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教师节手工「学校开展工匠精神庆祝教师节活动」

时间:2022-12-27 13:17:18 来源:奔流新闻

大家好,教师节手工「学校开展工匠精神庆祝教师节活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大学老师,你会想到什么?是儒雅端正地上课,还是严谨认真地科研,抑或是平易近人地和学生交流……

是,也不全是。

在兰大,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不仅专注于教学科研,还有许多“绝技”:布艺扎染、制作标本、冷门语言,这些很多人想不到的独家技艺有趣、有益又好玩。

9月10日是教师节,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兰大“工匠”。

秀手染千帆

马若琼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通过教学方式,让青年一代更多更好地了解到扎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是艺术学院马若琼扎染技术的初心,也是她对扎染技术未来发展的期许。大学期间,马若琼通过室内设计专业学习和社会考察逐渐了解扎染,爱上扎染,至今制作扎染20年。

扎染工艺

作为古老的工艺,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代。东晋的时候,扎染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鹿胎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绞缬”风靡一时。民国时期,出现居家染即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扎染作坊形式出现在城镇、村镇中。

“扎染的工艺是较为简单且容易学习的”,马若琼说。“扎染的主要过程分为扎结和染色两个部分。总体来说,就是通过线、绳或纱等一些工具,对这些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步骤,再进行染色。详细说有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要对布料进行一定的处理。比如,退浆、精炼、漂白、熨平等;接下来便是扎结,扎结就是打结,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捆扎法、折叠扎法、利用针和线的卷针缝绞法等。第三步就是染色,染色完成后就是第四步——漂洗。漂洗完之后再熨烫,最后对它进行整理。正因为有了以上操作起来较为简易的制作步骤,所以扎染技术才能流传至今,深受老百姓喜爱。”

在马若琼看来,扎染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千人千面”。每一位艺术家在制作时,对扎染的结果并不知晓,有时和预想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扎染的随机性较强,它留给我们的遐想空间是比较多的,这也是扎染的魅力所在。“每当我把这门技艺带入课堂后,在校园里或创意集市上,能看到有些同学穿着扎染服装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时,我是感到自豪和骄傲的。”马若琼笑着说。

其实,不仅仅是服饰,扎染技术和纺织品、生活用品都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布料,都可以用扎染工艺来进行技术加工。马若琼平时也会把自己扎染的布料做成艺术品、生活日用品。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革新,另一方面也是扎染技术的一种传播方式。

“起死回生”的标本

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会看到许多动植物的标本。在兰大,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不仅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很擅长制作动物标本。

“做标本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尽量保持物种的生态学跟形态学的一些信息原真性,遵循物种的生态特征和形态特征,尽可能地保留它的生物信息。”这是生态学院张立勋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标本时经常提到的。

“近几年,尤其是90后、00后这些孩子,他们做标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时会把一些标本做得拟人化,或者做出一些大胆创意。有的学生可以把鸽子做成不同的形态,还有一些学生做兔子标本时,还给兔子化妆、美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才多艺了。”张立勋说。

但张立勋还是会向学生强调,生物标本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它承载着许多重要的生物信息和生态功能”,要按照传统的思路去遵循物种的生态特征和形态特征。他认为所谓的创意应该主要体现在材料创新和制作手法上。

就填充材料来说,以前用的棉花、废纸、稻草等填充材料逐渐变成了泡沫,减轻了标本的重量。“以前一个骆驼的标本四五个人才能抬起,现在一个人双手就可以举起。”

就处理手法而言,张立勋介绍,现在中国乃至世界有一个新趋势,就是通过数字化方式把物种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后期处理。比如一朵花,拍照留存后经电脑处理,用分类学的信息在图片上标注相关信息,包括分布点、季节、采集时间、分类特征、3D特征等等,将这些信息建成信息库,就会实现永久性保存。这样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满足且便利了教学科研人员对动植物标本的需求。

谈到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张立勋说,每一类物种都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差异。动物标本的制作有几种分类,“以鸟为例,我们把鸟的皮从它的尸体上剥下来后做成平躺的姿势,通过防腐药物处理,再做一个支架填充物,把它恢复成平躺的形状,这个就是所谓的教学标本。”教学标本主要存放在柜子里,主要用于教学科研。

另一种叫生态标本,也叫展示标本,即要把标本恢复成它在自然活体情况下的形态,“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就是生态标本”;还有一种类型叫浸泡标本,以鱼类、两栖类为例,它们是可以固定在浸泡的药水里,通过药物配成不同浓度保存下来,防止尸体发生腐败;还有一类是铸形标本,如心脏、肺等人类内脏器官;骨骼标本是把毛皮做成教学标本、生态标本后,再单独利用骨骼做成骨骼标本。“不同的标本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既有形态、结构等信息,甚至还可以研究动物进化和系统演化,在后期也能用于动物分类学教学。”

走在通往真理的偏僻幽径

白玉冬

对历史文化学院白玉冬老师来说,突厥语是他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于外人眼中埋头于中国古典文献的历史研究工作者,白玉冬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有一种全局的眼光和格局,中国的历史不仅仅被记载于汉籍文献,同样也存在于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记载,对于古代的历史研究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看待,也需要换个角度看。

“对我们搞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汉籍是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但是对新疆西域或是蒙古高原乃至欧亚大陆内陆的这些民族或者地区的历史来说,汉籍总是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它只记录自己熟知的,有些内部的东西往往还需要当地的语言资料来进行解读。”为此,白玉冬便开始了古代突厥语的学习和古代多民族史料的结合研究。

研究一门早已四散分离的冷门语言,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幽径,“虽然我们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古突厥语,但是结合历史进行研究的学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且搞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没有几个人懂古代突厥语,或者是懂古代突厥鲁尼文或回鹘文的。”但白玉冬未曾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发现到很多其他学者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新史料的挖掘吧。”

“当代的突厥语民族,他们的部分语言词汇和古代有些区别。当代突厥语族语言里,比如维吾尔语里,就有一部分阿拉伯语或新波斯语的借入词。”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交流、彼此学习,促进了突厥语的发展。同时突厥语也并不像汉语一样,一种语言对应一种文字。突厥语有很多分支,每个分支各有特点,且有不同的民族使用。“当代的突厥语比如土耳其语,还有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还有我们国内的维吾尔语等等,虽然地域不同,但是他们的语言大体上相通的。”

“突厥语同汉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白玉冬说。

兰大供图

首先,突厥语是一种黏着语,而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我吃饭”,在汉语中单词罗列就可以表达一种意思。但是突厥语必须要在名词的后面加上格助词,相当于我们汉语的“于”“把”等介词,才能把这些表示清楚。这是二者在语法方面的差异之一。

除此之外,突厥语的单词组合也比汉语复杂,存在着“元音和谐”现象,阿尔泰语里面的突厥语,还有蒙古语、满语,他们有着共同特点,就是元音和谐。什么是元音和谐。汉语没有,但是阿尔泰语系古突厥语中存在。即一个单词中只出现前舌音元音系列词或后舌音元音系列词,但外来语除外。前舌音和后舌音是指发音部位的不同。

在研究和学习突厥语的过程中,白玉冬也将自己所学推广到了教学中。但由于突厥语本身学习难度较高,故只针对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敦煌西域民族历史语言文献”课程。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为那些对古突厥语学习的同学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拓宽他们阅读文献的途径,“为之后的学习、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文丨奔流新闻通讯员 张力文 记者 武永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