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艺术赏析:瑞丽伊人风尚对话北京宫毯传人王国英:活着,像一袭温暖的毯

时间:2021-05-28 11:45:46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瑞丽伊人风尚对话北京宫毯传人王国英:活着,像一袭温暖的毯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瑞丽伊人风尚对话北京宫毯传人王国英:活着,像一袭温暖的毯。

毯子似是不起眼的物件,常被踩在脚下,被使用的机会多于被欣赏。连故宫亦曾把收藏的上千张毯子卷起收在库房,不做展示。直到 2000 年,毯子对皇家生活的重要意义及其图案纹样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被重视起来,重新收集、整理,见天日。2019 年早春,“伊人”采访北京宫毯制造技艺第五代传人王国英,重新揭开宫毯的尘封故事。

王国英1967年生于北京,1983年起学习地毯织造,师从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康玉生。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王国英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是2003年北京盘金毯抢救性挖掘复制工作的参与者,第一条盘金毯即由她织造。

对于现代人来说,地毯是见惯的物件,一条地毯千元万元不等;而在过去,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家和高官巨贾才可以拥有。这也是宫毯之所以用“宫”作为前缀的缘由。忽必烈将蒙古人用毯的习俗带至宫廷,到了清代,这一生活习惯更是被发扬光大,清代“凡 地必毯”,宝座、寝床、台阶、冬天挡风用的窗帘都用毯子,连有些抱柱也用毯子裹着。还常以毯作为对王公大臣、外国使臣的赏赐。

宫毯有细腻的品质要求,以道数为例,双纬为一道,每平方英尺道数要保持在90道以上,有一些甚至达到150道。这 大概也是为什么宫毯触感如此不同的原因,以一块120道的宫毯为例,每织1平方英尺(以英尺为单位是毯业惯例),意味着织毯工匠要打下不少于14400个结。

用“心有千千结”来形容这些表面细软、颜色润柔的毯子没错。两条线一左一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环绕经线交错,一个经典的“ 8字扣”就打成了,其实并没有系结的动作,仅靠上下纬线交错固定,如“栽绒毯”中的“栽”字所形容那样,经过长达百年的踩踏使用,也不会松脱。为织就一块毯子,工匠往往要重复如此枯燥的动作上万次,他们肩并肩地坐着,胼手胝足,织出大大的幅面。谁也不能太快,谁也不能太慢,一行一行,一年一年。

“毯子是从下向上织的,比如织到马肚子的时候,客户看着好就会下订单,算着织好的时间再来拿。大多数织好还来不及端详就被取走了,所以我没有我织的很多毯子的照片。”一头乌黑长发的王国英,圆圆的脸、中等身材,尽管年过半百,整个人笑起来依旧带着温煦和甜美,“那些毯子去哪儿了也不过问。”她对这些毯子的命运很是坦然,“毯子嘛,不必金贵,就是用来使用的。”

纵然一个优秀的织毯工匠,一辈子并不能织太多毯子,她也不眷恋与这些毯子相处的时光,她总是记得那些织的过程中留下的遗憾,“当年我不太会处理动物的形态。”“这些树做得太死板了, 我后来常去天坛里看那些树,树好看在哪儿,好看在树上的疤节。”“这块毯子我织的是中间这一部分,当时的心情也会影响图案的处理。好像上台阶一样,当初百思不得其解,回头再看就很明白当时的处境与局限。”好像人生中的很多关系,有所陪伴、有所成长,结局往往不再重要。

与缂丝等传统制造不同,缂丝讲求的是通经断纬,可以透过丝线看到用线的起止,格外清透。京毯则恰恰相反,虽然翻开反面能看到匠人的用线思路,追求却是从表面看不出来,只能看到绒绒一片。“从表面上是看不见你打的什么结,怎样配色的,只觉得图案美、自然、舒服才是好。”把工匠辛苦工作蕴在底层,润物细无声,如天鹅浮游一样,将上万次枯燥的结扣过程隐在华美的图案下,这便是毯让人击节赞叹的可贵可爱的地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