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唐代花卉最流行的题材「唐代用于障蔽尘土的部分」

时间:2022-12-03 12:21:22 来源:南巷通文史

大家好,唐代花卉最流行的题材「唐代用于障蔽尘土的部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爱花之风盛行,从流传下来的诗句中可见一二:王维有描写芙蓉花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温庭筠也有《莲花》一诗:“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更有刘禹锡《赏牡丹》中妇孺皆知的句子:“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不光是描写花卉,也有很多诗句描写的是群众赏花与花卉市场的热闹景象,这是以前数个朝代都没有出现的,可见花卉文化的形成与安定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唐朝的政治环境

唐代拥有统一稳定的外部环境。唐朝的前朝为隋朝,虽统一南北朝,形成大一统之势,但也极为短命,自581年开始,到618年灭亡,享国三十七年。

这三十七年的前期也仍然烽火不断,绵延千里,百姓民不聊生,稳定的时间也不过二十余年。

唐代建立之后,先后平定各地农民起义收回地方割据政权,完善州县制度,保证社会的统一与政权的稳定。这为花卉的种植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统一的政权可以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整合生产资料,进而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大运河的修筑与改良提供了人力及物力的保证。

本来南方未曾出现过的牡丹,白居易却在杭州开元寺寻访时得到, 此事可通过范據《云溪友议•钱塘论》得到印证。书中提到:常庆二年(82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寻访牡丹。

若无统一很难想象牡丹种植可以快速推广至各地。花卉流动亦是如此,各地名花异卉不断被进献到长安、洛阳等大型城市,又从这两地向全国其他地方进行扩散,并且以长安等地为中枢由僧人或官员等人移栽到全国各地,

不同的人和气候又会对花卉品种的繁育有不同的影响,新型的花卉又会返回至长安等地,形成良性循环。可见统一、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花卉文化的发展。

二、唐朝的经济环境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形成以洛阳等大型城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唐代还抓紧对驿站道路的建设,这都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稳定,社会持续发展,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开始出现,百姓不再为粮食发愁后就可以着眼于经济作物的培育与种植,一定程度上粮食的富足也为花卉的种植提供了保证。

温饱之余,人们也可以将其他的精力用于赏花弄月、喝酒吟诗等精神层次的需要上来。

唐代的经济繁荣也推动了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外国花卉品种流入。唐前期军功赫赫,先后平灭东突厥、高昌和西突厥等国,西域重归中央统辖之下,丝绸之路畅行无阻。

与西域诸国的交流格外密切,郁金香原产自土耳其,经由商人交换至西域,也正是从唐代开始,郁金香开始频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李白在《客中行》中就描绘了这一花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此时除与西域诸国的交流格外密切之外。同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以致西方的罗马帝国和西南的印度都有着较为频繁的联系。

即使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无法畅通,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朝与外界依然有着丰富多样的联系。同外界交流的扩大使得物产得到极大丰富,许多国外花卉品种此时传入中国,这极大丰富了中国花卉的品种。

另一个推动唐代花卉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专业花农的出现。这对花卉的培植繁育、 花卉市场的成熟以及赏花品花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是专业花农的出现,使得花卉供应市场的数量增加。唐代的花农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采花之后卖花。

这部分人会深入深山或者峡谷腹地以采摘各种珍奇花卉,将其运送至城中出售或者专门为朝臣重贾采集。

另一种则是与农民一致,自己种植各种花树,花开之时再进入城中售卖,除了这样专业的花农外,僧人也无意间从事了这样的角色。

名山大川远离尘世,很多珍奇花种往往乐于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唐国史补》中也有记载:“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號玩为耻。执金吾铺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

即使是僧人,也会因为花卉种植而得到的金钱所动摇,况且对花卉的栽培也是一种修行,修身修心。美化了寺庙环境,更多的人会因为环境而来此踏青上香,正如《大林寺桃花》中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专业花农出现,大量不同品种的花卉被培植繁育出来,试想若无广阔的市场和足够的购买之人,很难想象花农选择这条道路。花农已经有了明确的销售途径和销售对象。

在此基础上,唐代出现了花市。唐前期市坊分开,但是在市中已经出现了较有规模的花卉交易,长安及成都的花市都属于此类,尤其是唐代后期市坊界线被打破,这在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花卉交易的繁荣。

韦庄在《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一诗中对此有所描绘,“才喜新春己暮春,夕阳吟杀倚楼人。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

这里描绘出成都花卉市场的繁荣景象:春季虽然已经过去,天色渐晚,但花市中的各色鲜花仍然争相开放,整条街上都弥漫着花的香气,花卉种类和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香气犹如实质,如雾如尘般笼罩在花卉市场之上。

白居易在《买花》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时值春暮。长安城外车马喧嘶,游人众多。竟是因牡丹盛开,购花之人出城才造成这幅热闹场景。当时的长安城外,牡丹花卉的买卖已形成较大规模。

三、唐朝的文化环境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昌盛。诗歌艺术成就达到历代最高峰,大量吟诵花卉的诗歌出现,其中以赏誉牡丹的诗词为盛,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例如徐凝的“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薛涛“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裴沸“长安豪贵借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这些皆为描述牡丹的传世佳作。

更不用说享誉天下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了,唐人对牡丹极尽溢美之词。

牡丹色彩的艳丽触发了诗人源源不绝的灵感,文人间对这些诸多知名辞章的口口相传进一步推动了牡丹的声名大涨,一首好的花卉诗对于花卉知名度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唐朝天下初定后逐渐偃武修文,武德四年,李世民成立了文学馆,引天下文学之人,还时常下至馆中与众学士讨论文集。

文人大受重视,也有更多的文人想要投身于政治,科举制度的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汇聚到长安之中,但是政治中的不如意也使很多优秀的文人感到挫败,不得不寄情于山水花卉之中,也算是另一种对于花卉文化的推动,但这对于那些文人来说也许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

花卉从先秦甚至更早之前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意象存在,很多文艺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花卉。

《诗经》中描写花卉作为起兴的诗歌尤其之多,比如《周南桃夭》中的著名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唐代花卉诗的另一重要特色是,除描述的花卉种类繁多之外,近乎涉及到了有关花卉的各个层面。

对于花卉种植、花卉交易、花卉观赏、花卉饮食都有所涉及,这与唐朝统一平稳的政治体系,平稳发展的经济活动和开放活跃的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现阶段,虽然并没有出现艳惊四座的诗词歌赋,但花卉文化也越来越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用新鲜花卉妆点自己的生活;插花也成为了一项艺术,

很多人学习用插花艺术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不同品种的花卉也和不同的节日挂钩,比如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很多昂贵花卉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的宴上嘉宾,很多普通人通过学习花卉种植也可以一睹其妙。

这些现象与我们和平的社会,发展良好的经济以及越发丰富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王文.唐代花卉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