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三国攻城怎么攻的「攻城三国之霸业三国」

时间:2023-01-13 10:45:22 来源:日航通鉴

大家好,三国攻城怎么攻的「攻城三国之霸业三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时代,战火连天,各路军阀给我们贡献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战役。但是除去这些精彩的战役,大部分战役都是宛如绞肉机一般的攻城战。我们都知道攻城战非常难打,城池在冷兵器时代对于守城方是利器,对于攻城方则是大烦恼了。那么在三国时代,面对着一座座坚城,各路名将们都是如何攻城的呢?下面就来让日航君为您分解三国时期的那些攻城方法!

一、强攻

面对着高大且坚硬的城墙,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强攻城池了。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见的那样,士兵拿着盾牌短刀,扛着云梯,前赴后继地向着城池进攻。然后后面有着弓箭手进行掩护。而在守城一方,人们则是利用弓箭、滚石、滚木等进行防守。一般来说攻守方的伤亡比例可以达到5:1。这种方法往往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伤亡也很大。在《三国志》中记载着这样一次战役:

“蒙荐甘宁为升城督,宁手持链,身缘城,为士卒先;蒙以精锐继之,手执抱鼓,士卒皆腾踊。侵晨进攻,食时破之。”

这则故事记载的是孙权手下大将吕蒙和甘宁进攻皖城的场面。在里面吕蒙和甘宁使用的是最为直接的强攻的方法。甘宁一马当先,在城池之上开辟一块立足之地,然后吕蒙派精锐士兵跟上,最后成功攻下城池。那么强攻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在哪里呢?

强攻是最为直接的方法

第一, 要有猛将去开路。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强攻城墙最难的一点就在于获取在城墙上的一块立足之地,因此这个时候需要一员猛将去开辟这个立足之地。例如我们的例子之中,就是依靠甘宁的武勇才得以在城墙上立足的,因此猛将开路很重要。在古代,善于在城墙上开路的猛将一般都会被冠以“先登”之名,例如说曹魏大将乐进就因为作战勇敢素有先登之名。

第二, 要有精锐士兵接上。开路很重要,但是开路之后需要在城墙上维持住这一块立足之地,因此此时就需要相应的精锐士兵去维持住这一块立足之地了。因此往往军队之中都会选取精锐承担这个任务。因此开路之后便需要精锐士兵维持住立足之地。

第三, 士兵的士气非常重要。强行攻城往往都是导致伤亡惨重,因此对于士兵的士气是非常大的打击,因此如何激发士兵的士气成为了重要的问题。在上文中,吕蒙亲自击鼓为士兵打气,这是个好办法。另外也经常有拿重赏来激发士兵的攻城勇气的。例如说在壬辰之战中,李如松便说过先登者赏银五千两的话,大大激发了士兵的士气。

第四, 打配合非常重要。在攻城的时候,往往需要配合。先登的勇士在前面冲锋,弓箭手在前面掩护,投石车在后方攻击,必要的话还有工程营填护城河之类的。因此攻城的时候还需要各种部队的相互配合。

即便是做到了以上这四点,强攻还是会付出非常大的伤亡代价,因此往往强攻是伤亡最重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将军便开始思索,想要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伤亡,因此也有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攻城方法。

在攻城之中,猛将、士兵、配合一个不能少

二、挖地道

挖地道攻城流是袁绍的看家本领。在有关袁绍的多次战争之中,袁绍多次利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城。挖地道是通过地底进行攻击,一方面可以在敌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杀入敌人城池,直接杀入敌人的腹地给敌人以重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道挖垮敌人城池的地基,进而让敌人的城池不攻自塌。在《三国志》中记载了两次袁绍的地道战。

第一次地道战是袁绍对付公孙瓒的时候所使用的。当时公孙瓒在易京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非常雄伟的城池。城池极大,城墙极厚,其中还有诸多的箭塔进行防守,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堡垒之一,可以称得上是易守难攻了。面对着如此坚城,袁绍几乎是攻了两年,最后依靠挖地道才成功攻下。据记载:

“袁绍分部攻者掘地为道,穿穴其楼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所施之柱,楼辄倾倒。”

当时袁绍挖空了公孙瓒城楼下的地面,然后放一些柱子暂时支撑,之后又在适合的时机烧掉了这些柱子,这时候城楼的地基已经被挖空,这一批城楼便塌了,袁绍也得以杀入公孙瓒的内城之中,并且成功消灭了公孙瓒。

钓鱼城战役中的攻城地道

之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久攻曹操的大营不下,可能此时袁绍想到了对公孙瓒一战的胜利,因此故技重施,想要挖地道进攻曹操军。据记载:

“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壑以拒之。”

袁绍这一次挖地道进攻曹操军,结果曹操提前挖好了一个沟等着袁绍,袁绍的地道战便破产了。

对于攻城方来说,地道战最大的用处在于奇袭,一旦被人识破其挖地道的目的,应付的方法就很多了。对于守城方来说,应付地道的方法就有以下几种,简单一些的如曹操一样挖一条沟来让地道暴露位置,狠毒一些的可以用毒气、河水等倒灌地道。

因此挖地道最重要的一点要出其不意,要隐蔽,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胜利。

地道攻城往往比较好识破

三、水攻城池

说起水攻城池,那可是曹操的老本行。水攻城池给守城方带来的心理压力可以说是最大的。守城一方天天呆在水中,往往会因为寒冷、潮湿、疫病多发、浸泡等原因而心态崩溃,最终开城投降。曹操利用水攻一招曾经攻破多座坚城。

其一是吕布镇守的坚固的下邳城。据记载:

“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

在曹操的水攻之下,下邳城内充满了大水,城池因为水泡而大大降低了其防御力。吕布的手下将领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吕布手下大将宋宪、魏续投降了曹操,并且还捉拿吕布,打开了城门。我认为在这场战斗之中,水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冲垮了宋宪、魏续等人最后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在困兽的囚境之中彻底放弃了抵抗,最终投降了曹操。

曹操水淹下邳

另一次水攻则是进攻由审配所镇守的坚城邺城。审配可以说是袁绍的死忠派,属于那种宁死不降的人物。而且邺城经过袁绍的多年经营,非常坚固,曹操若是强攻的话,势必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再次使用了水攻的策略,据记载:

“操一夜浚之,广深二丈,引漳水以灌之,城中饿死者过半。”

曹操引水灌溉邺城,虽然审配抵死不投降,但是几周之后,审配麾下的官员便投降曹操,并且打开了邺城的城门,就这样,坚固的邺城便沦陷了。

说实话,在多次战役之中,利用水攻是个好办法,虽然我们很难看见水攻从外部起到作用(有时候会浸泡塌了城墙)。但是我们可见的是,水攻往往都是在城池内部动摇其人心。长时间的浸泡、缺衣少食、寒冷潮湿的环境往往会引发城中的各种问题,守城的官员往往会因为人民的抗议、将士的离心等问题不得不投降。因此水攻与其说是攻城战,不如说是一场攻心战。

但是水攻也存在重大缺陷。比如说水攻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破坏,建筑物会被浸泡损坏,人们会死伤极多,城中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问题。因此攻城方在得到城池之后,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武力去重建城池。

水淹邺城也是个好办法

四、围而不攻

很多时候,进攻一座城池要的不是一座残破的城池而是要一座相对完整的城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军阀往往就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通过耗尽地方城池的粮食来逼迫敌人投降。这种守城方法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抵抗一方的坚韧度,有的城池会因为内部军心民心的崩溃而不攻自败;有的城池则会因为守城方的决心而陷入一种人间地狱的境况,甚至可能出现人吃人的情形。

在东汉末年,袁绍手下将领臧洪背叛袁绍,袁绍便包围了臧洪所在的东武阳城,进而引发了一场残酷的攻城战,据记载:

“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我们可见袁绍包围了臧洪所在的城池,臧洪军中没有吃的,因此只能挖老鼠、煮牛皮来吃。后面连这些都没得吃了,臧洪甚至杀掉了自己的爱妾来分给将士们吃。我们可以怀疑是否城中其他的妇女也遭受了这种厄运。虽然臧洪一直坚守城池,但是最终城池还是被破,城池被破的时候城中人已经饿死七八千人了,但是没有人背叛。

包围一座城池也是获胜的好办法

在古代围城时,守城一方往往会吃人以解饥饿,例如说名将张巡死守睢阳城的时候就吃过人肉,明末大将祖大寿守城的时候也因为缺少粮食而食民工为生。

因此围而不攻对于攻城一方来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守城一方来说则可能意味着一场惨剧。因此围而不攻在古代也是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但是往往这种攻城方法需要攻城一方有多倍于守城一方的兵力才能够实现。

当然,围城的时候除了全部围住之外,还有一种围城法是“围三缺一”。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守城方会冒险从缺的城门处逃走,这个时候就是攻城方进攻的好时机了。在多次战役中“围三缺一”的打法都屡见奇效。

围三缺一也是好办法

五、总结

东汉末年,名将辈出,在一处处攻城战、守城战中都会涌现出无数神奇且有效的方法。我在这里仅仅是说了四种最为常用的如强攻城池、挖地道奇袭、水攻城池、围而不攻等。

但是毕竟战争是残酷的,这些每一种攻城方法需要付出的往往都是攻城一方或者是守城一方或者是两方无数人的生命。看似华丽的战争艺术,实际上是拿人命堆出来的。

因此还是要说一句: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