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画艺术:杨仁恺与米芾《行书苕溪诗卷》

时间:2021-10-30 17:45:14 来源:

杨仁恺与米芾《行书苕溪诗卷》

当代著名书画鉴赏家、书法家、博物馆学家,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与谢稚柳、启功、刘九庵、徐邦达大师齐名。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生于四川省岳池县城。教师出身。抗战时期于重庆与吕斯百、秦宣夫、王临乙、常书鸿相交,曾受教于郭沫若、金静庵、商衍鎏等先生,与谢无量、沈尹默、老舍、马衡相熟,与徐悲鸿、潘天寿、吕凤子、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众多知名的收藏家、书画家有师友之情。

1945年,杨仁恺在北京结识张伯驹、张效彬、惠效同、徐石雪、赵药农、陶北溟、陈半丁等人,与当代名宿启功、谢稚柳、冯其庸等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友情。

1950年春,郭沫若引荐杨仁恺到文化部文物局工作,但因“历史问题”遭拒。后经同学介绍到沈阳东北博物馆工作,“因祸得福”地得以清查和追缴伪满皇宫散佚的珍贵书画130余件及部分善本书,在文博鉴藏界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文革”期间,杨仁恺下放山区。劳动之余续修续修书稿,终于在1991年,历经40年完成了58万字巨著《国宝沉浮录》。

2000年,辽宁省政府授予杨仁恺“人民鉴赏家”称号。

局外人对此可能不以为然,何以要冠上“人民”二字?

杨仁恺在数十年的文博事业中,曾在抢救被溥仪从故宫盗出的国宝书画以及对其的研究、鉴定、整理工作中,使几乎被当作赝品的《清明上河图》及著名的《簪花仕女图》《聊斋志异》手稿等书画珍品恢复本来面目,重新确立了国宝地位。

其中,尤为传奇的是宋代米芾《行书苕溪诗卷》的发现。

上世纪60年代初,已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的杨仁恺经常去北京出差。他到北京出差不住宾馆、招待所,只住在荣宝斋店里,为的是出入自由,方便浏览文玩和淘宝。这天一早,荣宝斋店里来了一位青年,一进门就将手中的布袋往柜台上一搁,问店员收不收这个货。店员打开一看,见到满袋子指甲大小的碎纸片,纸片上残留着不同书体的毛笔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杨先生闻讯很快来到店堂,抄起纸片仔细端详了一阵后,问青年要价多少。对方说:“两千元,少一元不卖。”杨先生说:“好,成交。”并且追问是否还有,如有的话,请再拿来,照价收购。事后不久,青年又来了一次。以后就再无音信。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最终由碎片中会拼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手迹苕溪诗帖和李公麟人物画等珍贵书画的题跋。为此,杨曾依青年留下的地址去探访,才知道地址和姓名都是假的。后“文革”爆发,买卖双方再也无心顾及此事。

“文革”结束,杨把此事的始末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章,结果引来当年的那位青年再次登门相聚。大家见面后自然欣喜十分。青年表明当时因有隐情不得不如此,因为那些碎纸片含着两条人命。接着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40年代中期,青年家住本溪,父亲是小学教师,平素喜爱文物书画,并深有研究。这天,他约了同校老师一同去省城沈阳游玩,当地的文物市场自然是一个必去之处,结果由一位老汉手上买下了一大袋碎纸片。在回程的火车上,同事不解地问他,何以用不菲的金钱换了这些破烂。经不住一再追问,父亲则以实相告,说这些碎纸中可藏着价值连城的珍宝哩。谁料对方竟然动了邪念,借机把父亲引至车门处,猛然把父亲推出车厢,继而把碎片据为己有。

案发之后,警方依线索很快将凶手捉拿归案,并且判了死刑,碎纸片随之也物归原主。数年之后,母亲为了青年的学业与生计,便想到了这些藏着宝藏的纸片,决定让青年拿到市上试卖。不料由本溪到沈阳,由沈阳到北京,一路都无人问津。那次找上荣宝斋,进门前就打算,若再碰壁就把它们扔进护城河里。结果终于天从人愿,偏巧遇上了慧眼识宝的杨仁恺。

据杨仁恺在广西开会时回忆,此卷原藏长春伪满宫廷,溥仪逃亡出宫期间,在长春小白楼遗下这诗卷,遭士兵抢夺,变成一堆烂纸,之后更不翼而飞。直至1960年,一名东北男子把一堆碎纸带到北京荣宝斋,经鉴定是1088年(北宋元祐戊辰八月八日,宋哲宗元祐三年)米芾38岁时所书的自撰诗,共6首。全卷35行,共394字。作品为墨水纸本,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行书苕溪诗卷》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全卷由故宫专家修补拼贴还原,但仍有13字全缺或少缺(释文中有线框的文字)。又参照未损坏时作品的照片,依米帖临摹再补入其中,局外人很难看出有修补的破绽。此帖曾藏于南宋绍兴内府,后藏于明代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处,清乾隆年间藏入内府,后被收入《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征集到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书迹,在宫内养心殿储藏,名曰“三希堂”。后又集选书法名迹刻石共32卷,称“三希堂法帖”。刻石现藏北海阅古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