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九上语文补充答案05网苏科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九上教材梳理3」

时间:2022-11-26 15:09:27 来源:语文梦工场

大家好,九上语文补充答案05网苏科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九上教材梳理3」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梳理】

一、重要词语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黑色

2.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虽然;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2)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是今义:不弯曲)

(4)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5)若士必怒 (古义:果真,假使今义:一定,必须)

(6)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3.一词多义

(1)徒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亦免冠徒跣 裸露

)

(2)夫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此庸夫之怒也 名词,成年男子

)

(3)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动词,派遣

)

4.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 使动用法,使……灭亡

(2)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伏尸二人 使动用法,使……倒下

(4)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其他实词

(1)唐雎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3)大王加惠 加惠:给予恩惠

(4)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5)请广于君 广:增广、扩充

(6)岂直五百里哉 岂直:何况只是

(7)秦王怫然怒 怫然:愤怒的样子

(8)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对人的敬称

(9)伏尸百万 伏尸:横尸在地

(10)布衣之怒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1)亦免冠徒跣 跣:赤脚

(12)以头抢地尔 抢:碰,撞

(13)非士之怒 士: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14)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祲:不祥

(15)挺剑而起 挺:

(16)秦王色挠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

挠:屈服

(17)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6.文言虚词

(1)而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连词,表顺承,不译(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连词,表转折,但是

)

(2)之长跪而谢之曰 代词,指唐雎(

取消句子独立性

)

(3)然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

(4)虽虽然,受地于先王 转折连词,虽然(

虽千里不敢易也 让步连词,即使

)

(5)以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因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借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三、问题探究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3.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一事。“长跪而谢曰”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第二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四、文章中心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安陵危急存亡的时刻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使命,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恩惠、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

3.一词多义

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4.其他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

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仅,不只是

是心:这种心

(7)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8)一箪食,一豆羹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9)呼尔而与之 尔:用作后缀

(10)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11)乞人不屑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何加:有什么益处

(13)妻妾之奉 奉:侍奉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于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

)

(2)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

(3)之为宫室之美 结构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

)

(4)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

二、成语探源

1.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是贤人才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操守)不丧失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文中第二段先列举了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然后又指出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第二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论述了义比生更重要的道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示例:有必要。孟子的“义”告诉人们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五、文章中心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明日徐公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3)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5)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地点)

3.一词多义

(1)朝皆朝于齐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

(2)孰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同“熟”,仔细(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

(3)美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美丽,漂亮

)

(4)若门庭若市 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

(5)上上书谏寡人者 下级向上级传达(

受上赏 上等

)

(6)下乃下令 下达(

受下赏 下等

)

(7)闻燕、赵、韩、魏闻之 听说(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

4.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名词作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其他实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

(2)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3)窥镜 窥镜:照镜子

(4)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

样,表示比较

(5)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第二天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左右: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莫:没有谁

(8)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

蒙蔽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10)谤讥于市朝 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

共场合

(11)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不时

间进: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然

(12)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6.文言虚词

(1)之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这件事(

臣之妻私臣 助词,的

)

(2)于皆朝于齐 介词,到(

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

(3)而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可不译(

而形貌昳丽 表递进,并且

)

(4)与 怎么样,表示比较(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孰”连用,与……相比

)

(5)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6)乃下令 于是,就

二、成语探源

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4.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5.皆以美于徐公。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9.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四、问题探究

1.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

变式提问:①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是如何看待的?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②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于我”,故不可信。邹忌面对赞美,并未得意忘形。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2.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宫廷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3.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后的叙述,有夸大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简略说说本文中进谏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变式提问:①邹忌采用了什么方法向齐王进谏,使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身边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以家比国,以己比君,对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形象地比喻,从而委婉进谏。

讽谏的结果: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变式提问:①邹忌之智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的贤士形象。

7.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表明齐威王除弊的必要性;表明改革的决心大。

8.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①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贤臣;②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

9.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别人,这是一种智慧。

示例二: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谏言。

10.结合实际,谈谈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示例:邹忌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让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如:①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②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含蓄、委婉;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1.简述邹忌是如何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邹忌从妻子偏爱他,妾害怕他,客有求于他,所以回答他与徐公谁美的问题时都说他美,然后再从齐王所处的位置比他更高的情况出发,得出“王之蔽甚矣”。

启发:①不盲目自信,对别人的褒奖要理智判断、冷静思考,正视自己。②忠言不一定逆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让对方愉快接受意见。

12.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为政者只有广纳谏言,才能使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在学习、生活中接受老师、同学的建议,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五、文章中心

本文生动地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