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平凉华亭曲子戏「华亭至平凉的班车」

时间:2022-12-14 19:25:32 来源:秦玉龙

大家好,平凉华亭曲子戏「华亭至平凉的班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凉三张国字号文化名片之华亭曲子戏

秦玉龙/文

民国时期的华亭曲子戏班。

近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保护项目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成为各地群众普遍受益的文化事业。平凉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从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中寻觅、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省级保护项目29项(春官说诗、崆峒武术、平凉剪纸、崆峒笑谈、灵台灯盏头戏、崇信点灯背猴、华亭打乐架、庄浪马尾编荷包、静宁烧鸡制作技艺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170项。张志学、陈亮、张学俊等40余人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华亭曲子戏、庄浪高抬、泾川西王母信俗三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作为平凉的三张文化名片、非遗珍宝,不但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已经走出平凉,走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正月前后,村村有演出。

已传承七八百年的民间小曲

文化,既是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人文印记,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华亭地处关山(小陇山)东麓,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九川六峡,襟汭带汗。森林覆盖率36.56%,高寒阴湿,年均气温7.7℃。资源丰富,煤炭储存量占全省一半左右,有“陇东煤都”之称。其他尚有陶瓷、药材、山货、砂器等特产行销内外。华亭东连崇信县,南临陕西省陇县,西南接张家川县,西邻庄浪县、宁夏泾源县,北靠崆峒区,为甘肃省及平凉市东南部边境地区。由于地处边远山区,文化交流,交通道路闭塞,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民间小戏曲子戏的保存与传承。

华亭曲子戏是一种流传于平凉华亭民间的汉族传统戏剧,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是元明杂剧孑遗,也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活化石”。2006年,华亭曲子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华亭曲子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最远可追溯到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据县志载,曲子戏起初采用清唱剧的形式,后来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他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一些地方民间艺人又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不装扮,不化妆,携带一些简单短小的道具,走村串乡演出,唱腔也逐渐开始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100个左右,表现形式和曲调为平凉市所独有。曲子戏剧目全部是小折戏,它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他地方小戏中更是绝无仅有的。

华亭曲子戏参加全省非遗项目调演。

到了明、清两代,作为戏曲的一种门类,曲子戏逐渐走向成熟,在20世纪初的清末和民国初年达到了鼎盛,并广泛流传在陇东与陇中地区,其中以华亭民间最为兴盛,传播更广泛。

民国时期,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汭河为界,汭河以北区域仍保留了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由于曲子戏诞生于乡野民间,兴起于田间地头,所以曲子戏观众素有“围圈而坐”的习惯,演员大多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习的传统模式,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影视业和互联网的崛起,年轻人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戏曲行业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然而,华亭曲子戏却一枝独秀,在黄土丘陵沟壑间依然红红火火地存在着,经久不衰。

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就是演出舞台。

流行于田间地头的娱乐方式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华亭曲子戏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

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活泼多样,一是大场子,即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演出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用板胡、三弦、二胡伴奏。乐队分文武,武乐有四页瓦、甩子,还有烘托气氛和伴奏秧歌舞时的大鼓、铙钹和手锣,充分体现了戏曲表演唱、吟、做、打四大功底。

二是小场子,以小曲、小调或秧歌舞等为主,当地人习惯称作“小曲子”。

三是跑场子,多是由不化妆的人夹杂几个相同数量的丑角,先是围个圆场面对面地一边横步、踏步,唱完一段后便都来个向后转,一个跟着一个绕着圆场转圈,偶尔变换几个“缠绵花”的队形,其间伴以大鼓和铙钹助长气氛,有时当表演者唱到上气不接下气时,便穿插一段随口快板来缓解强度,同时也让演唱人员稍作休息。

曲子戏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规模小,两人可以清唱表演,三五人就可以组成小戏班,轮番上场表演。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

华亭曲子戏编剧演员全部来自民间,自演自乐,唱词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气息,曲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幽默,逗人发笑,招人喜爱。

文化广场围观人数最多的就是曲子戏演出。

因陋就简的表演方式是华亭曲子戏生存的物质基础。华亭多山,过去人们居住分散,三两户便是一个村落,因此形成了曲子戏表演十分惬意、因陋就简的方式。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头路口,随处都是演出的舞台。演出不分前台后台,上场下场,也不搞什么布景、化妆,服饰简单质朴,一背篓的衣帽就足够适应所有演出,就像摆地摊一样方便。演员表演哄孩子睡觉,随手拿来一件小孩衣服抱在怀里,边拍边唱,观众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劳作之余,乡民用满布老茧的手在粗糙的脸上涂抹几下油彩,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表演了。

曲子戏的唱词以地道的华亭方言为主,诙谐生动,切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人物形象。如曲子戏《推磨》中继母的开场白:“云缝里的日头腰眼里的风,妖婆子(陇东方言,指继母)的指头指断筋;别人家的恨不得掐死,自家的恨不得噙(华亭方言,含在嘴里的意思)着。”浓浓的乡音,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妖婆子”的变态心理。

曲子戏没有专职的编创演出人员,或者说人人都可以是演员,不同民族的乡民们农闲时分聚拢一起自娱自乐,师徒相承,口传心授,薪火相传。演出中观众与演员一直都有互动,往往一起合唱最末一句并加上“哎……哎……”的滑音,谓之“接后音”。又如《研磨》里李三娘的《研磨调》:“把磨坊好比阎罗殿呀,李三娘好比上刀子山呀。”句末观众合唱“哎幺幺,哎幺幺……”加深了情感表现。《小放牛》中为了表现新媳妇上场时的羞涩,每句末众人合唱“哪呼伊呀哎……”增添了喜乐欢快的气氛。

来平凉必干的三件事:登崆峒山、看曲子戏、咥羊肉泡。

专家学者为之折服的“活化石”

在平凉市民的眼里,曲子戏只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而在专家学者眼里,这些非遗项目是“活化石”,是文化瑰宝。对华亭曲子戏颇有研究的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霍志军认为,曲子戏丰富多彩的生态,不仅仅是丰富当地百姓精神世界的一个艺术门类,更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当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他在文章中表示,华亭曲子戏表演每年正月里最红火,早已与舞狮、旱船、高跷、秧歌等社火表演融为一体。旌旗、鼓乐、鞭炮与随意自然的演出,不同民族的表演风格,借助春节的喜庆,构成陇东民间的节庆狂欢。

曲子戏演出比较集中的时间是每年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民间婚丧嫁娶及庙会时亦有演出。发展到现在,各曲子戏班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服装和文武乐队,每年我国传统节庆时还进入学校、厂矿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演出,有些行业庆典、周年纪念时还专门邀请曲子戏班作“贺喜”演出。

华亭曲子戏诞生于乡野,活跃在民间,浓郁地道的华亭风情、诙谐风趣的方言俚语、婉转动听的胡琴曲调、生动曲折的地方故事,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当地城乡演出长久不衰,使这一文化“余脉”得以延续。

每逢演出,华亭乡土社会各个民族都聚拢一处尽情地游乐,忘却了辛苦劳作的烦恼,舒缓了疲惫已久的身心。华亭曲子戏还表现出叛逆理性的狂欢性质,在曲子戏演出中,人们暂时抛开伦理纲常,尽情地享受生命的狂欢。生活中的父子,在曲子戏中却以兄弟相称。包公的扮演者公公,可以毫不忸怩地给扮演皇姑的儿媳妇下跪。生活中的角色反转,更具笑点。

乡村大舞台当仁不让的主角。

数百年来,剧目、演员以及文化的传承支撑着曲子戏,目前流传下来的七八十个传统剧目,几乎全是宫调连缀,一唱到底。例如《天官赐福》《下四川》《黑娃打草鞋》《二瓜子吆车》《邱家娃叫丈母娘》等现在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及影视剧和互联网的冲击,年轻人正在逐渐远离曲子戏,学曲子戏的人也越来越少,给土香土色的曲子戏传承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1990年前后统计,剧目失传50多个,曲牌失传一半,知名艺人不是过世,就是年事已高,曲子戏面临断档和失传的危险。

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以来,华亭曲子戏的保护传承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县目前有大小曲子戏班104个,均匀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街道办)。曲子戏从业人员较之2006年翻了4番,总数达到了1000多人。新加入的演员中年轻人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年龄最大的81岁,青年习练者的比例达到了60%左右。如今,曲子戏在华亭有较强大的演出班社、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师承关系,有一定数量常年保持演出能力的优秀曲子戏演唱人及编导人员。同时,演出场次和搬上舞台的档次逐年提高,并且登上了央视大舞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奥运城市行•走进华亭”节目演出录制,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展示了华亭曲子戏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全县每年曲子戏演出总数达到了300多场次。每年的商业演出达到了100多场次,年均创收14万余元。

农家妇女的业余生活——演戏。

在霍志军教授看来,以快乐为导向的华亭曲子戏,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华亭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乡土世界的道德教化功能是曲子戏传承的民意动力,而华亭曲子戏以述颂英雄贤士、孝子贤孙、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等宗旨于其中,传递着生活的正能量。正是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忠孝仁义故事、侠义故事、因果报应故事的讲述,将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崇德重义、和谐处世等传统伦理道德刻入普通百姓的灵魂,成为他们衣食住行、日常生活、视听言动的行为规范。

这个秋天,抽空去华亭看一场曲子戏。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