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2020中考材料作文题目及立意「中考作文万能开头」

时间:2022-12-10 13:57:17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大家好,2020中考材料作文题目及立意「中考作文万能开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中考作文指导之选材恰当中心突出

1.选材,就是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因为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并要靠材料来表现的。材料的选择与取舍是决定文章成败的重要环节。

2.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大师请教写文章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整天,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文章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是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确定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呀,这个故事也在启迪我们写文章就应该像蜘蛛织网一样,要围绕中心精心选择典型、鲜活的素材来编织。

【写作文题】

请同学们写一则以“母爱”为主题的片段。


【片段示例1】我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了,委屈地回家向妈妈哭诉,妈妈说:“学校老师太不负责任了,我明天就去学校给你讨回公道!”


【评析】这个片段虽然符合母爱的主题,但写的是母亲的溺爱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作文的思想内容不健康,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相悖,属于错误选材。


【片段示例2】一个下雨的星期天,我发现妈妈没带伞,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关爱,我冒着风雨骑车去给妈妈送伞,虽然身上被淋湿了很冷,但心里很快乐。


【评析】这个片段写的是“我”对母爱的感恩与回报,主体对象变成了“我”,游离中心、偏离了主旨,属于无关选材。


【片段示例3】下暴雨的一天,妈妈顶风冒雨来接我,回家的路上,妈妈艰难地为我打伞,一直把雨伞往我这边倾斜,自己却被淋透了。


【评析】这个片段很多人都会写类似的事件,缺乏新意,容易雷同,很难脱颖而出得到高分,属于陈旧选材。


微点·教材


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只有素材鲜活典型、有时代气息,写成的文章才能灵动多姿,引人入胜。那么如何才能选好材,写好文呢?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技法:


1.紧扣主旨,精心取舍。

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进行详写;那些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简单略写即可;而与主旨无关的材料,即使再生动、再新颖也要坚决忍痛割爱,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深刻,进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课文引路1】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文章围绕阿长一共写了七件事,其中“《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让“我”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根据主旨需要,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对这件事进行了浓墨重彩地详细描绘;而前面因为憎恶阿长“先抑”的部分,又相对详细地叙述了长妈妈许多麻烦的规矩和礼节及讲述“长毛”的故事这两件事,突出了长妈妈迷信、愚昧的特点;其他的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事件,就简单一两笔带过。这样精心取舍材料,文章显得错落有致,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文章的主旨自然就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2.留心生活,真实典型。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选材应该主要来自于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生活积累。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中,其实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铭记、回忆、感怀和思考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意识到那些日日眼见的东西和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往往是写文章最真的生活体验和最好的写作材料。


【课文引路2】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写的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起散步的寻常小事。选材平淡无奇,情节也简单明晰,围绕散步中“分歧”的顺利解决,展现了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可谓是真事真情,感人至深。但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另一个视角,阐释了中年人对生活应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之美,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礼赞等等。可以说从熟悉的生活中取材,于平淡中见典型,以小见大,意蕴丰富又情韵悠长。


3.舍大取小,以情动人。

作文并不是只有写轰轰烈烈的事件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相反凡人小事照样能感人至深,熠熠生辉。我们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作为作文切入点,把笔触伸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力求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写出自己的发现和真实的体验,去表现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或真挚感人的人间真情。


【课文引路3】

杨绛先生的《老王》回忆了“我”与老王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寅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寅老王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展现了苦难年代里一个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文章的选材是日常交往中的琐碎小事,但语淡意浓,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细腻而真实地刻画了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处境,感情真挚直击人内心。结尾处作者的“愧怍”,又揭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以小见大,令人深思。


4.另选角度,熟中取新。

作文选材要力求舍旧取新——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熟悉的生活中选取自己熟悉而别人不太注意的材料,或者别人熟知的而自己又有了新认识、新体验的材料,还可以是有新鲜的时代感,能反映新思想、新风尚、新特点的材料等等。这样“熟中取新”,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微点·升格


运用所学的方法对下列作文的选材进行升格。


作文题1:母爱回想


【升格前选材】

1.进入初中,我的课程难度加大,妈妈改掉了喜欢看电视的习惯,买来了教辅资料开始钻研,边学边辅导我。


2.我生病了,妈妈晚上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饭也没吃,陪了我一个晚上,早上醒来时,她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升格后选材】

1.小时候,妈妈总会抢着帮我背书包,牵着我的手送我过马路,给我清理磕破的伤口;而现在,不管我遇到什么,她总是说:“你自己来。”


2.每天深夜,我伏案疾书、挑灯夜战时,总有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准时出现在我的书桌上。当我写完作业上床休息,拉开棉被的那一刻,总会闻到一股暖暖的阳光的味道。


升格心得:升格前的选材要么虚假夸大不太符合常理,要么陈旧老套缺乏新意。升格后的选材能紧扣题旨、熟中取新、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容易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来。


作文题2:身边的美


【升格前选材】

1.自然之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阳光雨露、名山大川等。


2.家庭、校园生活之美:家人的理解与关爱,老师同学的鼓励、分享、帮助等。


【升格后选材】

1.邻里(社区)之美:通过身边普通人的典型事件,展示人物美好的品德和社会的和谐文明。


2.生命之美:展现人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生灵,生命的顽强与执着或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等。


升格心得:升格前的选材,能围绕中心,符合基本要求,但内容俗套、没有深度、容易雷同,很难脱颖而出。升格后的选材紧扣“美”这个中心,留心生活、关注社会、角度新颖、引人入胜。


作文题3:一次温暖的相逢


【升格前选材】

1.与兄弟姐妹、亲友师长、同学朋友,或是不熟悉的路人等相逢,感受温暖。


2.与自己熟悉的或偶然路遇、外出旅游的某一处风景相逢,获得感悟、体味温暖。


【升格后选材】

1.与经典(书籍美文、历史名人等)相逢,让自己的心智得以成熟、精神得以升华,收获成长、回味温暖。


2.与情感(良知、感动、失落等)相逢,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反思自己,明白一些道理,感悟温暖。


升格心得:升格前的选材,能紧扣标题、围绕中心,但同样比较大众,容易撞车,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升格后的选材立意要新颖深刻得多,写出来的文章也能更有思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微点·佳作


【写作文题】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选材的方法与要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缘园园字的记叙文。


要求:(1)选材恰当,紧扣文章中心。(2)选材新颖,真实典型。


【佳作示例1】


生活中的小美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而正是这些美好,编织了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


每次回外婆家,外婆都会紧紧地把我抱到怀里,开心得眼睛眯成一条线。“宝贝孙子,有没有想外婆啊?学习辛不辛苦?上课听得懂吗?在学校过得开心吗?有没有什么想吃的……”一连串关心的话题就像连珠炮一样向我袭来。每次,我谈到学校的趣闻时,外婆都会停下手头的事情,饶有兴趣地歪着脑袋认真听我说。与外婆见面,就是我生活中的小美好。


“汪,汪汪!”小黄一见我走进院子,立刻飞一般地向我跑来,摇着蓬松的黄尾巴,扑进我的怀里。看见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我忍不住从口袋里掏出火腿肠,向远处扔去。小黄见状,立即抛下我,飞身去接空中的火腿肠。结果,因为姿势没有调整好,不仅没接到,反而结结实实地摔了个狗啃泥。看着它狼狈的样子,我不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小黄的陪伴,就是我生活中的小美好。


每天晚上,我背着沉重的书包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味。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热情地为我卸下书包,端出喷香的饭菜亲切地招呼我吃饭。吃好饭,也不需要我做一点家务,收桌子、洗碗都是他们包办。晚上放学到家,就是我一天生活中的小美好。


生活如一杯酒,有的人尝出的是辛辣烈苦,有的人品出的是甘甜香醇。有的人喜欢开怀豪饮,有的人喜欢慢慢细品。但只要我们仔细去体味,总能体味出生活的味道,享受生活的美好。


【评析】小作者能紧扣“小美好”这个题旨,选取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抓住典型的细节片段,进行细腻传神的描绘,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生活味,结尾恰当自然的抒情和议论,使得文章主旨以小见大,意蕴丰富。


【佳作示例2】


长学问了


总是忆起那场苏州行,难忘那一口花茶,难忘那一曲评弹……


陪奶奶回苏州探亲,走过一条小巷。也许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那条雨巷吧,它悠长又寂寥,两边的石板上长满了公路上看不见的青苔,没有世俗的喧闹,仿佛是谁刻意留下的一隅净地。白墙黛瓦间,缕缕悠悠绵绵的声音传至耳畔,它勾着我们祖孙俩的魂。声音来自这巷中不远处的一方茶社。我们趋步过去,一股子淡淡的幽香钻进鼻腔,跨进门栏,入眼的便是一片茉莉园。店家迎过来,问道:“几位想喝什么?”我指了指茉莉花:“那便茉莉花茶吧!”


我们循着声音到里厅。眼前二人,男穿长衫,女着旗袍,一人手拉三弦,一人指尖在琵琶上舞蹈,配合默契。女子声音悠然婉转,江南人独有的柔美声线,似一汩汩清泉流入心田。我知道,这正是平日里奶奶收音机中的江南。竟然,梦境中的一切都变得立体了!


奶奶唱得一口好听的吴侬软语,一听便是在江南鱼米中喂养长大的,一听便是在江南烟雨笼纱中浸泡过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慢慢悠悠的评弹从未停止过,奶奶在河岸边洗衣服时,奶奶烧饭时,奶奶织毛衣时,甚至连我的梦乡中,都可以听到那婉转悠扬的戏曲声。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便是这收音机里的戏曲声,时而是《无锡景》,时而是《春江花月夜》,伴着吴侬软语,心都酥化了。因此,从小我就对曲艺有着与旁人不同的情愫。


“春季里杏花开,雨中采茶忙;夏日里荷花塘,琵琶叮咚响……”,好熟悉的旋律!我惊喜地望向奶奶,却发现奶奶正在出神。她眼神里满是温柔缱绻,闪烁着一抹晶莹,仿佛也回到了早年的岁月。


我不忍打扰,但我知道,能让奶奶回到江南老家,听上一曲评弹,此行值得。


落座,轻呷一口茉莉花茶,听着这曲《苏州好风光》,奶奶对我说:“这曲子的名字还记得吗?”我点了点头。奶奶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再是叹了一口气:“苏州评弹是最有味道的艺术,也是咱们中国最传统的东西,它是我这辈子的精神依托。好久不现场听,实在是想念。可惜,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的这个非遗,还有多少年轻人会听、会唱啊!”我先是一惊,但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安慰奶奶的话。


苏州之行后,总有一种惆怅萦绕在心头,苏州评弹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要重新焕发活力,我们年轻一代不能置身事外。不要在失去之后,再遗憾啊。


请走进深巷子里,细细寻找那流淌在血液中的声音。


【评析】文章讲述了一次苏州之行,此行让小作者学到了关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知识。选材精心独特、立意高远不凡。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锦心绣口的小才女,赏到的是一幕画里江南的人间美景。读者跟着她充满才情的文字既懂得了不少和评弹有关的专业知识,更引发了一些关于保护非遗的深沉思考,确确实实长了学问。


【佳作示例3】


身边的美


黄昏,伴随着放学的铃声,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当我收拾好书包,从教室出来的时候,校园内的水泥路上,已经星星点点地错落着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塘了。橘黄的路灯映照出如帘的雨幕,昏暗的光影里游动着五颜六色的雨伞。雨点落在伞上的哒哒声夹杂着同学们的嬉笑打闹声,让我原本因考试失利就很压抑的心情更平添了几分烦躁。低着头昏昏沉沉地随着汹涌的人流走出了校园。妈妈今天要加班,不来接我了。看着沿伞边滚下的雨珠,心里又多了一丝惆怅,复杂的情绪千回百转,缠绕成一团线,蜿蜒在濒临爆发的边缘——一切都糟透了!


恰在这时,一个打着伞的女同学从我身边跑过,她轻快的脚步踩起串串水链,溅到了我的鞋子上,我恼怒地望着那个橙色的背影。却见这个橙衣女孩突然间放轻了脚步,正将伞努力地向前倾着。她的后背暴露在雨中,雨水立即雀跃着钻进了她的脖子里。路灯下我清楚地看见她的背影哆嗦了一下,伞却完全没有缩回来的意思。我稍稍将伞挪开,才发现橙色衣服的伞下,不知何时多了一个穿着淡粉色雨衣的娇小身影,这个小小的孩子因为背着大大的书包,雨衣的后面高高地隆起,因为戴不上帽子,头发被雨打湿了,凌乱地黏在脸上。小女孩似乎一点也没有发现自己头顶上有了一片流动的晴空。


乌云越积越厚,雨也越下越大,天地之间似乎都是昏沉沉的。我紧随着两个女孩往前赶。突然,伞下的小女孩也许意识到了什么,转过头来,愣住了。撑伞的橙衣女孩调皮地冲她点点头,甜甜地说:“你好!”伞下粉衣女孩也抿起嘴腼腆地笑了。她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纯净和无邪!尽管雨水打湿了她们的面颊,她们的发丝也如蚯蚓般贴在额前,可我觉得她们就如同两颗小太阳一般自带光芒,温暖而美丽。


就在这个瞬间,我猛然意识到,生活中有太多美丽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的身边,生命总是充满着诗意和感动,何必一直沉浸在偶尔的失意中不能自拔呢?多去发现身边的美,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内心美好的人。


此刻,雨声渐歇,我心中萦绕着的郁闷也一下子消散了,收起手中的雨伞,抬头看向两个女孩相互搀扶着远去的方向,我知道,那两朵无邪的笑容,那两个美丽的背影,将会在我的记忆里永久地珍藏。


【评析】小作者围绕着“美”这个中心,细腻描写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温馨感人的“雨中一幕”。中心事件“橙衣女孩”雨中助人的选材,虽不算新奇,但彰显出留心生活,感知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就能从中获取力量、改变心情、重新振作乐观起来这个主题,视角一下子就变得新颖起来。整篇文章熟中取新、以小见大,情韵悠长,不失为一篇佳作。


微点·借鉴


我的母亲(节选)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评析】这篇散文精选了母亲生前的几个日常生活片段,用深情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母亲的慈爱善良、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品德,选材紧扣主旨、真实典型、小中见大,文字言淡意浓、朴实真挚,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父母也会撒娇


给母亲打电话,似乎感觉母亲的嗓音有些异样,一问才知道母亲感冒了,而且有一段时间了。提早下班回去看母亲,母亲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走,我陪你去医院开点药。”我伸手去拉母亲。母亲摇摇头说:“我不想吃药,你爸给我买了药,太苦了。”“良药苦口嘛!不苦怎么能有效?”我拿起一包药递给母亲。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吃个药怎么这么麻烦?怎么越老越像孩子了呢!想到“孩子”这两个字,正欲发火的我突然愣住了,也在瞬间释然母亲现在的表现可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吗?她是在对我撒娇呀!


想到此,我在母亲身边坐下,笑着说:“吃了药身体能好呀,这样就有力气跳广场舞了,咱加把劲儿,争取夺得广场舞皇后的称号,让我爸有点危机感。”看到母亲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继续说:“来,我帮你倒杯水,赶快好起来给我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你做的饭菜了。”母亲点点头,接过药吃了下去。我不知道那药是不是真的很苦,我只看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足幸福的笑容。


有一次父亲做了一个小手术,出院后回家休养。想着父亲已经痊愈,再加上我工作忙,直到半个多月后才来到父母家。一见面,父亲就跟我说:“我的伤口还是疼。”我顿时紧张起来,难道伤口发炎了?没愈合好?父亲掀起衣服给我看他的伤口,伤口愈合得很好,连针眼都快看不见了。“恢复得很好,没事。”放下心的我松了口气说。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又跟我说:“伤口有时还是会疼,不会有什么事情吧?”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越老越矫情,别理他。”母亲笑了笑说,“不过,你爸说他很享受你紧张地帮他查看伤口时的样子。”


母亲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父亲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而现在却在我面前“示弱”,这不是另一种撒娇吗?他是想得到女儿的关心和照顾呀!


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当儿女一天天长大,臂膀变得坚强,能够为自己甚至为家人遮风挡雨时,父母心里潜藏的孩子似的天性就会激发出来,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已经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依靠。他们愿意在你面前撒娇,是想得到体贴、关爱和安慰,正如你小时候赖在父母怀里撒娇一样。


【评析】这篇文章选取了父母向女儿撒娇的两个生活片段,从熟悉的日常琐事中,生发出渐渐老去的父母渴望得到儿女的关爱体贴的亲情思考,选材上熟中取新、角度新颖,使文章的主旨鲜明深刻、发人深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