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蔡邕最早的书法理论「蔡邕书法欣赏大图」

时间:2022-12-09 12:53:13 来源:墨海拾遗

大家好,蔡邕最早的书法理论「蔡邕书法欣赏大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蔡邕介绍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他在书法上精通篆书与隶书。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他著有《笔论》,阐论书法创作心理状态著作,在《笔论》中,他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把自己对书法之道的理解,用最简洁、最生动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蔡邕的《笔论》离奇的传说

魏国的钟繇年少时,跟刘德升入抱犊山学习书法三年,归来后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谈论用笔之法。

钟繇突然看见韦诞的座位上有蔡邕论笔法之书,于是就试着向韦诞借来一看,但韦诞没有答应,自此钟繇捶胸痛惜三天,胸捶青了,因而吐血。

曹操用五灵丹之药才救活了他。钟繇对这本书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做梦都想得到,但韦诞始终没有借给他。

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暗地里命人盗开其坟墓,于是得到了它。因此才知道笔力强劲、筋脉畅达者是卓越的,笔力软弱、气脉不通者是有毛病的,从此书法进入妙境。

这个传说充分说明了蔡邕《笔论》的重要价值。

蔡邕的《笔论》

【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

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想写字,要先排除俗务杂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执笔挥毫。如若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字来。写字,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以任情寓性,不能乱说话,要心平气和,态度敬重严肃;这种深沉寂静的神采,如同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那样,字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写字写出的体势,须合乎某种形象。即如坐如行,如飞如动,如往如来,如卧如起,如愁如喜,如虫吃木叶.如利剑长戈,如强弓硬矢,如水火,如云雾,如日月。这些形象,在整个字势中能有所体现,才能称得起是书法艺术。

《笔论》点评

蔡邕之阐论书法创作心理状态的名著作。旧题蔡邕撰。最早附于《墨池编》第二卷《汉萧何蔡邕笔法》一文中。至陈思编纂《书苑菁华》,始独立成篇,题为《笔论》,但此文文风浅近,应是唐人的手笔。

《笔论》一文主要阐论了书法家在创作前要使情性散淡,“任情恣性”,而不应“迫于事”。这种散淡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为“静”和“虚”的状态,即“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书法家才能从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中直觉到一个情感饱满、内涵丰富的意象,并且在创作中将这一意象表现出来。这一书法美源于自然美的观点继承了许慎和崔瑗的“法象”论书思想。主要版本有《墨池编》本、《书苑菁华》本、《四库全书》本、《述古丛钞》本等。

集字《笔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