六开,图上均无款题,分别钤有“竹坪氏”、“臣师升印”、“平江潘氏”、“师升印”诸姓名印章,或钤“诗情画意”、“墨态写意”闲章。纵观所写墨竹用笔洒脱爽劲,落墨润泽,发竿挺秀,布叶清利,具萧疏清逸之气。取法应在元管仲姬(道升)、吴仲圭(镇)、明夏仲昭(昶)之间。故画史记载称其“亦善兰竹,下笔清劲”良有以也。

blob.png

潘师升《墨竹册》

此《墨竹册》首页右镶纸上有收藏者王德森墨书浮签(见图一右),记曰:“潘师升,字竹坪,元和人。户部员外,与夏为书画友,善兰竹。乾隆庚寅生。耕砚田斋笔记”钤“昆山王德森藏”朱文长方印记。又《墨竹册》末页图左下钤“岁寒老人家藏”白文方印(见图二左),可见藏家对此册的爱惜和珍重。有关王德森其人其事,读近人诗集和今人所撰苏州艺文史料中多有述及,在此摘引如下:

王德森(1856—1943),字严士,又字漱六,号岁寒生,晚号岁寒老人,江苏昆山人,寓居苏州。王氏“隐于医,精幼科,著有《保赤要言》。又娴于文学,工诗文,性嗜书,富收藏,尤好搜集乡邦文献。”王氏又好与书画家交游,1929年尝为苏州画家颜元(1859-1934,字纯生,号半聋居士。山阴任伯年弟子,画善人物、山水、花鸟。现代油画家颜文梁之父)撰《半聋居士生传》。晚年喜以写竹为自娱。

王氏搜集的乡邦文献,有如旧藏明刻《庄渠魏先生遗书》十六卷,系明昆山魏校(字子才,号庄渠。弘治进士)撰,嘉靖四十年苏州知府王道行刻本。藏本中有其书跋三则,末一跋云:“甲寅(1914年)夏得此书于娄东,其第十三卷内页数错乱者,先友赵仲宣明经诒翼为正之,而脱一页无补也。今始借得娄东叶伯云茂才所藏本抄补全之,四年遗憾至是始释,为之一快。戊午(1918年)仲秋昆山王德森识于吴门市隐庐,时年六十有三”。可见他于收书、藏书之余,还致力于校勘之学。王氏又凡遇有藏于他氏不能得之善本,辄借而录之。如其抄录邑人潘道根(1788-1858,字确潜)《隐求堂日记摘抄》手稿六册,今存苏州大学图书馆。自著有《岁寒文稿》、《岁寒诗稿》皆有刻本行世。近人曲学大家吴瞿安(梅)尝为其《岁寒文稿》作跋,略云:“……丈一老明经耳,而穷年铅椠垂老不倦,一言月旦,尽成文献。此岂当世显著者所能从事乎!”对其收集、保存文献的热忱推重备至。近代学者、诗人钱名山(振)《名山诗集》收有《赠昆山王严士德森》长歌,其中有句“《岁寒》一集满人间,名论应须百回读。”见重亦复如此。

观此《墨竹册》,不能不探究王氏因何对已残损的《墨竹册》会如此地见重珍惜。究其原因,约有二点:其一,考昆山画人,自明代夏昶(1388—1470)起,以善画墨竹而负“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闻名天下。继有归昌世(字文休,号假庵)、归庄(明诸生,与同邑顾炎武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亦俱以善写竹著称艺苑。再传至清代,有夏昶后裔夏大易(兰巢)、夏廷香(野村,大易子)、夏(号羽,廷香子)、夏东旭(子),一门累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均载有小传),均以擅写墨竹而著名画苑。夫画竹之艺,竟然在一地(昆山)代有传人,且名家辈出,此亦艺林之佳话也。故王氏“七十后学竹”(王氏绘《墨竹》所钤印章),当亦是受上述之影响。其二,《墨竹册》作者潘师升系元和人,元和、昆山两县在清代同属苏州府。故王氏与之应有同乡之缘。

这些便是“尤好搜集乡邦文献”的王氏之所以珍惜并收藏此册的大致原委。

从上述“岁寒老人家藏”清人潘师升《墨竹》图册这一事例来看,其中使人深感可贵者有二:潘师升其人其艺虽画史有传,但其画迹至今已罕见。此册幸得收藏者呵护不失,才使我们至今能观赏到潘氏墨竹“下笔清劲”之风采,并为书画鉴定留下了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此其一也;再则,此册系岁寒老人王德森旧藏,此老为搜集和保存乡邦文献堪称不遗余力,其爱惜文物,保存文献之精神委实难能可贵,委为后世文物收藏界之楷模。此亦便是我购藏此册的主要原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