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美术课海浪画教案「互联网+美术课堂」

时间:2022-12-10 09:41:36 来源:昌吉企业风向标

大家好,美术课海浪画教案「互联网+美术课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活动中该有范画吗?少儿美术教育的要求是不局限幼儿的绘画想象力,但是如果没有范画,美术活动又该如何进行呢?“范画”这个烫手山芋似乎成了“存在又不合理”的事物。另外,幼儿绘画中的一些绘画技巧,如线条、构图、涂色等在没有范画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向幼儿讲解、教给幼儿呢?


“范画”的理解与实践


“示范演示法”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范画”教学法是“请你照我这样做”还是引导幼儿“我想怎么做”?线条、构图、涂色等幼儿绘画技巧是教出来的,还是顺应幼儿美术表达的特点,在幼儿身心成熟基础上的自然提升?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始终结合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具体地说:

1—3岁的幼儿处于儿童绘画的涂鸦期,绘画内容更多受手眼协调的动作发展水平所限。如,精细动作水平较低的小班幼儿画花,可能就是用一个圈或者一个点来表示;

3—6岁的幼儿处于儿童绘画的象征期,表现为能够用线条或图形的简单组合来表征事物,如中班幼儿画的花可能会有一个圈加一个棒,可能还会有一些圆形的花瓣;

5—7岁的幼儿为图式期,其写实性表达开始萌芽,能用相对固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事物,如大班幼儿会发现每朵花都是不一样的,故在花型、花瓣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所以,老师的作用并非“教”孩子画,而是应该激发孩子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引导孩子在强烈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真实表达。

从这种意义上,“范画”用其“一刀切”式的方式局限了孩子的想象,让所有的孩子以一种方式进行模仿表达,毫无情感可言,丧失了儿童的“百种表达”及儿童画应有的“童趣”。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惯用的的“范画”作深入的思考。


此“范画”非彼“范画”

范画并不仅仅是几幅作品,它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的途径。这就涉及到“范画”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问题。

一、生活经验:“脑中的范画”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比如,进行小金鱼的绘画活动时,为了让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我们请家长带宝贝们到鱼市场去观赏各种各样的金鱼。班上也饲养了三缸小金鱼,一缸是独自生活的、一缸是三条小金鱼、一缸是大金鱼和小金鱼一起生活。孩子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随意地去观察小金鱼的姿态,在脑中积淀了关于金鱼的深刻印象。关于金鱼的生活经验就是孩子们“脑中的范画”。



二、绘本故事:“眼中的范画”

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以绘本故事的形式将范画呈现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知人物、动物的鲜活与多彩。比如,在小金鱼的绘画活动中,我们欣赏了图画书《小金鱼逃走了》,让孩子们体验视觉的联想效果,激发想象力,画出有着各种故事的、千姿百态的小金鱼。由绘本故事引发的视觉联想就是孩子们“眼中的范画”。



三、音乐作品:“耳中的范画”

在孩子们进行小金鱼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不但让孩子们进行了“目染”的想象,而且让孩子进行了“耳濡”的开阔,比如欣赏了《我是小金鱼》的歌曲。这样,孩子们的作品就有鱼缸里的小金鱼、池塘里的小金鱼、小河里的小金鱼、大海里的小金鱼等。开阔孩子思路的音乐作品就是孩子们“耳中的范画”。



四、中外名画:“心中的范画”

名画作品中,色彩与结构、技能与技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都能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表现手法及情感体验。在小金鱼的绘画活动中,我们给孩子呈现的是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的作品《金鱼》,画出了鱼缸中红色金鱼漂游的感觉。由于光线的折射,从水面观察与透过玻璃鱼缸所见到的鱼是迥然不同的。我们期待孩子们欣赏名画,能够从多个角度表现自己的感受。表现手法特别和情感表达丰富的中外名画就是孩子们“心中的范画”。



五、同伴赏析:“口中的范画”

相互赏析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行交流与学习,使得印象变得更深刻,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绘画能力。有讨论和交流的互相赏析就是孩子们“口中的范画”。




没有范画,更具魅力

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是否只关注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去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我们是否只注重了范画作品的“像与不像”,而忽略了绘画还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功能。

案例1:绘画日记

我们班为每个孩子建立了“绘画日记本”,晨间活动时随意取放自由绘画。

周一的早上,稀稀最后一个拿本子,看起来有些不高兴,画了些模糊的线条,但很久都没有完成,她又静静地拿着笔想着什么。

这时,明明走了过来,他见稀稀的画面,问道:“你画的什么呀?”

稀稀小声地回答:“妈妈找不到了!”

明明问:“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稀稀没有回答,明明又继续追问,稀稀仍然不答。

明明正准备离开,但他回头说了一句:“在旁边画个妈妈,不就完了嘛!”说完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我走过去发现,稀稀真的在自己的旁边画了一个卷发的妈妈,而此时,她见我在一旁观察她,回过头来对着我笑了。

活动结束后,我问了稀稀,才知道:原来她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妈妈找不到了。

分析:绘画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稀稀能否画出多么美丽的画面,而我看到她在过程中体验、感受、想象妈妈在身边的过程更为美好。其实,绘画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案例2:娃娃花

春天到了,我将美术课堂带进了花园,开展了一次“春天的花”写生活动。来到小区的花园,盛开着茶花、樱花、迎春花,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小花。孩子们都被吸引到花台边,我在引导孩子们观察了花的颜色、形状和花园的布局后,便请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花开始绘画。

刚说完,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绘画了,有个孩子用绕圆圈的方法画出一个大花园,有孩子用弧形线条画出了多层的花瓣和花蕊,还有孩子用小圆点来表示很多的花。有画一朵花的,有画几朵花的,有画一片花的,非常的生动。

更有趣的是,当绘画快要结束的时候,月月兴奋地拿着作品给我说:“老师,你看我的娃娃花。”“什么是娃娃花呀?”我仔细一看,原来月月在花蕊中画了几个娃娃,她告诉我:“这个是我,这个是晨晨!”

分析:住在娃娃花里的孩子多么幸福,这就是幼儿最为真实的创造。没有了范画的教学,我们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实物观察,写生绘画,这样宽松和有趣的绘画环境更能激发幼儿创造。



该不该“示范”


很多老师认为,教小孩画画就要从教他们画最简单的小雨点、最熟悉的苹果开始,并认为“不教要老师干什么”,“ 不教,孩子怎么会画画”。

作为教研员,我经常思考为什么多次传播经验和理论讲解后,老师们对美术活动中教师如何教、教什么,还不是十分清楚,还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没能在美术教学中改变示范的做法,为什么教研活动没能真正打开老师的心结。我设计了一个“藏宝找宝”的游戏,让老师大胆涂画,体验处于涂鸦期到象征期的孩子的绘画特点。“藏宝找宝”游戏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请老师们在自己的纸上制作一张藏宝图。

“请您选一支自己最喜欢颜色的水彩笔,左手拿笔,转动手臂(示意绕圈圈的动作),随意在A4纸上画线。这就是我们的藏宝图。如果画得越大,那么宝贝就藏得越隐蔽,不容易找到;画的小,找起来就容易些。如果你能地把线条画得多一些、占满纸,那么别人要找到你藏的宝贝就难了。”



第二步:请老师们大胆想象,为自己画出的线条命名。

“藏宝图画好后,请您借助这些线形大胆想象,看看能发现什么?也许会从中发现数字、小鱼、面包、星星、月亮等等,请您找一找自己的藏宝图里都藏有哪些宝贝,然后用左手,并使用深色的画笔,把它们描画出来起来,最后再涂上漂亮的颜色。”



体验游戏后,我们请老师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说一说,这个活动带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问题2:你用左手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活动中,为什么强调选一支自己喜欢的颜色的水彩笔?

问题3:你觉得这个活动适合在幼儿园开展吗?你将如何设计、开展这个活动?

问题4:假如在幼儿园开展这个活动,不出现更多的示范与范例,那会给幼儿带来什么?




有的老师说:“幼儿不受约束,能真正大胆地涂画起来。”

有的老师提出:“教研员特意让我们用左手,大概是像让我们体验小班末期、中班初期的幼儿即便手部小肌肉很不灵活,也能够画出各种线条。也许这些线不太连贯、均匀或光滑,但由于是在画藏宝图,有一定的游戏情景,幼儿不但不会有挫败感,还会有很强的活动兴趣,而且藏宝图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幼儿的大胆创作成为现实,促成特具个性的幼儿表达。”

还有的老师想到:“给宝贝画轮廓时,要求选用深色,更突出宝贝在画面中的主体,自然而然地让孩子感受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将美术的一些表现手法自然渗透在活动之中。”



围绕老师对有关“示范”问题的体验和研讨,我进一步地引导老师们思考,这样就一定适合幼儿吗,教师不示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老师们接着反思到,在给宝贝画轮廓时,不一定要限制幼儿选用深色。选用浅色可以体会到和谐色的特点,色彩协调,但主体不容易被发现;选用深色可以体会到对比色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主体突出。限制用深色画轮廓,本质上还是想示范,只不过示范得更隐蔽。

并非“不示范”就代表了教学观念先进、新颖,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自主,能够把美的心灵感受大胆地描绘出来。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要突破“示范”的教法,首先要能够“大胆”地表现与表达、“无拘无束”地表现与表达。当幼儿有了自主的习惯,自然就不需要老师过多的示范。




当孩子画得不像时,知道这是其成长的必然,并相信他们会在反复的练习中进步;

当孩子画得很夸张时,知道这是童心灵性的表达,是幼儿时期独特的真善美的表达;

当孩子画得“人不人、鬼不鬼”时,知道孩子最担心的是老师和同伴的讥笑,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伴的理解;

当孩子画得很简单时,知道孩子需要老师继续鼓励,丰富画面,但切不可强求;

当孩子画得不如别人的好时,知道需要多纵比,看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鼓励!

学画画,到浪潮艺术培训学校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