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庙宇文化与旅游文化「寺院建设」

时间:2023-01-31 16:53:19 来源:老文言说

大家好,庙宇文化与旅游文化「寺院建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文孟君


除了部分寺庙外,大部分旅游景区寺庙,囿于宗教遗存、空间制约、生态保护等原因,在空间建设方面无所作为。这也成了景区文旅策划的一个难题。

“空间”有限,而“时间”无涯。

景区寺庙文化的营造,可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以活动引流量”的规划策略,即以寺庙活动时间来换取寺庙延展空间,增加景区游客流量。

时间单元的活动丰富充实,单位空间的利用率就会极大提高,恰如饭店的翻台率一般。

对于游客来说,寺庙文化活动,以佛教为例,主要以祈福纳祥、心灵修养为主,一般多是烧香礼佛、祈福许愿等形式。其实,诸如禅茶仪礼、诵抄佛经、佛教艺术,甚至寺僧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寺庙禅修文化体验活动。

禅茶仪礼,以其一整套庄重严肃、清新典雅的茶礼仪式,成为禅事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宋代道原撰写的《景德传灯录》记有:“晨朝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佛前礼拜了和尚、主事处问讯,和尚、主事处问讯了僧堂里行益,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粥,上堂吃粥了归下处打睡,归下处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斋时僧堂里行益,斋时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饭,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①]

可见,宋时的寺庙僧人一日多次吃茶。“饭后三碗茶”,“无僧不茶”,业已成为禅寺的“和尚家风”。

“禅茶”常饮,自然寺中要设“茶堂”,更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届时饮茶。

唐中期之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唐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就记载了山僧种茶、采茶、炒制及沏饮香茶的场景。

种茶;采茶;炒茶;碾茶;煮茶;点茶;饮茶……事茶悟道,禅在茶中。

当然,若是道家茶的话,还应有阴阳五行文化的积淀和表现。

诵抄佛学经典,固有研学佛典、弘扬佛法之功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禅修方式。通过吟诵经典、展卷提笔,逐字念诵,字字句句专注;随文入观,一笔一划定心,从而体味经典,宏开三慧;自利利他,蒙受法益。

至于佛教艺术活动,如佛教音乐、绘画、造像、建筑艺术等,同样可以成为游者沉浸其中、感受魅力的活动。尤其是佛教音乐,梵音袅袅、清雅悠扬,宛若天籁之音,建构了一个静谧空灵的清凉境界,身临其境,荡涤心尘、平和情绪,得以压力释放、心灵安宁。

佛教典籍中,有对北魏时期五台山灵鹫寺佛乐的描写:“乐比摩利天仙,曲同维卫佛国。往飞金刚窟内,今出灵鹫寺中。所奏声合苦空,闻者断恶修善,六度圆满,万行精纯。”[②]

至于那些寺僧日常,看似平淡生活,却也渗透了诸多禅机。

悠远钟声、低沉鼓音的晨钟暮鼓,除了寺庙作息报时之外,更有使闻者凝思警醒的佛心禅韵。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引得无数诗人吟咏:“西湖一夜雨冥濛,挟得溪山度晚钟。”“树影檐前落,钟声塔下闻。”“钟碧一声静,湖山四面齐。”[③]

一顿素餐、一碗豆粥、一瓯山泉水,坐下来,于寺僧简单餐饮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即使是那春雨清晨的缤纷落英,秋风一夜的满庭黄叶,在一帚一扫中,也充满了扫地僧的境界。

当然还有“农即禅”的“农禅并重”,在农田耕作中修行,自唐代禅宗高僧百丈怀海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后,更是成为禅宗文化活动的一道清丽风景线。

当寺庙的时辰,有了一杯茶,一餐饭,一卷经,一声鼓,一曲佛乐,一束稻秧……这样的寺庙,自然天地宽广!





[①](宋)道原著:《景德传灯录译注·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十三)·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卷26,第五册,第2113页,上海书店,2010年。

[②] (北宋)延一撰:《广清凉传·卷上·释五台诸寺方所七》,《全宋笔记》,第八编(八),第225页,大象出版社,2017年。

[③] (清)释际祥:《净慈寺志·卷二十·各体诗》,第451、453页,杭州出版社,2006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