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展览:汤哲明 太行第一图

时间:2021-11-16 17:45:26 来源:

汤哲明 太行第一图

汤哲明,197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萧山。2005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为硕士生导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会员。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与中国绘画史研究,著有《多元化的启导》、《国画之江南》等专著,并为大型丛书《中国山水画通鉴》、《中国花鸟画通鉴》副主编。

汤哲明 太行第一图 56.5cm×42.5cm 2017年

汤哲明长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他醉心于两宋尤其是北宋山水画的厚重磅礴、包罗万象,树石造型主要师法李郭,取其丰富、精巧;笔墨皴法则李郭之外兼师范宽,取其浑厚、大气;设色一道除传统青绿技法,亦取法现代山水大家谢稚柳、吴湖帆,得谢之精雅,吴之腴润。融会今古,博采众长,使得汤哲明的作品亦古亦今,面貌多样,既有深厚的传统技法根底与浓郁的古典气息,又融入了自身对山水精神、意境的独特感悟。

本文书画艺术网给读者介绍的就是汤哲明的山水世界。那就跟着我一起去了解去欣赏吧!

以下内容是汤哲明的回忆叙述:

这里结集的,是我自2015年至2017年三度游历太行,临绝顶、探幽涧的屐痕,亦是我本着怀古之心师法造化、图写华北中原这座名山的雪泥鸿爪。

三入洪谷,皆为刘金旺兄相招,付士军陪同,赖当地朋友杜建勋、王健新、李玉辉诸公提供方便。二上太行时,我曾占一绝云:“胡杨风袅袅,石骨气森森,与子同袍意,追云上太行。”既是写赠多年的好友金旺老兄,如今看来,亦是献给以上及下文提及一同访古探幽的诸位前辈与好友的一席心声。

汤哲明 将军峰 45.5cm×67.5cm 2005年

三度登山临水,虽不敢说遍历太行,但对风景绝胜的南太行的位置地形了然于胸,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三番入山写生,所触皆是生面,犹不敢称自运,惟于古人所以之为古法,粗有体会。

2015年(乙未)首度入山,除上述诸兄,亦由安阳师范的画家翟志立老师及学生陈以超、萧永军相伴。历时十日,游历的是自石板岩、高家台至神龙湾宑底村一线, 由峡谷涧底渐行,经宑底挂壁公路登临崖顶。次年丙申, 与诸史并学生谢兴涛、萧永军、张萱一同经过郭亮洞挂壁公路登崖上郭亮村,再由昆山隧道攀上最称险绝的南太行主峰王莽岭,复居南坪,入丹分,历半月返。辛酉今春, 三上太行,与金旺、老付、齐延兵诸好友,以及老画家徐 一轩老、澎湃艺术评论的顾村言主编、画家胡林峰、刘文 正,还有学生萧永军、张萱一同由郭亮再上王莽岭,由岭南下,入锡涯沟上锡涯沟挂壁公路,又登道家名胜老爷 顶,行天界山绝壁数十里画廊,最后与胡林峰、张萱一同 入太行南缘最为壮阔且原始的关山,由导游张女士相陪, 入红石峡,并攀上关山最高峰,临观景台。前后共历时 二十余日,经绝顶烈日暴晒,面若炭头,肤为所裂。返沪时赤脸铜头,发须乱面,直与山中老民无异。

汤哲明 郭亮村春涧 66cm×44cm 2016年

第二度入山,我曾巧遇少时求学上海工艺美校的几位 授业恩师——许韵高、蔡天雄、汪凯敏诸先生。老画家们以七十有余的高龄,犹背着沉重的画具跋山涉水、寻幽探奇,真令我曹汗颜,足称我终业受益的榜样。乃同金旺诸兄由郭亮折返百里,至高家台与相会,在毕业近30年后留 下了极具纪念意义的师生“同袍”的影像,见证了自己数 十年来未曾忘却恩师当年的耳提面命与殷殷期望,更未曾忘却此生致力国画山水的少时初心。

三入洪谷,堪称我向水墨山水画开山之祖,当年隐于太行洪谷的洪谷子荆浩的崇高致敬,是对我所景仰的向山川造化索取灵感与滋养的五代北宋山水画家一番真诚的 “景宋”之旅。在这番虽称艰苦但却镌刻毕生难忘印记的旅程中,共留下了三四十帧撷取自人称华夏脊梁的这座名山的水墨画稿。在芊荷艺术空间雷秀丽女士的鼓动下,自 初夏起历半岁余,择其中24帧点染成幅,并邀施远、钱佚 士、赵磊诸兄题耑。虽不免粗疏,却是我求学路上师古渐始脱化,真挚虔诚的朝圣怀古行旅与当仁不让地向生活索取笔墨滋养的初始经历。

二十六七年前,我与少年同窗随许韵高师初入名山写生,为笔端少有古法、无从由中国画视角为山川写照而万分苦恼;25年后,在经徐建融师感召、陈佩秋先生提点, 粗知古法之余,通过太行这座在民族历史与艺术史上皆极具象征意义的名山的滋养与启发,我开启了自己由师古而师造化,终而向师心进发的进程。

三入洪谷,是我求学路上一个新的开端,在我敝帚自珍的历史上自有些特殊的意义,因而立帖为证。

此集名称“仰俯天地大”,乃取意近代山水画大家贺天健先生的学艺箴言——仰俯天地大,局促南北宗。

取意于此,意在会心先贤。我之求学,虽自称“景 宋”,并非景的某家某派,尤其不屑像过去与今天皆不鲜见的某些同行,成为某家某派的教徒甚至打手,而是景慕先贤的心声与提炼的原则。此即由师古至师造化乃至师心的进阶,亦即入门中国画向体认、验证成法并超越成法, 终而向“从心所欲不逾矩”或谓“人欲即是天理”的玄妙之境进发。这虽是范中立的个人体会,但却妙触化机,成为从事中国画研创不变和天成的原则。在中西文艺交融碰 撞的今天,我犹以为这如同人的哭笑,虽历经人类技术几 何级数的暴发与增长,并不曾也不会发生丝毫改变。

天地之大,绝非古今中外的一家一派所能涵盖,却亦待“汝(我)用汝(我)法”来体认与展现。我景古人而意不囿古人,此亦所以会古人用心处。

区区后学如我,面对浩如烟海的山水画历史与成法, 于此的体认,且当入门国画山水之时,自洪谷始,由太行出发。

此之为记。

更多精彩的书画内容,更多的书画人物介绍,请关注:书画艺术网 也可以搜索“书画艺术网”有意外的收获的哦!

书画艺术网 您身边的字画专家!欢迎互动,欢迎投稿,欢迎加入书画人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