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收藏:忆吴玉如先生

时间:2021-09-15 07:45:19 来源:

忆吴玉如先生

近日整理有关书法作品及信函时,再次翻阅了吴同宾先生的来信和吴玉如先生题词的书法作品,14年前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blob.png

吴玉如书法作品欣赏

吴玉如书法作品欣赏

那是1982年3月,我正筹备昆明青年书法学习组(即昆明青年书法协会前身)。吴玉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恩来总理同班。曾先后在南开大学、津沽大学执教。因久慕吴玉如先生书艺人品,拟聘吴老为书学组顾问。聘书寄出后,4月7日就收到先生次子吴同宾的来函及先生为书学组成立的题词。同宾先生在信中说:“贵组聘书收到,多谢。家父自去秋以来,即患病卧床,握管维艰,全国来求书者,月达百函以上,实无以应命。贵组远在万里之外,又系青年组成,故勉强为书一条幅,聊作纪念而已。兹挂号寄奉,请检收,收到盼示。”这万里外的信函实在令人感动,再看那“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条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青年学子的期望,这是吴老85岁高龄的墨宝。整幅作品章法险奇,正文及落款一气贯之,且大小字体各取一行,印章略偏左侧,起到均衡的效果,这种章法在一般书法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先生用笔潇洒自如流畅,但结体却严谨而有法度。不达到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界,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吴玉如书法作品欣赏

吴玉如先生10岁左右开始临池,先学苏东坡、黄山谷、赵松雪,后又学米芾、李北海。在此基础上,他又上溯二王,最后旁涉欧、褚,中年后,又潜心北碑,以沉潜内含的气度,出人晋唐,浸淫北魏,融两者为一体,会众芳于笔下。先生原名家禄,玉如是他的字,后以字行,晚年自号迂叟,安徽泾县茂林人。他平时精究学问,于经史小学及诗词古文无所不窥,教育界前辈知名人士如严范孙、张伯苓、章士钊等对于他的学问都曾有过赞誉。吴玉如先生以为一个人的学问修养和人品道德是学好任何艺术

的前提,书法尤然。平时,先生在课徒之余常谆谆教诲说:“写字只是读书人的副业,只要有深广的学问,端方的人品,再加上临池的功夫,是必定能够成功的。否则但凭写字单一功夫,虽能得其皮相,于境界格调则终隔一层矣。”吴先生知人善诲,热心于书法教学活动,平时奖掖后进,不遗余力;与一般量小识浅,自以为是,专事排斥异己、打击新起力量者真有霄壤之别。故京津一带出于昊氏门墙者甚众,遂创吴门书派。先生曾作诗云: “余日尚余一口气,著鞭前路莫迟疑。”

是的,吴老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为边疆青年学子的题词就是明证。然而,噩耗终于从万里之外传来,吴老为我们题词后仅4个月,8月初我们就收到天津来的讣告:吴老于8月8日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这幅题词,是吴老临终前少有的墨迹之一,是极为珍贵的墨宝。

吴玉如书法作品欣赏

我们立即于8月20日发出唁电,并于8月22日晚(活动日)在昆明文庙向吴王如先生举行追思仪式。会场正面挂着4月初吴老带病为书学组的题词,两旁的挽联是:

同学不忘总理,环顾云天,能逢几许?

墨迹曾留春城,忽传噩耗,恸失先生。

宣读了先生逝世的讣告后,全体起立,遥对北方,致哀三分钟。哀毕,介绍吴老生平事迹,号召书学组全体同仁学习吴玉如先生书法和人品,并在会刊《书法简讯》1982年10月20日第二期详细报道了此事。吴老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书法艺术遗产,为纪念和介绍先生及其书法艺术,1984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吴玉如书法选集》。见字如见人,今天我们追思先生,就是要铭记先生的教诲和期望,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懈地努力工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