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美学第一章绪论思考题「怎样理解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重点」

时间:2023-01-20 18:05:05 来源:一天一笔记一时一感悟

大家好,美学第一章绪论思考题「怎样理解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重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书序论第三节艺术美的概念第二部分从历史演绎出艺术的真正概念

(书中注释:这一节里,黑格尔所说的“历史”主要地指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史)

*要理解艺术的概念,就必须按照艺术的内在必然性来理解,而从历史看,对艺术的真正欣赏与了解也正是从这个观点开始。(书中注释:即黑格尔在上节所说的辩证观点,也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和解了的矛盾”,也就是“用感性的艺术形式去显现‘真实’”。

*这一节主要是黑格尔约略谈一下这个转变的历史。(文中注释:即转变到辩证的观点,这个历史过程。)

*黑格尔研究“美学”的基础的重要的观点:艺术美要看作几种手段中的一种手段,去解决单就本身看都是抽象的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它们归到统一,无论这种矛盾是在外在现象中,还是在主观的情感与情绪的内在现象中。

一、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不仅早就感觉到这种统一观点的需要,而且对这观点有明确的认识,把它阐明了出来。

*康德无论是对于理智,还是对于意志,都把自相融贯的合理性,自由,以及自己认识自己为无限的那种自意识看作基础。

(这里其实指的是康德“为自然立法”的思想,纯主观意识出发的绝对性认识论。批驳的是休谟的“不可知论”,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 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摘自百度百科),从而划定了人类认知的边界。康德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是西方哲学承起启后的标志性人物,我自己理解,甚至可以说挽救了西方的哲学和科学!)

*康德把上文所提到的道德方面的对立(书中注释:即上节所提到的意志的抽象的普遍性与感性的特殊性的对立,亦即“无条件的命令”(即理性的最高的道德意识)和个别欲望之间的对立。)推演到极尖锐的限度,只好把统一说成只取理性的主观观念的形式,没有一个恰当的实在界和这形式对应。(书中注释:康德把对立的统一看成只是主观观念上的统一,实在界却没有这种统一。)

*此外康德还把这种统一看作基于一些“假定”,这些假定,依康德看,固然是可以从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但是它们的内在本质却是不能通过思考去认识的,它们在实践方面的实现也还止于一种单纯的“应该”,可以推延到无限的未来才实现。(文中注释:康德在认识方面,“假定”了一些先验范畴如时空之类,在实践理性或伦理学方面“假定”了一种“应该”,即责任感或“无条件的命令”,亦即人心中凭普遍理性在某种情境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合理的道德感。
“先验”是康德哲学核心的概念,我摘录一段定义:在康德哲学中,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康德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先天形式”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摘自百度百科)。康德对“先验”的论述,分了几个层次,邓晓芒老师是这样划分的: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凡是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知识。康德的两个判断: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一切知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也就是说一个经验知识里面包含了不同的成分,一些来源于先天,一些来源于经验;先天的部分形成知识的构架,我们的先天能力,先天所固有的知识结构、形式,凭借这一套结构和形式,我们才能接收到后天的经验材料,才能构成经验知识。逻辑上说,“先天的”就是独立于经验或先于经验的。两个规定性: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必然性,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先天的知识不可能有它的反面。康德把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所包含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的感性、先天的知性、先天的理性,称作“先验的知识”。
[捂脸]顺道学习了一下康德的先验。有的时候我自己都厌恶自己看书的方法,太烦人!
注释这里提到的“应该”与孟子“四端说”有很相近的意味在里在。)

*康德在他所谓“直觉知解力”中重新找到了所要求的统一。(文中注释:依康德,知识的内容来自感觉,知识对象的形式是知解力凭先验范畴对感性材料加以综合而成的。所谓“直觉的知解力”则介乎感觉力与知解力之间,它不但创造对象的形式,而且创造对象的内容。)

*康德在这一点上还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但是他还是把这种解决与和解看成只是主观的,而不是自在自为真实的。(书中注释:鲍申葵英译本作:“不是在它的本质上而且按照它本身的价值而成为真实与现实的。”“自在自为真实”即“绝对真实”。)

*康德替判断力下了一个一般的定义:“把个别的东西附属在普遍的东西之下而去思考它的一种能力”,“如果只知道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西”,这种判断就叫做“反思的判断”。

*判断力须有一个由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法律或原则,康德把目的性看作这种法律。

*康德认为: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在内(黑格尔在康德哲学中找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相关的论述),作为目的,普遍性自内而外的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很有点内因起作用,内因、内部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味道)。

*康德认为,审美的判断是出自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

*就在这两种认识功能的这种协调一致里,对象就和主体以及主体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发生了关系。(书中注释:判断一般是结合普遍原则与个别事例来进行的。康德认为“这是美的”型判断并不根据什么普遍原则,他把这种判断叫做:反思的判断。下这种判断时,人觉得对象对他是适合的,愉快的。这种感觉虽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
康德的解释是:由于对象的形式引起人的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而和谐的活动,它适合一般人的心理机能,所以使一般人都能感到愉快。这就足见审美对象的目的性,它适合人类心理机能活动的某一种仿佛是神意预定的安排。所以康德把审美的判断和目的论联在一起来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