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白沙历史文化「黎族文化」

时间:2023-01-22 09:57:44 来源:白沙融媒

大家好,白沙历史文化「黎族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黎族是我们海南省最主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广、人口多、文化丰富、特色明显,也为海南的文化发展书写了一笔浓厚的华章。而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又有不同的称呼(哈、杞、润、美浮、赛)和文化习俗。

白沙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总人口19.4万人,主要的民族有黎族和汉族,其中黎族人口占62%、汉族占34.7%、苗族占1.1%、壮族占1.5%、其他民族占0.7%,主要语言为黎话、海南话、苗话、普通话和儋州话。境内的黎族人口主要分布有润方言、哈方言、杞方言三种。其中说润方言人口最多,有6万多人,哈方言人口3万多人,杞方言人口2000多人。

润方言黎族,过去又称“本地”黎,是汉称,意思是“土著的黎族”,是黎族人口中最古老的一个支系。本地人自称为“赛”,“润”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对我们的称呼。白沙是全省润方言黎族人口的唯一聚集地,主要聚居在南开、元门、牙叉、细水等4个乡镇。

润方言黎族人民是一个勤劳、善良、聪明又具有艺术细胞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如:享誉中外的手工纺、染、织、秀技艺,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古老神秘的老古舞、泥片贴筑制陶等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独特技术“文面”、骨雕艺术、渡水腰舟、双面秀等等都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最为白沙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要对其进行了解和掌握,甚至要使之发扬光大。下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润方言黎族传统文化,共同揭开黎族润方言神秘面纱,一览其历史文化祭奠下的绝美面容。

民居

(黎语发音“芳蚌”)

润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样,其民居大多位于地势平坦的河谷阶地或盆地上;山区村寨多建于依山傍水的地方;平原地区多建在小山坡上。村寨人口有多有少,平坦宽阔的地方,有几十户以上的村落,比较偏僻的山区,多是五六户或十多户的小村,一般而言,同村聚居的大多数是同一血缘关系的人,村内的建筑物有住房、隆闺、谷仓、晒谷架、晒坪、牛栏等。

村内一般没有固定的排列格局,住房从样式上分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大部分是竹木结构。从结构和建材质量来看可分为四种:茅草顶,屋檐直垂地面,檐墙合一的屋子;茅草顶、扎竹篦或竹皮做墙的屋子;茅草顶,竹编泥糊墙的屋子,瓦顶砖木结构的屋子。第一种为船形屋,后三种为金字形屋。船形屋有铺地型和上住人下养禽畜的高架型两种,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架型——“干栏式” 船形屋建筑已经消失了。

在元门、牙叉、细水等地由于较早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住房形式已改变为金字形的茅草房。以竹条或树枝搭成墙架,外糊混有稻杆的泥巴,也有不糊泥巴以利于通风的。

砖瓦木结构金字架形房,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出现,外形、屋内间隔与汉族其本相同。

“隆闺”意思是“小房”,是黎族村寨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特殊建筑。黎族孩子成年后,就住“隆闺”,不再与父母同屋而睡。“隆闺”多建在父母住房的一侧。

村寨里每家都有一个以上的谷仓,小型谷仓用竹蔑扎成笪墙,上盖茅草,呈圆拱型,或以树技编壁再糊上泥巴,大型谷仓与小型谷仓相似,但多以坚硬的木板做仓壁。

润方言所有的村寨,在村头路旁、房前屋后、牛栏猪舍及有树木和茅草的山坡地头,都有许多不同的标志,这些标志具有符号语言的特点,只有黎族人才知道这些标志的含义,而且人人都恪守标志的规定,若强行占用他人标定的地方,会受到人们的唾骂和蔑视。

黎族村落

晾晒的山兰稻

青松老鼓舞

黎族人的生活习俗

木架泥墙结构船形屋

高墙船形屋

矮墙船形屋(《海南岛民族志》)

高墙船形屋(《海南岛民族志》)

木架结构竹篾墙面的谷仓

谷仓、木架结构泥糊墙面

金字形屋前的廊庭,是家事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金字形屋

木架结构竹篾墙面的谷仓

矮墙船形屋

木架结构泥糊墙谷仓

木架结构泥糊墙金字形屋旁边的小茅房为“隆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