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科学与艺术有一个不相同的地方」

时间:2023-01-11 14:05:07 来源:月泉荷语

大家好,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科学与艺术有一个不相同的地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读《化石吟》(27)

汪旭升

张锋的《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科学诗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用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科学和艺术的交融。

本诗涉及生物科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但从语文的角度而言,科学诗的艺术性是学习的重点。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首段以一组排比句的形式连用四个问句,在读者脑海里迅速刮起一阵思维风暴,如平地惊雷,气势磅礴。四个问号没有答案,引发了读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科学世界本身就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这天然地为科学诗带上一些神奇的色彩和探秘的趣味。设问在第二节继续:“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古老的化石会说话,这个悬念在末节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其实,问号只是问题的显性标志,许多没有问号的问题在诗中不断出现。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是什么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吗?站在科学前沿,生物进化论也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质疑,人类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再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生命的信息”和“珍贵的密码”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整节诗才可以理解:远古生物的肉体虽然早已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的进化史。又如,生命的航船又是怎样一步步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呢?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有没有可能重现远古林木和恐龙、猛犸呢?这些问题都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究。

诗,即思。不断引发读者的思考,是科学诗的特质。

诗,还要想象。无论是写,还是读。读完第一节,“没下巴”的鱼、“嘴长牙”的鸟、“登陆”的鱼、“不开花”的树……你是否被这些怪异的景象所吸引? 展开想象,才能走进通过化石重现的世界。读到“海枯,石烂,日转,星移……”,你会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式也有低级向高级演化。读到“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你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就站在葱茏、幽雅的远古林木之中,面对着高大威猛、引颈长吼的恐龙和猛犸,如同进入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此刻,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另外,本诗声调和谐,节奏鲜明。每节四行,每行相对整齐,其中二四两句都押a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强。第二节和最后一节除了改动个别词句和标点外基本一致,在内容上前后呼应,在结构上循环往复。这首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是一种有趣的安排。

2015.8.8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