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中国歌剧概念「歌剧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3-01-18 15:26:17 来源:音乐周报

大家好,中国歌剧概念「歌剧的名词解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唐若甫

2022年,一本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吸引到我的注意。这本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编著的《中国歌剧百年剧目概览》收录了从1920年到2020年百年间的365部中国歌剧,意在一年365天一天一部。这些歌剧以创作年代排列,基本以整十年归类,进入新千年来收录的歌剧多达126部。单纯从数量上讲,中国歌剧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这本书也带给我一些启发,那就是中国歌剧的具体释义,也可以是一个时空概念。参考欧美其他国家本国歌剧或特定剧种的发展,不难发现,以国别和风格而论的歌剧,就像音乐史的风格演变一样,必然有一个起始期和一个收尾期,有点像抛物线。如今的人们能以精确的年份、代表人物、代表作或作曲家的创作年表定义出巴洛克、维也纳古典、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和第二维也纳乐派在空间,尤其是时间上的范畴,就像绘画风格一样。对未有收入某种特定类别中的作品,人们往往会以“现代歌剧”或“现代艺术”相称。我想,这也适用于狭义上的中国歌剧——它可以是符合某段时期内按照某种风格创作的歌剧的总称,而非一个可以无限扩张外延的定义。

既然歌剧是意大利人的发明,不妨从历史维度和舶来品的双重视角,来看发展成熟的德国歌剧和同中国一样尚在发展中的美国歌剧的时间轴。旧金山歌剧院在其网站上,有着从欣赏者立场对德国歌剧精辟而到位的年代概述。这篇文章提到,第一部德国歌剧(也可以指德国人的歌剧或德语歌剧)是许茨1627年创作但失传的《达芙妮》,现存最早的是西格蒙德·西奥菲尔·斯达登创作于1644年的《圣林之诗》(Seelewig);在亨德尔和莱因哈特·凯瑟把这一剧种普惠至大众后,德国歌剧进入到以歌剧的一个门类——说唱剧(singspiel)为主的古典及浪漫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莫扎特、贝多芬和韦伯;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对这一剧种发扬光大之时,德国歌剧与第二维也纳乐派相遇。尽管亨策和施托克豪森的创作都被列为德国歌剧,但它们更多被看成是现代歌剧,或直称“歌剧”也无妨。

相较德国歌剧,美国歌剧还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定位。为此,位于华盛顿特区,具有官办机构色彩的肯尼迪中心下属华盛顿国家歌剧院2012年1月成立了“美国歌剧计划”,可以理解为美国政府依托演出机构推出的美国歌剧的振兴和推动方案。

美国歌剧计划

该计划总监为歌剧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每年委约三部20分钟左右的歌剧,提携成才道路上的作曲家和剧本作者。2018年该计划委约华裔作曲家黄若创作的《美国大兵》被《纽约时报》誉为当年古典音乐界的“最大惊喜之一”。2019年1月9日,《华盛顿都会舞台艺术》刊载菲施博恩文章,提到这一计划让“美国歌剧正在成为独立的剧种”。

但在歌剧史上,成为独立剧种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有的剧种会因为过于时髦而像恐龙那样“灭绝”,其中之一便是轻歌剧(operetta)。理查·特劳博纳在其著作《轻歌剧:一部戏剧史》中提到,“绝大多数轻歌剧都是在1855年至1930年间写成的,但大多数都被遗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轻歌剧综合了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德国说唱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的特色,主要盛行于德语地区,但因为过于接地气而不被广泛认可为德国歌剧。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迁徙和国力洗牌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最后“葬送”了轻歌剧。

在西班牙,一种当地人见人爱的喜剧性小歌剧查苏埃拉(zarzuela)也因为太出格未能被广泛视为西班牙歌剧的代表,反而最后混成了地方戏曲,自1850年发祥后百年来发展基本停滞。看来,在哪里都是“枪打出头鸟”。

由此,依笔者愚见,基于历史经验和艺术规律,就像《中国歌剧百年剧目概览》书名所示,中国歌剧可以是一个具有历史维度的释义,涵盖一段历史长河中的歌剧创作。中国歌剧香火延绵的第二个百年,更多、更远的创作不妨以“现代歌剧”或“歌剧”称之。这样一来,狭义定义上的中国歌剧便能成为一个更有尊严、更受欢迎、更为清晰的字典条目,得到更广泛的礼遇和瞩目。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参与讨论:

yyzb1979@163.com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